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的X檔案--精神科病房的一段回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每次認識新的朋友,只要提到我是心理師,很多時候會感受到舞台的燈光都打在自己身上,雖然媒體上有很多心理師相關的訪談,似乎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很神秘,尤其來自電影的想像。

 面對精神疾病的好奇--來自想像與好奇的問題

「你有沒有遇過漢尼拔那種嗎?」、「真的有人格分裂嗎?」、「你自己會不會也發瘋啊?」

 面對精神疾病的好奇--比較接近實務取向的問題

「這種不是只能吃藥嗎?」、「你都怎麼跟他們聊啊?」、「會不會有病人突然衝過來打人?」

raw-image

成為心理師以前的故事:精神科的病房,或者說精神疾病,彷彿是很遙遠神祕的國度,其實我最早的參訪經驗也有這樣的感覺,可能因為當時心理系學生的身分,加上變態心理學課本的描述,比較容易有心理準備。多年前我住的地方的斜對面,總會有一位阿姨站在屋頂上,非常認真對著空氣比手畫腳,這應該是我最早近距離接觸的經驗。第二次是跟著某個機構的主管一起去某家醫院,然後有一位病人就主動打招呼,問了我是不是老大還是國王之類的,我只有微笑握手,結果主管就跟我說,「恭喜你成為他幻想世界中的一部分」,當下不知道該愣住還是該說些什麼才好。

菜鳥實習生的忐忑不安:真正比較正式走進病房裡面,當然就是實習生的身分了,先來說說我對環境的深刻印象。其一呢就是拿著磁卡走進一道又一道的們,可謂戒備森嚴門,其二呢就是明明整個地方有打掃乾淨,卻始終瀰漫一股難以形容的複雜氣味,其三呢就是遲鈍、呆滯的眼神或急於找人傾訴的表情。至於接觸過的病人,我還記得了其中兩位。外表是人類沒錯,但堅持自己是亞特蘭提斯的後代,但後來卻暴怒想要召開記者會,因為醫院不願意「承認」偷走他的飲料。再來就是一位霸氣的大哥,分享著選舉的「內幕」,也得意地描述如何用刀子修理人的經驗。我只記得督導說,「運氣真好,可以當場看到急性症狀發作的瞬間」。

開始在病房打工的時候:接下來是長達2年多的故事了,我忘不了護理師們總會調侃我,因為我只要走進大廳,就是一群人像是遇到了明星一樣衝上來,「心理師我要會談」。最容易變成閒聊話題的依舊是各種難以想像的對話內容,例如「宇宙之光」、「外星人就站在旁邊」、「不要告訴別人我藏了100億元」、「我愛你,可以結婚嗎?」。雖然聊得當下很爆笑,但回想起來好像也是心酸,畢竟在所謂精神症狀的強力干擾下,這些都是非常真實的感受,只是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裡。如果說真的遇到了,我非常認真想要建議,順其自然不要想要爭論誰對誰錯,然後再想辦法安排就醫,這樣的策略面對失智症狀也同樣重要。

那麼心理師都在幹嘛:先說一下醫療團隊好了,通常的組合當然就是精神科醫師、護理師、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可能還會有照服員。每天或每周的例行工作就是開會,看看有沒有需要處理的突發狀況,或是個案討論,例如病人跌倒、發燒、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抱怨,比較麻煩的可能有暴力行為、性騷擾、摔倒、逃跑。至於心理師本身,我自己的話會排時間去晃一晃找病人簡單關懷一下,接著就是看醫師與病人的需求做個案心理評估、心理治療,另外也會安排定期的「心理師團體」,通常可以自由發揮,設計一些小遊戲來討論情緒與人際關係,最少可以有點娛樂,畢竟病房生活太無聊了。無論是會談或團體,最常聽到的「正常」抱怨呢,大概有「我可以出院了嗎」、「真的活不下去了」、「真的很難吃」、「xxx好兇」,xxx可能是任何病人或醫療團隊的工作人員。

我來試著用最簡單的方式介紹一下一些精神疾病吧。

思覺失調症:以前叫做精神分裂症,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聽見或看見不存在的東西,所以很容易自言自語,同時會有怪異或超脫現實的想法,因此很容易胡言亂語,而前面的舉例很多都屬於這種疾病。病人其實非常辛苦、害怕,因為那就真的是「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做什麼?」,搞不清楚眼前人事物到底是真的還假的,那是一種非常恐懼的感覺,但是並不等同於暴力傾向,甚至可能害怕所謂的正常人。

雙相情緒障礙症:比較廣為人知的是躁鬱症這個名稱,分成兩種憂鬱期、躁期兩種狀態,憂鬱的時候就是一般認知的情緒低落、飲食與睡眠明顯改變、覺得自己很糟、提不起勁,躁期的時候會情緒高亢,彷彿精力無限不用睡,講個沒完而且話題會跳來跳去,但也可能容易被激怒。例如某位病人就在醫護人員忙著關心病人時,吵著要求所有病人聽他演講,另一位病人非常認真地要求跟我一起約會、結婚、開民宿。無論如何,如果身邊需要照顧這類病人,醫師開的藥一定要按時服用才能保持情緒穩定,非常尤其要注意會不會拿到危險物品來傷害自己。

解離性身分障礙:這就是很多人會好奇的所謂人格分裂,我只能說這可能非常罕見,幾年下來「也許」遇過一兩個,大致的說法就是很具體的描述自己身上有不同的姓名、個性、記憶,例如原本溫和有禮的講話方式,為什麼會突然在某些時候突然用髒話凶狠罵人,甚至想要打人,也強調這段經驗彷彿跟自己無關。

人格障礙:如果身邊有這樣的朋友或家人,相處的經驗就很有趣了,有時候會推測某些有名的政治人物,例如上一任的美國總統是不是有這樣的能力,所以需要強調這樣的人不一定會出現在病房,有些還可能成就非凡,但我自己遇過的,只能心疼需要申請保護令的家人了。

反社會人格: 如果有好處即使傷害到別人也無所謂,所以很容易出現犯罪的風險,如果未成年階段就容易出現冷酷無情的攻擊行為,例如多次傷害小動物,那麼成年之後就有變成反社會人格的風險,不知道是否要慶幸我沒有真正遇過這樣的個案。

邊緣型人格障礙:所有的心理治療經驗中,可能是非常刺激的挑戰,只要開始信任眼前關心自己的人,接下來就是被拋棄的恐懼,在強烈的心情波動下,一天到晚試圖傷害自己或想要自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一秒有說有笑,下一秒突然嚎啕大哭,原本以為要順利結束當日的會談,離開前又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想要延長時間。

這篇文章一方面是要回應朋友的好奇,但也同時在幫我自己整理過去在醫院的經驗,如果身邊有任何人出現類似的狀況,就可能需要考慮協助就醫,再結合心理治療才比較有機會回歸到正常生活。另一方面我也想順便分享給任何想要成為心理師的朋友,雖然這只是我自己一部分的經驗,但至少可以想像一下在醫院精神科病房工作的樣貌,畢竟跟課本上、電影裡的描述還是不太一樣,精神疾病看起來好像很恐怖,但是真正辛苦的還是病人本身與照顧的家屬。

分享幾年下來的兒童臨床工作經驗,花了很多時間沉浸在孩子遊戲中的想像世界,也同樣花了很多時間與爸爸媽媽們一起討論,期待這些故事與經驗,帶給父母更美好的教養,也帶給孩子更幸福的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順利進行了幾次,孩子可能會開始期待每個星期的「心理課」,這時候如果問孩子都在做些什麼,孩子大概會告訴把拔馬麻,我們一起玩扮家家酒、畫畫、樂高積木…等。會不會感到很疑惑,不是在心理諮商嗎,這樣我在家裡陪孩子玩就好了啊。 先來引用一下遊戲治療大師Garry L. Landreth的經典形容,「鳥飛
很多時候仍然忐忑不安,可能會想到下面這些問題: 1. 我的孩子有嚴重到需要找「心理醫生」嗎? 2. 萬一要吃藥怎麼辦,會不會變成依賴啊? 3. 老師一直叫我們帶孩子來看,可是在家裡還好啊? 4. 這樣是不是過動兒或自閉症啊? 5. 孩子這麼小要怎麼諮商? 6. 諮商要看幾次才會好?
如果順利進行了幾次,孩子可能會開始期待每個星期的「心理課」,這時候如果問孩子都在做些什麼,孩子大概會告訴把拔馬麻,我們一起玩扮家家酒、畫畫、樂高積木…等。會不會感到很疑惑,不是在心理諮商嗎,這樣我在家裡陪孩子玩就好了啊。 先來引用一下遊戲治療大師Garry L. Landreth的經典形容,「鳥飛
很多時候仍然忐忑不安,可能會想到下面這些問題: 1. 我的孩子有嚴重到需要找「心理醫生」嗎? 2. 萬一要吃藥怎麼辦,會不會變成依賴啊? 3. 老師一直叫我們帶孩子來看,可是在家裡還好啊? 4. 這樣是不是過動兒或自閉症啊? 5. 孩子這麼小要怎麼諮商? 6. 諮商要看幾次才會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簡單分享,首次到精神科病房實習的經歷,在病房中,透過與患者的互動溝通,我逐漸理解他們看似荒謬的世界觀,背後藏著更深的疑問——我們眼中的世界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甚至,是否真的有一個「真實」或「客觀」的世界存在呢?這篇文章將走進這個特殊的空間,探索心靈如何決定我們所看到的現實。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精神科專護的真實故事,作者講述了小蓮的早期工作經驗以及她在治療思覺失調患者時發生的一系列突發事件。最後,小蓮選擇離開當前的工作環境,轉而到戒酒中心工作。整個故事充滿了對精神健康護理的人性關懷以及醫護人員面對挑戰時的抉擇。
Thumbnail
當初心理系畢業不走諮商,是因為不想接觸精神病患,結果開始接手員工關係的業務後,竟然回到了心理系的本業。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Thumbnail
感冒、頭痛、擦挫傷看醫生,心病找心理師。華人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日漸攀升,隱忍謙讓的儒家思想加上「面子」問題,始終像「房間裡的大象」,避而不談,難以啟齒。殷切盼望,心理健康被重視,一切往更好的方向躍進。人總是帶著自以為的困惑,進到諮商室,卻得到意想不到的解答。
Thumbnail
雖然這本書列入心理學類別,不過內容甚少觸及心理學理論。因為這書主要描述作者在Napa State Hospital,人稱罪惡之城「蛾摩拉」的司法精神病院擔任精神科醫生的親身經歷。 所謂司法精神病院,就是罪犯判定為精神狀態失常,之後送往治療的地方。不難想像,那處住的大多是無惡不作的可怕瘋子。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簡單分享,首次到精神科病房實習的經歷,在病房中,透過與患者的互動溝通,我逐漸理解他們看似荒謬的世界觀,背後藏著更深的疑問——我們眼中的世界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甚至,是否真的有一個「真實」或「客觀」的世界存在呢?這篇文章將走進這個特殊的空間,探索心靈如何決定我們所看到的現實。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精神科專護的真實故事,作者講述了小蓮的早期工作經驗以及她在治療思覺失調患者時發生的一系列突發事件。最後,小蓮選擇離開當前的工作環境,轉而到戒酒中心工作。整個故事充滿了對精神健康護理的人性關懷以及醫護人員面對挑戰時的抉擇。
Thumbnail
當初心理系畢業不走諮商,是因為不想接觸精神病患,結果開始接手員工關係的業務後,竟然回到了心理系的本業。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Thumbnail
感冒、頭痛、擦挫傷看醫生,心病找心理師。華人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日漸攀升,隱忍謙讓的儒家思想加上「面子」問題,始終像「房間裡的大象」,避而不談,難以啟齒。殷切盼望,心理健康被重視,一切往更好的方向躍進。人總是帶著自以為的困惑,進到諮商室,卻得到意想不到的解答。
Thumbnail
雖然這本書列入心理學類別,不過內容甚少觸及心理學理論。因為這書主要描述作者在Napa State Hospital,人稱罪惡之城「蛾摩拉」的司法精神病院擔任精神科醫生的親身經歷。 所謂司法精神病院,就是罪犯判定為精神狀態失常,之後送往治療的地方。不難想像,那處住的大多是無惡不作的可怕瘋子。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