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句的結構與敘事句、有無句相同,都是「主語+述語+賓語」的結構,但是由於其述語的特性,有必要獨立探討。
「判斷」的意思就是辨別事物、將事物分類,而「判斷句」也具有這種功能。這類句型以「是」為述語(判斷句的述語又稱為「繫詞」),說明主語的分類、性質等。例如下面的白話文例句:
從上圖可以發現判斷句的述語、賓語分別又稱做「繫詞」、「斷語」。圖一例句中,(1-A.)利用斷語進一步說明主語、(1-B.)則以斷語說明主語的類別。
此外,我們也可以從上面例句歸納出判斷句的主語、斷語有兩種關係:
白話文的判斷句繫詞非常簡單,基本上就是「是、不是」兩個,但是在文言文中,還有其他幾個述語動詞,例如「為、即、乃、蓋、則、亦、非」等,也可以進入判斷句的句型中,形成繫詞。利如下面的例句:
2-A. 學問為濟世之本。(〈青年守則〉)
2-B. 團結即力量。
2-C.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再判斷上,如果白話文翻譯可以翻譯為「A是B」或「A不是B」都可以是判斷句的一種;或者你也可以利用「A=B」、「A∈B」來檢視A、B之間的關係,進一步判斷這句話是否是判斷句。
文言文中還有一種特別的句型,它省略了判斷句的繫詞,形成「A(者),B也。」的句型,例如下面的例句:
3-A. 法者,天下所與天下公共也。(司馬遷〈張釋之執法〉)──法律,是天子與天下人共同遵守的。
3-B. 儉,美德也。(司馬光〈訓儉示康〉)──節儉是一種美德。
上面的例句可以解釋為「A這個東西,是B」,逗號前後兩個部分雖然沒有繫詞但整句也有如判斷句一般的功能。
華語的繫詞通常身兼多種功能,因此有時候不一定只出現在判斷句中,以下就舉幾個不屬於判斷句的情況,大家做題目的時候也可以多加留意喔!
4-A. 他總是考第一名。
4-B. 主義是從。(〈國歌〉)──遵從三民主義。
4-C. 乃掘地,遂得水。(《韓非子.說林上》)──於是挖掘土地,然後得到了水。
本章內容就到這邊,下一章將會介紹最後一個基本句型,還請大家繼續鎖定【國文文法一把抓】這個專題系列,讓我們一起發掘語言的奧妙。如果你願意且可以負擔,也歡迎你小額贊助,讓作者有能力產出更多的內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