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論死亡與臨終》人生最後一課,人人必經

#蘇絢慧好書嚴選—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出版逾50年,是每個欲探討、了解死亡與臨終在人類生活世界經驗的人必讀的經典——《論死亡與臨終》,是20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死亡心理學研究資料。

1969年首度出版的這本著作,是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Elisabeth Kubler-Ross)第一次探討死亡,並提出如今已耳熟能詳的「悲傷五階段論」(Five Stages of Grief):否認與孤立、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或憂鬱)與接受。

此「悲傷五階段論」不但對學術界瞭解悲傷歷程與悲傷反應有啟發性的意義,也讓一般民眾可從五階段的情緒描述來理解自己調適失落歷程的反應。

庫伯勒─羅斯醫師,在當年以臨終病人的臨床訪談,真實獲得臨終病人的生命態度及心聲,讓即使面臨生命最後階段的人,仍有權為生命發聲。

這份訪談資料,如一面鏡子,反映出當時美國對末期病人的態度消極及迴避,其中不乏有許多是對死亡抱持的忌諱與禁忌。

由於庫伯勒─羅斯醫師對當時社會的死亡文化進行了一次巨大的衝撞,爾後各種探究及研討死亡與末期病人及臨終療護的學術研究開始興起,走向新的里程碑,即使庫伯勒─羅斯醫師的悲傷五階段論後來遭遇不少抨擊及爭論,被之後的學者認為並無階段論,每一個人面對悲傷與臨終的心理歷程皆是獨特不同的,但庫伯勒─羅斯醫師不以為意,因為她認為她想讓社會關注末期病人的需求及生命品質的目的已達到,就算後面許多學者想踩在她肩膀上看更高更遠也沒什麼關係。她的用意並不在於證明她是唯一正確,反而希望有更多人去發覺真實、更加去將焦點放回病人身上,將他們真正當個「人」看,並將病人納入對話裡,從他們身上學習醫院對病人照護方面的強項與缺失。

這無疑也開啟了人們從關注死亡的存在,進而看見完整生命的存在。如果人們從未瞭解過死亡,又如何能體會與領悟究竟何謂真正的「活」?

而人必須懂得「善生」,也才能在生命的最後一程,真正實現「善終」的意義。

善生和善終始終是同行的關係。

《論死亡與臨終》提醒著我們每個人,生命終將一死,然而,從生到死的生命歷程,每一階段、每一環節,都值得獲得善待和足夠的醫療與社會關懷。

如今,我們的社會正在逐步落實生命照顧的品質,尤其在臨終關懷的品質上,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去思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透過自主選擇所期望的照護品質,讓自己生命終點,是具尊嚴、寧靜、無憾且安詳的離去。

當人們開始思考及意識死亡的權利,不再企圖過度使用醫療器具維生,殘忍拖延造成身心苦痛的生命;也不再刻意迴避面對死亡的存在,包括對臨終者的漠視和棄絕⋯⋯這兩個面向的文化推進及積極改革,庫伯勒─羅斯醫師絕對可說是其中一個極具重大影響力的人物。

《論死亡與臨終》雖是臨終病人與羅斯醫師的對話紀錄,然而在真誠無偽裝的談話中,反而帶給人們震撼與感動,那是人洗盡鉛華、返璞歸真,在靠近死亡無所迴避下,貼近心靈最真實的坦露,有脆弱亦有勇氣、有懊悔亦有坦然、有無力卻仍在面對挑戰。

如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悲歡、離合、高峰低谷、走走停停,總是相互交叉編織著所謂的人生。

沒有既定的完美和正確的答案,即使憔悴、瑣碎、狼狽、掙扎,看似灰頭土臉的百轉千回,卻是人用盡心力面對的人生,足以證明自己走過一回、來過人間。

無論如何,都由自己親身領會了生與死的功課。

《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50週年經典紀念版)·遠流粉絲團

https://reurl.cc/q05L4D

論死亡與臨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