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its
「運動很好的人念書可能不太行」好像是我們小時候的社會上普遍大家都有的一種迷思,所以除非你成績不好,不然很少有機會往運動去發展,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學了然後運動成績不好所以發展不下去,但更多的是大家會把體育班貼上不會念書的標籤,然後體育班的人自己也覺得對啊我就是讀不來,英文數學聽不懂睡覺補眠等下練習有精神比較實在,就讓這個標籤變得更根深蒂固。
但在我的經驗裡,有那麼一群孩子,他們因為自己的運動成就,找回自信之後,覺得更難的事我都做過,考試似乎就變得沒那麼可怕。也不是說他們真的就從差生變成優生,但至少不再排斥學習,不再覺得所有的學科都是大魔王。
這過程發生了什麼事?就是「覺察」,一種對自己的發現,發現自己不是真的毫無能力,發現自己不是一事無成,發現自己只要肯下工夫也會有所成就也會被稱讚。
在聊這集的時候,我們聊到這幾年「覺察」這個詞非常氾濫,我想這是好事,當大家都可以回過頭來看見自己,可以在自己與自然與社會中重新找到平衡,對身心健康真的是有幫助的。但有些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在光譜的兩端游移,奶奶那輩的可能是為家奉獻犧牲的那一頭的極端,現在則是什麼都要想一想什麼讓我不舒服、別人為什麼這麼沒有覺察能力的另一頭的極端,我想,再過一陣子,應該能擺盪回比較接近中間值吧。
回望自己的運動歷程,老實說,我覺得游泳蠻孤獨的,他是一個很個人的運動,即便一個游泳隊裡有很多人,但你的成績就是你的成績,你的訓練就是你的訓練,就連接力,也是隊友游回來你跳下去,你游回來隊友跳下去,不像球類運動有那麼多的互助合作、攻防默契。當我這麼想的時候,我想到曾經有一位運動選手也說過類似的話,但時隔太久印象有點模糊,直到嘉儀說她在打網球。
打網球這種運動,會使你開始跟自己對話。其他運動員都不會像網球選手那樣自言自語。投手、高爾夫選手、守門員等運動員當然也會自己在那嘀咕,但網球選手是真的跟自己說話——跟自己對答。在激烈的比賽中,網球選手看起來就像是露天廣場上的瘋子,自顧自地咆哮、飆髒話,甚至一人分飾兩角辯論爭吵。為什麼?因為網球這種運動就是這麼他媽的孤單。只有拳擊手有可能瞭解網球選手的孤獨。不過拳擊手還擁有自己角落的助手跟經理人,甚至打拳的對手也提供了某種形式的陪伴——至少有個對象可以扭抱在一起。打網球時,你跟你的對手面對面,互相攻擊,卻無法觸碰到他或是與他說話,其實是無法觸碰到任何人,也無法與任何人說話。網球規則甚至禁止場上的選手跟自己的教練談話。
有些人認為田徑場上的跑者也非常孤單,但這種論調我聽了只想笑。田徑跑者至少可以碰觸到、聞到與自己相隔僅僅咫尺的對手,可是在網球場上的你等於身處孤島。所有男性跟女性參與的運動賽事中,網球絕對是最接近「隔離禁閉」的項目,因此自言自語也就成了無可避免的結果。
對,就是網球!是網球選手阿格西在他的自傳裡面寫道的,內容就是上面引用的那樣。我當初看到時忍不住想:說不定每個運動的選手都會感覺自己孤獨。
為了驗證這件事,我跑去參加競技啦啦隊校隊,我想,這是一個需要大量團隊合作的項目,或許這會不太一樣,我們要一起排表演、一起做技巧、一起完成一次的比賽,大量的肢體接觸、大量的溝通協調與互相幫助,這或許能讓我有團隊的感覺。
別人是怎麼樣我不太確定,但我體驗後的感覺是,我感到焦慮,焦慮筋不夠開、腹肌不夠強、體重太重、技巧不好,這些都會讓我不只影響到我自己還影響到別人,我自己最後一名就算了,因為我而讓別人也成為最後一名?那真的很有壓力。
其實前輩們人都很好,技巧夠的底層會協助我們練上層的技巧,等我們足夠熟練在跟同屆或學弟搭配,技巧好得上層學姐也會刻意陪剛進來的學弟練習,她們可以很好的繃住自己,然後指點底層如何掌握更好的使力方式。
但我還是好焦慮啊,當時的我都不需要體重計了,站在底層手上他就能告訴你你現在幾公斤。
當我從技巧很好的底層手上摔下來,旁邊一群人努力地過來接住我,可是我的腰還是著地,我擔心著以後天涼腰都會痠,當下我好責怪自己,也只能責怪自己。
最後兩個校隊都要我做出選擇,他們都不接受我一邊練三天一邊練四天,他們覺得兩項運動並不相容,游泳要讓關節松,啦啦隊要鎖關節之類的,最後幾番思考之下,我選了游泳,我想,我影響自己就好了。
我覺察到,孤獨是好主觀的感受,孤獨不一定是個負向的詞,甚至有些時候我們需要一點孤獨來平衡我們的生活。
說的通俗一點其實就是發現,當你發現自己在生氣,你就能跟自己說冷靜下來,當你發現自己生病了,你就會去看醫生,這就是所謂的病識感。
發現是改變的第一步,有了發現才有可能開始改變。說起來不容易,但也沒有這麼困難,轉念往往就是一瞬間的事,過了,就通了。
Podcast裡有更多我們對於這件事的討論,歡迎你點開來聽,也歡迎你留言或寫信來參與我們的討論成為我們之一。
🪐【此刻的我們】Podcast這裡聽:https://linktr.ee/aboutus_podcast_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