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邏輯問題(2) ——假然推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假然推理,就是以「如果…則…」的假然命題為大前題而來的推理。

孟子有句話,讀《孟子》的,都非常熟悉——「人皆可以為堯舜」。就以這句話作為例子,檢視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邏輯。

【例三】堯舜之所以為賢君,因為他們對人民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他們都有不忍人之心。有這些善心,有這些不忍人之心,故此在治理天下方面,處理民間種種的複雜問題,都能得心應手。

堯舜是人,我們都是人。

其他人同樣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只要時刻懷著不忍人之心,同樣都有可能成為賢君。

結論:人皆可以為堯舜。

有問:何以某某又不是像堯舜那樣的賢君呢?

那是因為他  /  她沒有不忍人之心,嚴格來講,他  /  她的不忍人之心經常都被隱蔽了,用孟子的話來說,他  /  她的本心被放失了。

【例四】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公孫丑‧上6)

孟子說: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有人指孟子這裡混淆了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

他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是價值判斷,這是個人主觀的看法;而「不忍人之政」是事實判斷,是客觀的事實。由一個價值判斷,怎麼能推出一個事實判斷呢?

筆者卻不以為然,蓋堯舜有不忍人之心,這是歷史事實;堯舜行不忍人之政,同樣也是歷史事實。既然從一個歷史事實推論到另一個歷史事實,這並無違反類比推理的準則。孟子也曾說:「凡同類者,舉相似也」。(告子‧上7)

有問:有仁心就會有仁政嗎?
理論上是,但在現實上,有些情況不是。此所謂好心做壞事。

當然,「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這是理應如此,但並非在現實上必然如此,蓋還有其他變數在。舉個例子:

【例五】人常行善,理應種善因得善果,這是理應如此;但在現實上,有時行善不但得不到相應的回報,甚至可能得不到善果(例如救傷扶危者卻反成被告)。這不能說這個推理無效,蓋還有其他變數在啊!

須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裡的「皆有」,非指「必然都有」,而是指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有。如果人沒有不忍人之心,依孟子,乃是此心被放失了。既然是在一般情況下,人大多數都會有不忍人之心的。先王固然是人,他們自然有不忍人之心。正因為有不忍人之心,才有不忍人之政。請注意:孟子的原文「斯有」,白話就是「才有」,「有不忍人之心,才有不忍人之政」的「不忍人之心」,是這個推理的必要條件。

但在邏輯推理來說,設定:仁心(P);仁政(Q);這樣就出現了四種不同的情況了:

①如今有P,所以才有Q。                (今P,∴ Q)

②如今無P,(就未必一定)無Q的。(今  - P,≠  - Q)

③如今有Q,(未必就一定)有P的。(今Q,≠ P)

④如今無Q,所以肯定就無P的。       (今  - Q,∴  - P)

從②和③的假然推理,其結論是不一定的。

然則,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這個推論,是否就無效呢?

(寫於2023年7月28日於澳洲)


avatar-img
64會員
84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龍阿迪-avatar-img
2023/07/28
文中提到因為有A,所以才有B;相反的,無A,就無B。這是嚴重的邏輯錯誤,也是常見錯誤!若P則Q,非Q非P。因為A所以B,只代表B不成立則A不成立,但是A不成立B則不一定。而B成立,也不代表A如何。舉例:我打你一巴掌,你的臉會腫;你的臉沒腫,我當然沒打你;但你的臉腫,不一定是我打的;我沒打你,你的臉也不一定就不會被別人打腫。
yidai zhongshi ye-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7/29
1
龍阿迪 多謝!我會再好好重溫符號邏輯,畢竟都已經疏隔了幾十年了。不過,本文的重點,在指出孟子的心性論是不可以用邏輯論證的,這點,相信你會同意。謝謝!
1
緒言 邏輯學,又稱為理則學或論理學,是研究思想規律和思想方法的科學,它是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著作。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早年應中華民國教育部之約,寫了一本《理則學》,並鼓勵哲學系學生,必須仔細閱讀。筆者是國文系出身,有幸當年必修邏輯學,而在翌年以符號邏輯
首先問問大家: 食飯時是否對著手機或對著電視機? 食飯時會挺直腰杆嗎? 食飯時會把飯碗盡量吃得乾淨嗎? 《論語》有一段講飲講食的,但歷來的解釋,眾說紛紜,至今仍未能一致。有說孔子對飲食很有節度、很講究衛生原則。也有說孔子對飲食要求很高,食物不精細不食,切得不正都不食,真是食得奄尖,好過做神仙!當然,
「說不」(say no),容易嗎? 拒人千里,謝絕惠辭,已經是不容易啦,要是能挺身而出,說:me too,那更要鼓起莫大的勇氣,把所有的流言蜚語,寵辱皆忘,置身於度外,容易嗎? 其實,孔子也曾多次說不。例如: ①君子不器②君子不黨③君子不比④君子不爭⑤君子不同⑥君子不驕 茲分別簡略釋述: ①君子不器
明居正教授說「以小統大」,那是把三民主義在大陸實施,以實現天下為公。 能以小統大嗎?能。關鍵在中共能不能以王道一統天下(按:「統一」與「一統」這兩個概念是有分別的),這與孔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齊強魯弱,欲吞併魯國,路線只有一條,就是把功利霸權的齊國,齊一變
明居正教授從39:03起所講的,把臺灣的制度搬到大陸去,而回歸三民主義或回歸經國先生的道路(40:34),這才是中國人真正應該走的道路。這觀點,相當認同。 其實,在《論語》就有相關的一句話: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 齊國的先祖姜太公,立法嚴明,講求效績,通漁鹽之利,
(一)親民愛物 要親民愛物,當然必先親親。要親愛親人,要以仁厚之心對待老百姓;推而廣之,也要愛惜天地萬物。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無論對親、對民、對物,都要有愛,雖則此愛有親疏遠近之別,但其心則一,皆從心出發。一個普通人,尚且要如此,又何況是為政者呢?孟子是在提醒為政者,不能麻木不仁! (
緒言 邏輯學,又稱為理則學或論理學,是研究思想規律和思想方法的科學,它是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著作。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早年應中華民國教育部之約,寫了一本《理則學》,並鼓勵哲學系學生,必須仔細閱讀。筆者是國文系出身,有幸當年必修邏輯學,而在翌年以符號邏輯
首先問問大家: 食飯時是否對著手機或對著電視機? 食飯時會挺直腰杆嗎? 食飯時會把飯碗盡量吃得乾淨嗎? 《論語》有一段講飲講食的,但歷來的解釋,眾說紛紜,至今仍未能一致。有說孔子對飲食很有節度、很講究衛生原則。也有說孔子對飲食要求很高,食物不精細不食,切得不正都不食,真是食得奄尖,好過做神仙!當然,
「說不」(say no),容易嗎? 拒人千里,謝絕惠辭,已經是不容易啦,要是能挺身而出,說:me too,那更要鼓起莫大的勇氣,把所有的流言蜚語,寵辱皆忘,置身於度外,容易嗎? 其實,孔子也曾多次說不。例如: ①君子不器②君子不黨③君子不比④君子不爭⑤君子不同⑥君子不驕 茲分別簡略釋述: ①君子不器
明居正教授說「以小統大」,那是把三民主義在大陸實施,以實現天下為公。 能以小統大嗎?能。關鍵在中共能不能以王道一統天下(按:「統一」與「一統」這兩個概念是有分別的),這與孔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齊強魯弱,欲吞併魯國,路線只有一條,就是把功利霸權的齊國,齊一變
明居正教授從39:03起所講的,把臺灣的制度搬到大陸去,而回歸三民主義或回歸經國先生的道路(40:34),這才是中國人真正應該走的道路。這觀點,相當認同。 其實,在《論語》就有相關的一句話: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 齊國的先祖姜太公,立法嚴明,講求效績,通漁鹽之利,
(一)親民愛物 要親民愛物,當然必先親親。要親愛親人,要以仁厚之心對待老百姓;推而廣之,也要愛惜天地萬物。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無論對親、對民、對物,都要有愛,雖則此愛有親疏遠近之別,但其心則一,皆從心出發。一個普通人,尚且要如此,又何況是為政者呢?孟子是在提醒為政者,不能麻木不仁!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2.6 之乎者也 — 之 五 Zi5 是另一個可供研究的句式。 此句源出《繫辭下》:「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關於孟子中〈五十步笑百步〉一篇,我最大的疑惑其實是在最後一段: 孟子為何要提及「野有餓莩而不知發」?為何要梁惠王「無罪歲」?從文本來看,我們找不到梁惠王「不知檢」「不知發」的訊息。也找不到他「怪罪凶歲」的句子,他只是以凶年為例,說明自己對人民有盡心。 到底是孟子講話沒邏輯,還是有些話語被隱藏了?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2.6 之乎者也 — 之 五 Zi5 是另一個可供研究的句式。 此句源出《繫辭下》:「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關於孟子中〈五十步笑百步〉一篇,我最大的疑惑其實是在最後一段: 孟子為何要提及「野有餓莩而不知發」?為何要梁惠王「無罪歲」?從文本來看,我們找不到梁惠王「不知檢」「不知發」的訊息。也找不到他「怪罪凶歲」的句子,他只是以凶年為例,說明自己對人民有盡心。 到底是孟子講話沒邏輯,還是有些話語被隱藏了?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