最近心情有點心煩意亂,無意間在書店發現這本書,書名吸引我拿取,仔細計算一下,以人均八十歲來看,真的只有四千個禮拜,想起來有點雞皮疙瘩,靠近奔三的我,心裡免不免俗地覺得人生黃金時間,也開始進行倒數了...但是作者給我很多不同的觀點去頗析四千個禮拜,從小到大我們都在追求未來的想像,在唸書時期,想著不斷的升學,為了爭取更好的文憑,大學更是準備未來的職涯發展,在工作過程中,想著如何升遷,每分每秒焦慮著無法掌握的未來,一切都只為了短短十年的退休生活做準備。難道為了未來犧牲了現在?
當我們進入工業化後資本主義的社會,時間似乎變得更加寶貴,這種看法深深植根於我們的心中。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有更多更好的生產力工具,我們私自以為有了這些工具的幫助可以讓人類解放雙手,擺脫勞力的束縛,但是我們卻更加的忙碌,有無數的電子郵件需要回覆,造成人們普遍在效率陷阱中打轉。
在每一個人生重大的轉折時,很多時候不是自我能掌控的,第一次的工作、第一次的戀愛、聽見某一場演講改變對人生的態度,這些都是偶然發生的,不是自己能夠掌握的,現在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事實,不是我們刻意做的,而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很多事都是最後一次,每一刻都值得我們去珍惜,常常在人生值得回憶的那一剎那,我們都抓不住了,就如同朋友在一起無猜忌的時光,也就是你們的最後一次見面,說來很可惜,卻是人生的值得回味的時光。
我們常常刻意的說服自己往社會覺得對的框架去發展自己的人生,刻意的去仿效成功人士成功的那一面,但是忽略了他們人生中將就的一面,古丁寫道:你不可能成為超級成功的律師、藝術家或政治家,除非你先「將就」待在法律、藝術或政治的領域,連帶決定放棄其他職涯的潛在報酬,如果你每一個領域都東沾一點、西沾一點,你不會在任何領域成功。
我們常常試圖掌控時間,卻最終發現時間掌控了我們。局限的矛盾(para- dox of limitation)。這種現象貫穿每一件事:你愈試圖管理時間,渴望感到一切操之在己,擺脫人生在世不免碰上的不如意時刻,你的人生就愈是加倍感受到壓力、空虛與沮 喪。相反地,你愈能夠面對人生有其局限,想辦法配合而不是反抗的話,生活就更加充滿生產力、意義與喜悅。我認為焦慮感不可能有完全消失的一天;我們甚至連接受自身有局限的能力也有限,但無論如何,我發現其他所有的時間管理技巧,有效的程度還不到直接面對事實的一半。
現今人們的主流思考,都在如何解決拖延症,沒錯,在任何時刻,你幾乎都在拖延每一件事。到了人生的盡頭, 那些理論上應該已經做完的事,你幾乎都沒做。因此,重點不是根治拖延症,而是以更 明智的方式選擇要延後哪些事,專注於眼前最重要的事。不論是哪一種時間管理技巧, 真正的有效評估指標是那項技巧是否協助你忽視應該忽視的事物。
追求完美和要求自己達到不可能的標準是一種殘酷的行為。相反,我們應該學會接受自己,並專注於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不斷地試圖證明自己的價值。
問題一:在生活或工作中的哪一個部分,你目前追求的是安逸,但其實需要稍微走出舒適圈?
在做人生每一重大決定時,要問:這個選擇會讓我格局變大,還是變小,透過反思可以減輕對未來不安的焦慮。然而,你通常憑直覺就知道,留在一段關係裡或是繼續做某份工作,是否會帶來讓你成長的挑戰(格局變大),又或者你的靈魂會隨著逝去的每個星期 逐漸乾枯(格局變小)。你要盡量選擇讓自己格局變大,走出舒適圈,不要得過且過。
問題二:你是否要求自己達成不可能的生產力或績效,或是用那種標準來評判自己?
這個問題引導我們反思對自己的期望。我們是否不斷地追求完美和超越自己,以至於造成了不必要的壓力和焦慮?柏克曼建議我們放下不切實際的標準,專注於能夠實現的目標,並接受自己的局限。這種自我接受的態度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並減輕不必要的壓力。
問題三:在哪些方面,你必須接受你就是你,你當不來你心中認為該當的那種人?
這個問題觸及了自我身份和接受的問題。我們經常試圖追求他人對我們的期望,但作者提醒我們,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人真正在乎。我們應該學會接受自己,並堅信我們的價值,試圖證明自己有存在的價值,想靠這種方法獲得安全感,從頭到尾都是徒勞無功又沒必要,這種自我接受可以帶來更多的自信和幸福感。
問題四:在人生的哪些領域你依舊不敢出擊,想等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之後再說?
因為你沒必要為自己的表現感到難為情,也 不必叫自己先別從事那些領域的活動:既然你永遠不會感覺自己成為權威人士,那乾脆 別等了,放手去做,實現大膽的計畫,不再畏首畏尾、害怕犯錯。再想到其實其他每個 人也一樣(不論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件事),你更是沒什麼好擔心的了。呼籲我們勇敢地探索新的領域,而不必等待完美的時機。我們不需要成為某一領域的權威,才能開始嘗試和學習。我們應該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並接受自己可能會犯錯的事實。這種勇敢的行動可以帶來新的機會和成長。
問題五:如果不必管某件事有沒有用,你會如何改變度過一天的方式?
在心中暗自以成敗論英雄。我們的時間運用方式有沒有價值,永遠只由結果論定。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下,自然應該把你的時間用在你預計會親眼見證成果的事情上。我們經常只將時間投入到對未來有實際價值的事情上,而忽略了純粹的享受和無用的活動。然而,這些無用的活動可能正是我們需要的,因為它們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並提供心靈休息。這種重新評估時間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平衡生活,並追求更有意義的日常。
時間是我們最大的煩惱,我們永遠感到不夠用,如何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觀,正是我需要檢視的問題,靠近年底總是會想像自己今年完成哪些目標?明年要做什麼?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浮現,或是準備好哪些事情在進行下一個階段的工作,這本書有一點打破我原本慣用的思維方式去思考這些問題,值得為自己想一想,今年出國一趟好像並不是難事,也不必要顧慮工作的事情、情感的羈絆,我需要專注自己對於自己的想法,我需要的是放鬆思考,給自己一個時間當作工作與情感之間轉換,也不會對自己留下遺憾。專注自己在能夠格局放大的事情身上,走出自己的紊亂思考,接受自己的人格,也是面對自己的第一步,為自己發聲與出擊,重新掌握自己!!
練習什麼都不要做藝術家珍妮.歐黛兒(Jenny Odell)表示:「世上最難的事,就是什麼都不做。」 然而,練習什麼都不做是在奪回你的自主權——不再試圖迴避此時此刻的現實真正帶來的感受,冷靜下來,替你分配到的短暫人生做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