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9|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閱讀心得|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

raw-image


作者:法蘭克‧貝拉迪

書名: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


書籍摘要

以大屠殺、校園槍擊案、隨機殺人案,當作每章的故事主軸,對每個案件的主角與生長環境、精神與心理狀態等作不同面向的頗析,我很喜歡作者利用清楚生動的描述、具有藝術與文學性的寫作風格,來進行社會議題的探討,作者本身是馬克思主義提倡者,其中也談到包含了敘述現今社會體制的問題,主要為在資本主義下所帶來的影響,如競爭關係導致人際問題、生理與精神的施壓及暴力,以小標題的方式點出不同的議題,而後又反過來從現代人正在經歷的生活困境,反向去倒回人體的精神與心智受壓迫,而導致「痙攣」的現象,此時絕望、無法改變的趨勢與走向,自殺彷彿是最後一道「理智」的自我保護防線。

閱讀心得

要談這些震懾社會的隨機殺人案之前,有一點聲明:這些殺人犯都是正常人

他們本身不具有反社會人格,對社會不具有厭惡感,甚至跟我們一樣,想要得到愛、尊重、關心。

雖然他們是殺了無辜者的罪犯們,道德上一定有罪,但我也同情他們的遭遇,這本書中提到的隨機殺人犯們,有些是遭遇生活上的劇變,有些是本身就處於支離破碎的家庭環境,混亂、複雜的成長背景,符合這條件的犯罪者,比例實在很高。

看這本書可能需要建立一些心理準備,我在閱讀中、閱讀後的心情都明顯呈現更低落,我試著揣摩作者寫作時的心情,該以何種筆觸,盡可能詳細的描述這些讓人心碎的故事,一方面很像在閱讀「小說」,但、不對,我又得時刻提醒自己,這一切都是真的,發生在現實中的血肉慘案。

我很喜歡《小丑》這一部電影,而這本書就一直給我這種抑鬱、藍色、無奈的感覺,而正好第一章就是以小丑作為章節名稱來開頭。本書內容中提到的每一位殺人犯,皆不是天生的邪惡罪犯,他們是試圖逃脫處於名為現實的地獄的逃犯,一次一次的逃獄失敗,助長了他們想結束遊戲、想報復的念頭。

從書名「英雄」,實在是嗅到無盡的反諷意味,看完還會對作者的命題會心一笑。電影中總有英雄會去拯救這些無辜的民眾,但何人來拯救這些已經被現實摧殘,寧願用捨棄自我人生的一步棋,去表演、抒發、發洩一切的大型「屠殺」,又等同於他們人生最後一齣能被看見的「行為藝術」,而最後的自我了結,正式的宣告了自我的「逃獄」成功。

書中談及的議題有許多,種族問題、文化價值、自我認同與認知、資本主義之下的矛盾等等,這些社會與人文科學談到爛掉的問題,到現在二十一世紀還是無法處理,甚至越走越極端,符號資本主義是書中提到的一個概念,不管有沒有聽過這個專有名詞,我們都身陷於其中,現代的金融模式、金錢模式,都慢慢走向純數字化的階段,這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

「這個制度的策略就是建立在超現實又不固定的價值。金錢與倫理也是一樣,都是潛意識的。」

純數字是抽象極致的思考概念,舉例來說,我們看著帳戶中的純數字,無感。但這些非物質數字的金錢能夠換取其他實體物品,給了這一層意義,金錢由實體化為虛擬,倫理的界線透過物質與金錢的抽象化,也越來越摸不著邊界。高盛曾經的主管史密斯,曾對當代掠奪式的金融主義感嘆:「現在的環境是我看過中毒最深、最具破壞力的時候。」

道德與金融一直以來就沒有什麼共通點,美國民眾一般對華爾街的那些純搞金融的操盤手抱有不佳的觀感,老實說在金融的市場就是如此無情、冰冷,這種形式的資本主義猶如一匹野馬,無法操控,更無法停下,而所有的由資本式運作主導的國家,開始互相競爭,國與國、人與人,加速再加速,直到作為一個人的心臟停止。

為了競爭而不擇手段,犯罪也因此猖獗起來,競爭所帶來的好處,科技革新與生活的方便性,我們確實也享受到了;競爭帶來的壞處,焦慮、痛苦,不平衡的身心狀態,不平等的發展機會,無疑壓垮了許許多多無法承受的「人類」。

全都無可避免的、成為一點一滴失去人性的人類。

我們像被囚禁於籠中的鳥,不管身處哪個階級,都有相應無法打開的鐵籠,面對家庭;面對歸屬感與愛;面對生存與工作,總是不得喘息,甚至乾脆放棄面對現實,心理會好過一點。在這種情況下,死亡反而像是解脫一樣,而許多隨機殺人與槍擊案犯罪者,正是為了引起注意所做的「痛苦與矛盾」暴力行為。

前幾篇文章談過憂鬱症,當中就提到了工業革命是一個難以忽視的原因,家庭經濟、社會風氣、教育方式等等,都帶給人類越來越強的競爭,而競爭的負面影響,正如前面提到的,在達到模糊的「成功」價值之前,只能無盡的奔跑,隨著科技加速,對人類自身的精神衝擊也更強大,我們不確定心靈層面的進步,是否能跟上物質的進步。

文末提到「痙攣」一詞,在克羅克出版的《spasm》 (譯:痙攣) 一書,提到了網路龐克美學以及分割重組的身體,描述資訊科技在人體機器中的作用,在有機體之中的肉身,裝入電子設備,加速神經振動以致引發痙攣的原因。

目前數位科技廣布全球市場,誘發了人類突變,當符號資本主義的調控過程需要越來越多腦神經生產力時,神經系統也被迫加強加倍運作,最後終究導致不堪負荷,大腦始終處在混亂中,而作者的意圖正是想創造一種「類混沌」

他認為金融資本主義帶來的痙攣,不只讓認知工作者屈服於抽象加速的資訊機器,也破壞了語言獨特性,阻礙了語言的創造性與感性。而類混沌是一種表述的形式,可以是藝術的、政治的、科學的,也正是為什麼藝術如此關心自殺與犯罪的原因,也解釋為什麼自殺與犯罪一直被當作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堪負荷的身心需要得到解放與重組。


我很喜歡作者以幽默卻又參雜一點悲觀地做結尾,「嘲諷」。跟書名的諷刺意味確實屬同款風格,看上去滿消極面對,主張「不參與、不負責、不信任、不要抱有任何希望。」

如果真的是如此,作者大概也不必寫這本書吧,而我認為他所想的對世界做「嘲諷」,也意味著他提倡的類混沌同性質的概念。積極的反抗,在心裡反抗,認識這一切,為自己累積破壞性,期待能夠將所有的混亂破壞殆盡,然後慢慢迎來新的混亂,周而復始。

叔本華所說的,人生就在無聊與痛苦之間來回擺盪,我認為這句話好像滿適合烘托出作者的人生觀。



閱起|書評|寫作

IG:readit_tw

追蹤IG帳號、追蹤閱起方格子

不錯過新文章通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閱起 Read It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