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能說「總有一天」和「最近」:這兩句推託之詞,結果只會消耗精神和體力,而且也浪費家裡的空間。利用「要、適、快」原則篩選物品減少東西的三步驟這件物品是否必要(要、不要)這件物品是否適合(適、不適)這件物品是否讓我感到快樂(快、不快)實踐這三步驟的要點,並不是突然選出「要、適、快」的物品,而是依序由「不要、不是、不快」來刪除,藉以詢問自己與物品的關係。也就是説,首先捨棄對於現在的自己「沒有用的東西」(不要),接著再去除「不適合東西」(不適),最後才是刪掉「不喜歡的東西」(不快)。透過這三步驟,可以找到對現在的自己而言「必要的東西」、「適合的東西」和「讓自己心情好轉的東西」,簡單來說,就是集中挑選出「要、適、快」的物品。由東西描繪出來的「自我形象」對於「現在的自己」而言,什麼東西才是「要、適、快」?相同的行為,我們也會套用在自己身上,這就所謂「自我形象」。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遵循自我形象,不斷為自己選擇物品,並且要求自己接受這些物品。假設,朋友送一個便利超店集點獲得的馬克杯,而各位正在使用那個杯子。此時,朋友這麼說:「我覺得這個杯子很適合你,所以才送給你。」聽到這句話,各位有什麼想法呢?這個禮物讓各位感到開心嗎?或者是覺得對方很失禮呢?再假設,各位正在使用某家廠商贈送的便宜玻璃杯,上面還印有該公司的商標。旁人看到後這麼說:「這個杯子真適合你。」各位聽了有什麼感想呢?同意對方說的話?或是覺得這個玩笑開得太過分而感到氣憤?是的,接下來我們要說的事情,就是檢視身邊每一件物品,如果聽到別人說「這件東西很適合你」的時候,心裡有什麼想法。請各位花費心思來斟酌自己日常使用的物品,嚴格選擇日常用品。替換身邊的物品,等於替換「自我形象」透過替換使用的物品,就能改變自我形象。改變住家環境的狀態,也會對我們顯現在外的印象造成變化。留戀「過去」,迷惘「未來」「現在」自己的模樣,是由「過去」累積的結果,而「現在」的模樣,將由「未來」繼續傳承。如何定義過去發生的事情,其實是由現在的自己來決定。如何開拓未來的走向,畢竟也是由現在的自己來主導。只要現在感到幸福,未來怎麼不明確,一切都覆蓋在「現在的幸福」這片蟬翼中,只要現在感到幸福,未來再怎樣不明確,一切想像都覆蓋在「現在的幸福」這片蟬翼之下。反之亦然,倘若現在感到不幸,當我們回顧到過去、思索未來之時,同樣也隔著一張輕薄透明的玻璃紙,名為「現在的不幸」。因為我們思考中過去與未來,總是漂渺不定、來來去去且徬徨不定,如浮雲一般。或許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執著於有形的物品。為了避免身邊總是充滿停滯的物品,我們必須隨時修正時間軸的偏差,用更敏銳的思緒來面對「現在」。透過物品,認清「現在」:實踐斷捨離,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現在」的感覺更加敏銳、更加明確。人生總是變化無常,但我們卻經常維持一成不變的生活型態。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我們無法適應「現在」,內心則會一直被「過去」所束縛。「現在的自己」需要這項產品嗎?「現在的自己」適合這項物品嗎?「現在的自己」喜歡這項物品嗎?如上所述,我們應該以「現在的自己」為基準,重新審視與物品的關係,確認「要、適、快」三原則。正視自己的內心,思考以下問題。現在,我該怎麼做才好?對自己而言,如何過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吧?「收著不用」等於「隨便亂丟」把物品「收著不用」,看起來像是重視這樣東西,事實上,和「隨便亂丟」並沒有太大區別。因為「收著不用」,就不能活用物品。這個行為的關鍵,在於「收納=閒置」,因此,實際上的意義「隨便亂丟」。「活用」物品與「維護」物品,是相輔相成的工作。頻繁地重新思索與物品間的關係,清點身邊擁有的物品,丟棄與我們毫無關係的物品,這麼做就可以活用所有物品。「確認關係」不可以或缺的條件是什麼?整理物品的同時,才能確認人生關係。確認人生的關係,才能開始整理物品。整理就是「確認關係」,在確認人生應有的模樣之後,才能找到今後的方向。詢問「現在的自己」與物品的關係,最重要的依據,還是人生的願景,亦即「今後,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現在的自已」並非由過去決定,而是以未來的願景作依據,由自己來定義。超市選購面紙,磨練感受力為了避免不需要的東西進入生活環境,即使是免費的東西,也不能輕易收取。同時,在購買東西的時候,也必須精挑細選。即使是選購日常生活的必須品和消耗品,也不「毫無頭緒」、「差不多就好」,應該利用自己的感受能力,從中精挑細選之後再購買。而且,放任感受能力一直退化,總是選擇一些妥協於價格的物品,最後將使得我們的意識及思考,完全以妥協作為最高準則,每一天生活都在妥協中度過。這樣的人生,只能說是妥協之下的產物。然而,多樣化的選擇也有好處,可以讓我們充分發揮感受能力。是的,倘若只是有一個選擇,感受能力也就無從發揮。只要隨時掌握「斷」的原則,就不會輕易索取免費的面紙和保冷包,而且也可以避免因為打折而買太多不必要的東西。隨著「進入家裡的東西」減少,實踐「捨」的步驟時,也能更加順利,如此一來,將能大幅改善生活空間的舒適程度。再配合自我形象來選購物品,便能提升他人對我們的印象。重複實踐「斷」和「捨」,就能形成良性循環。透過東西提高自己的價值雖然每個人感到畏懼的程度不同,然而,對於提升自己價值的東西我建議各位鼓起勇氣,大膽地留在身邊。只因為害怕而拒絕使用能夠提升自我的東西,我們就只能停留在同一個層次,永遠都無法提升自我形象。一開始也不用全部替換,先從少量的物品開始精挑細選,選擇更好的東西。微不足道的小東西,也能帶領我們到達嚮往的世界。自己思考,親身感受挑選留在身邊的東西,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丟棄身邊的物品,總是伴隨著不捨。斷捨離必須用心感受,經過自己思考,在嘗試錯誤中實踐。所在之處,眼前的東西開始著手各位,請仔細端詳眼前物品。然後,用心感受。深思熟慮後,決定去留。開始實踐斷捨離的時候,有一項必須嚴守的鐵則,就是「從劃分空間開始做起」。雖然一開始我曾說:「從目前所在之處,眼前所見的東西開始整理。」然而,平常不太會讓別人看見的空間,總是充滿堆積如山的物品,那裡才是我最喜歡實踐斷捨離的地方。舉例來說,很少開啟的壁櫥,或是洗臉台下方的櫃子,都是平常不太會讓人看見的空間,總是充滿堆積如山的物品,那裡才是我最喜歡實踐斷捨離的地方。舉例來說,很少開啟的壁櫥,或是洗臉台下方的櫃子,都是平常不太會去注意到的地方。這些收納空間,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就堆滿不必要的物品。而且,正因為平常很少注意這些地方,收進裡面的東西就會一直留著。一個空間既然會堆滿雜物,就代表平常根本不會去注意,但我卻最在意那種地方。因為這些場所就像是內心的一灘淤泥,或是附著在潛意識中的污點。從這裡開始實踐斷捨離的話,能夠得到更大的成就和痛快的感覺。對我而言,斷捨離是清理潛意識的方法。因為我知道,潛意識乾淨的話,所有事物自然就會豁然開朗,因此,煩惱或迷惘的時候,我就會去平常看不到的地方實踐斷捨離。斷捨離沒有終點!沒有終點、永遠持續下去,才會帶來永無止境的進化與發展。整理東西,琢磨「美學」與「審美觀」斷捨離的作用,就是透過替換物品,促進價值觀與觀念的新陳代謝。男人便能此鑽研「美學」,女人便能藉此磨練「審美觀」,進而讓人生產生變化。是什麼讓你的家與人生陷入「窮途末路」?斷捨離其實是內心的瑜伽運動,讓我們藉由與物品對話,直視自己的內心,在清空間的同時,調整心態。換一種說法,就是透過整理空間來調養心神的自我管理方式。許多斷捨離的實踐者,都表示捨棄物品後,自己的人生也跟著發生變化。我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在反覆實踐斷捨離的過程中,重新正視自己,發現自己自己加諸於內心,在清理空間的同時,調整心態。換一種說法就是透過整理空間來調養心神的自我管理方法。許多斷捨離的實踐者,都表示在捨棄物品後,自已的人生也跟著發生變化。我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反覆實踐斷捨離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加諸於內心的限制與框架,最後下定決心,並且以身體力行,放下心裡的成見,最後的成果就是改變人生。在講座公開演說時,我稱之為「擺脫窮途末路」。所謂「窮途末路」,到底是什麼樣的糾結呢?具體來說,就是「思考的糾結」、「情緒的糾結」、「潛意識的糾結」。各位的人生因此停滯不前,陷入「窮途末路」。丟棄還可以使用的東西,是罪大惡極的過錯,應該更加珍惜物品。確實,這樣的說法是無法反駁的正當言論。因為是合乎道理的正當言論,我們就不會對「應該」產生質疑。於是停止思考,繼續活在「應該」的束縛中,不斷堆積物品,直到塞滿整個居住環境,在淤塞不通的環境中,不只會停止思考,感覺也會隨之麻痹,感官也因此變得遲鈍,人生也就如同一攤死水。在我們不自覺的時候,「應該」形成的制約,使得家裡、腦海與心理層面,都產生無數的糾結。斷捨離是一種訴諸行動的治療法,可以找出所有糾結的本質,讓我們一邊捨棄物品,同時消除糾結的情緒,進而解開加諸於自身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