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心裡學旨在幫助大眾更能理解、解讀自己爸媽心裡的擔憂與困擾。系列文章將透過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來探討高齡者生理老化、心理學、情感支持和靈性需求等主題,並提供實用的建議和可能的解決方案。
我不是心理師,如果有專業上的問題,請大家記得要找專家諮詢喔~
我們多數會留意到長輩生理疾病是否有接受醫生診治與服藥控制,但比較容易忽略長輩情緒上的變化。
說服長輩就醫方法:先看家醫科、陪親友看醫生、不是看「憂鬱症」,是調整「腦部內分泌」
「誒、媽,你今天怎麼沒出門?今天週二不是固定會跟朋友去唱歌?」
「哎,大家每次唱都那幾首歌,都膩了,不想去。」
「是喔...我剛好要出門去買點東西,你要跟我一起去百貨公司嗎?好久沒一起去了耶~」
「不要,現在走沒幾步路就腳好酸,膝蓋好痛。」
「那…還是晚上我們和你金孫一起出門去吃飯?附近有個新開餐廳,剛好可以試試…」
「免啦,你們去就好,想到要出門就累,我待在家裡就好!」
媽媽說完話就進房間去了...上個月剛做完年度身體檢查,明明報告數據看起來都很正常,最近卻變得有時候很容易不耐煩、嫌東嫌西,和以前很享受和朋友唱歌、平日常常都往外跑的媽媽,彷彿是兩個人。
這種狀況你有親身經歷過嗎?
有時沒有與爸媽一起同住的我們,久久回家一次,想盡點孝道,卻進門就吃了閉門羹。
這到底是發生啥事??
體驗 20 分鐘,已獲得滿滿的挫折感,也對幾項指定動作直接放棄完成。
上週我在學校剛做了一次老化體驗,體驗者需要穿戴上特殊鏡片、耳罩、手套、手腳綁上沙包,還有讓腰背無法挺直的裝置。接著,我被指定要完成一系列行為動作,包含上下樓梯、寫初診表、數零錢找錢、讀報紙、倒水、穿襯衫扣紐扣…,此外,還有同組組員分別各扮演「催促者」與「協助者」。
直接說結果:
整個老化體驗過程大約 20 分鐘,我成功獲得滿滿的挫折感與執行痛苦,也對幾項指定動作直接放棄完成。
襯衫鈕扣只扣了兩顆,因為鈕扣太小很難塞入孔洞,而且越靠近脖子的襯衫鈕扣根本看不清楚也扣不到。
數零錢時,我無法把零錢放在手心一個個分類,乾脆把零錢撒在桌上,用手指頭推開分類,等零錢數目湊齊了,再整個撥到桌邊收攏推到另一手心。
更不用說要勾選那些字很小的初診表格…
這些生理狀況的限制,像是視力變差、關節僵硬、手指靈活度變差,直接影響到我的心理狀態,從前面有一點點的挫折感,到開始內在的自我指責(心裡 OS: 天啊,我怎麼連這個也做不到?),到最後出現煩躁與不耐煩的情緒與直接放棄行為。
「呃… 我看不到,而且鈕扣好難扣,我可以只扣兩顆鈕扣嗎?」
「算了算了,這個好麻煩,我不想弄了!」
如果這些話語也開始出現你身邊的長輩或是爸媽,請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寬容以及言語鼓勵,因為多數長輩並不會直接說出自己「心情不好」,而許多人也仍對於「變老」這件事有諸多負面想法,還無法接受老化是自然且多層面的過程,而導致出現恐懼、甚至歧視的心態。
記得時時覺察自己,不要催促或施加更多的壓力(我同組的組員角色扮演地非常到位 XD) 。因為當高齡者現在開始放棄嘗試完成這些行為時,也代表他們未來更多的生活自理能力會更快速地退化。
其實有一定比例的長者在進入老年期會罹患憂鬱症,而高齡者罹患憂鬱症的原因多種多樣,有時是基因遺傳、腦部組織狀態改變、神經細胞傳導、心理狀況、社會壓力等等各種因素,彼此交互影響。
許多醫學研究都指出,慢性疾病、慢性疼痛、身體失能等都與老年期出現憂鬱症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多數會留意到長輩生理疾病是否有接受醫生診治與服藥控制,但比較容易忽略長輩情緒上的變化。
因此多留心高齡者的心理狀況,如果文章開頭描述的情境發生次數頻繁,或是有下列明顯症狀(可運用董氏基金會提供的台灣人老年憂鬱量表進行檢測),則建議帶長輩就醫掛號 - 精神科,接受專業治療。
如果長輩會排斥看精神科,在蔡佳芬醫師撰寫的《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一書中,也有提到幾種方法與說法可以嘗試:
有時候憂鬱症的患者會出現胃口不佳、體重下降的現象,可以先以這些問題困擾,建議長輩先去看「家醫科」的醫生。
記得陪診就醫時,先和家醫科醫生套好招,讓醫生知道患者可能有看精神科的需求。接著在看診時,說明需要做進一步的跨科檢查,讓他順水推舟到精神科就診。
有時候長輩會覺得看精神科是件很嚴重的事,而排斥就醫。這時候可以找親友協助,表示自己與他們有類似的睡眠、情緒困擾,請長輩陪親友一起去看。
進到診間時,先讓醫生對親友進行問診,請親友假借自己的名義,實際說明長輩的症狀,這也有助於讓長輩卸下緊張與防備心。最後再來鼓吹長輩:「既然來了,你就順便看一下」。
長輩對於一些醫學名詞與疾病理解有時候會有自己的堅持與解讀,因此在說服看診時,可以在不說謊的大原則下,盡量使用他們可以接受的觀念和說法。
像是有些長輩不能接受自己有「憂鬱症」,但可以接受自己是「腦退化,引發情緒失調」,因而接受治療。或者有時他們不能接受要吃「抗憂鬱症」的藥,但如果說是為了調整腦部內分泌的關係時,就可以接受服藥。
最後,我想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一個國家人民擁有完整身體、心理及社會的安寧狀態(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因此,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虛弱的身體現象而已,當然也更不只侷限在生理範疇裡的健康。
期待我們社會能用更開放、更平等心態去看待精神科、進行心理諮商,也更正視心理健康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