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單親家庭的女兒談情感+婚姻

閱讀時間約 31 分鐘

眼看上一代,上上代還有古代歷史中,帶著傳統一點思想的人都不敢離婚,非不得已是不會離婚的,離婚也似乎是種羞恥之事。至今也依然如此,彷彿被貼上失敗的標籤,有種被拋棄的感覺。離婚率高少子化是當前社會有的現象,可能引發了很多討論與思考 甚至老年化等問題一系列展開。可隨著越來越多人忠於自我後,我想自然的也便容易遇到合適的對象與自己想體驗的家庭選擇。雖說社會節奏加快、速食愛情及各類型的關係更是比以往普遍,在思想日漸開放與過往集體意識的束縛間游走拉扯,各型式的關係與相處模式形成 ; 同時也因為在朝往兩性平等的方向前行,越來越多獨立女生的出現,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男女在雙方家庭職責定位分配責任的議題及職場對於女性的不公平對待都浮出來討論,甚至有越來越多人選擇不生子,而同性之間的愛情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與尊重。

親密關係可以倒映出我們的陰暗面和種種創傷的面向,別的關係也會,只是親密關係可以更全面、更明顯、更深層

在我記憶中,我以為我已經習以為常父母不和睦的狀態影響深重,我甚至關閉自己的感受、長期麻木不仁,父親長期的缺席與疏離、母親長期的言語、肢體暴力和精神虐待。就當我做了無數次的心理準備,心理建設甚至有種將就心態,只要不影響我成長就好(我的物質生活),可直到被告知父母離婚時,我還是崩潰的。那種無力感就是不管你做了多少準備,你都會被牽連其中、被影響。最後當你成人後,又被說你長大了,可以獨立了,為自己負責了。冷冰冰的話是多麼刺耳的。我是到了法定年齡的成人了,可我的感受停留在青少年時期沒走過..


離婚對孩子影響大?

並非關係使我們不自由,而是關係中的我們不能自在做自己時,便感到不自由

同樣,並非離異這個狀態本身對孩子影響大,而是父母在婚姻中的相處模式、氛圍、態度,或是離異前後對對子女的態度影響到孩子身心靈的發展,也就是說父母自身的狀態還有對孩子的態度才是重點,所以和離婚本身有關也無關。有的父母離婚,父母倆開啟人生新篇章,越過越好的,對孩子的關愛也沒忽視,那孩子自然受到的傷害沒那麼大; 反之,有的父母分開並沒有走出來或是對孩子疏遠,繼續照樣過往的模式,那自然會顯得狀態越來越差,還連帶影響眾多人,同時疏忽對孩子的關照,甚至不在與自己孩子聯繫的大有人在。

現在,我更發現打從一開始在關係中或婚姻中對孩子的態度是如何與孩子的距離是如何,婚姻結束後,十之八九也會是。一開始關係就沒那麼熟絡,離婚只是一個結果的顯現罷了,好比我和父親關係,早在小學開始就有距離感,他們婚姻的結束,更加疏離並不意外; 同理,媽媽在婚姻中對待我的態度方式,在與父親結束關係後,也只是加劇而已,因為他們都沒選擇改變與成長,也可以說我還是在這樣的創傷記憶模式中循環輪迴,離婚本身只是加劇顯現本就存在的狀態。

這些傷害、創傷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帶過的,也不全是單純用頭腦的分析理解的就沒事。在擁抱過往的經歷中,是一次次選擇鬆開記憶背後相關的情緒感受,允許其流動,是鬆開緊抓不放的傷痛,是因為我們帶著勇氣一步一腳印地走出陰霾。每個人需要的時間不同,也並非人人都能理解你的處境與經歷,所以能辨別選擇可信任、讓你感受到安全可以自在表達坦露、合適的求助對象就很重要,不然我們受傷的心靈是容易受到二度打擊。

我仍然憧憬婚姻,但也還存在恐懼,我不知道這樣的恐懼會伴隨我多久,但我知道會收穫自己的幸福和相愛之人有自己的家庭,因為我們皆有選擇自己幸福的權利和不帶著他人的陰影重蹈覆轍。

婚姻不是一個逃避面對自己、一個依附依賴的歸屬,因為這樣的模式只不過是繼續重複家族的印記。婚姻的幸福是因為有個體的獨立性與完整性,及遇到一個有共識且會愛的對象,兩人的相處因為彼此的存在都受到滋養,人生其他面向也不會差到哪去的。我還是相信麵包愛情可以兼得而不是擇一,有健康成熟的關係、好的愛情是會起到正面作用的。

母親是塑造我們對於女性印象的奠基,還有對於自己情感接收表達與需求滿足都有關聯。當我們在小時候沒有接受到應有的滋養與需求的重視,那便留下印記伴隨著我們長大,一路影響我們人生的選擇與情感的應對,直到我們意識到並選擇放下。孩子往往也是最愛自己父母的人,可父母不見得對得起那份愛或給予孩子情感上健康的愛,所以對自己負責=自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也是一切的本源。

之前看到一個案例,有個8歲的孩子,父母離婚時,由於媽媽有傷害孩子的前科,法官要判給爸爸,可孩子還是說即便媽媽傷害他,但他也要跟著媽媽。這故事就觸發到我了,我心疼這個孩子又感到無力,因為親子之間的羈絆與傷害往往是深刻又強烈的影響。當不完美的父母,在情感方面不成熟,但又不去正視自己的問題,沒有勇氣去面對與成長時,一而再再而三地轉嫁情緒、推卸責任給到身邊的人,尤其是孩子會無條件地承受來自父母的情緒宣洩。父母本是作為那個滋養者,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獨立性與完整性,卻成了要忽略自己感受需求而去滿足父母的情感需求為其負責。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有勇氣面對的,但我知道陸續有很多人意識上的覺醒走入更深層的面下在放下創傷記憶。這是集體的意識和集體的悲痛,當共振到便有一些關聯性,直到我們都鬆解開這些傷痛,從心感受到我們本身具足的完整性。我在放手的過程,經歷無數次悲痛與記憶強迫性反芻閃現,感覺有無形的力量不斷的在吞噬我,這種體驗並不好受卻是放下必經的過程: 去感覺允許那些壓抑已久的情緒與感受,所以我也向每位勇敢的靈魂致敬,謝謝你們,我們不是一個人的。

未來的自己是在我們身邊陪伴著,未來的自己往後看過來現在經歷的一切是那麼引以為傲的,感謝自己每一步都是踏踏實實地走過,沒有放棄。我們自己才是最該感謝的人 !!

把"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當成逃避離婚的理由

這樣的說法也挺常見的,我也曾經被媽媽這樣說過。現在回頭來看,認清一件事就是父母關係跟我沒關,我不用為其負責,而家長把孩子當成替罪羔羊就挺沒意思了。逃避、沒勇氣分開結束不合適的關係都能理解,但我無法接受對著孩子說是為了你才不離婚的 這樣轉移責任讓孩子負罪就能心安理得或解決事情? 如同把自己的不安轉移到孩子身上一樣,將自己的擔憂推到孩子身上,好讓孩子的妥協與服從來緩解自己內心的恐懼。

我就發現能主動離婚的,都不會讓自己消耗在不合適的環境。如若真為了自己與孩子打算,便會選擇分開、解決事情或成長做出不同選擇,而不是一直緊抓著處在一個不良好的關係當中繼續消耗、爭吵不停,這樣的家庭氛圍傷害更深,對自己對他人都是如此。


為什麼結婚生子?

古代很多人結婚生子為了傳宗接代延續血脈、鞏固地位、人力資源,到後來又有養兒防老等觀念存在。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為什麼結婚生子 ? 還是純粹順著社會價值觀,或僅因為年齡到了、想依賴依附一個人為了生存、家裡安排、父母想要等等因素 ?

又有多少父母是視孩子為獨立個體的呢 ? 孩子自始至終只是一個靈魂選擇了一個家庭透過母親來到人世間體驗,既不是父母的延續也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與出氣包,來滿足父母的需求、為其情緒、人生負責。孩子有的一切和與生俱來的權利並不屬於父母,更不是父母有條件的付出、情緒勒索、道德綁架、濫用父母的身分展示權威/權力以上位者姿態耍威風的剝奪個體人格一切的對象。

我沒有在安全、健康、對等的家庭環境成長,但我深刻感受到親子間應該是平等尊重的 是一起成長,而不是以上至下輩份關係。扮演子女、父母的角色,只是一種關係的體驗讓我們可以在親子關係中有不一樣的羈絆,有著不同的收穫,而非葬送一個個體的前途與一生要另一個人去背負他人的情緒、課題、責任,汙名化愛、以為你好之名去傷害、強迫、合理化暴力暴行。

記憶中,我媽媽原本想生第三胎的,因為她想藉著小孩來挽留老公和讓公婆滿意。名面上她痛恨公婆的重男輕女,但實則她自己卻是如此。本質上,是男是女可能對他們來說有區別,但更多是看他們想如何操控。這20多年來只讓我感覺自己的存在就像個錯誤一樣,去年我在一次衝突之中就問了: "你為什麼要生孩子? 為什麼要生我? 這麼不待見我,為何要生孩子呢? 這麼愛計較、競爭,為何生我呢?"。而我也最討厭一種勸說: "你別這樣想,你媽媽不是這樣的,她不是這個意思",這些人果真跟我媽是朋友,果真都同一種思維觀念,她怎麼想我不知道,但我被對待的方式、感受到的惡意、背後散發出來的能量是什麼我心裡清楚,別否定我的感受、哄騙帶過去。


要多接觸才知道自己要什麼適合什麼對象 ?

這句話來自很多離婚女性有的結論,包含我媽媽也曾經灌輸這樣的觀念。我們確實會在與人相處當中更認識自己,但也並非要一直"試錯"或多嘗試才能知道自己要什麼。

有些人會歸咎於接觸的男性過少才會識人不清,可我在自己的體驗與觀察不同人中發現是也不是,因人而異: 多接觸或許會讓我們更認識自己要什麼、適合什麼,但也可以不用一直嘗試,而是專注自己透過認識自己、識別自己當下的需求及感受來判斷而做出選擇。

如果一個人忠於自己感受,認識自己的話,那對自己的判斷力、需求是什麼自然清楚,也便會區分感覺、區分與一個人相處的自己是什麼狀態,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接觸,也不會讓自己委曲求全在不合適的關係太久或是開始不太合適的關係。敢不將就,因為有自己的標準或感受會讓自己知道,所以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關係發展,也可以及時止損的離開不合適的人事物。此外,選擇多接觸異性,確實也是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喜好或是從中發現吸引到自己的男性中有什麼共性,但收穫什麼,甚至想不想改變就是每個人的選擇啦。所以不管是不是選擇多接觸異性,最終重點其實還是回歸到自身,對自己的認識。

當我們選擇遵循內在感受,在不同關係中也會因為自身的內在成長,情感方面相對來說會是越來越成熟的,從而與契合的人都能建立健康成熟穩定的關係。以往的我常常深陷在共生依賴、依附的關係,還想要被救贖,但往往只是陷入有毒的模式、互相索取依賴沒有自我、沒有尊重的不對等關係,這種經歷都是trauma bonding的顯現。

後來,當我開始和自己得感受有了接觸了解,我開始發覺我不會想著要一個男生帶領我成長,當我覺得自己需要一個比我好的人帶我成長時,是因為把自己放在弱勢低姿態、低姿態,而當自己開始認清自己的位置,與他人放平,我便開始想要一個勢均力敵、平等的關係。我想要的是對等的關係,一個和我對未來有共識、願意一起成長、一起探索這個世界。在這段關係中我們會更認識自己,也會不斷的發掘彼此,當然還有一系列我個人想要的特質與標準,但重要的是舒服、自在、契合、有感覺。

在感情中或任何關係也是,除了對方喜不喜歡自己很重要之外,還有些問題是可以自身感受留意的如:我和他相處中我開心? 我能做自己? 自在? 感受到安全? 還是我覺得我要維持特定形象、完美的、小心翼翼地、不能說錯話,只能委曲求全要顧及他面子自尊 play small來滿足對方的虛榮心、認同感,對方是滋養還是索取呢等等。

這樣也不在是單純的受荷爾蒙、激情等吸引,或是慾望的驅動: 征服慾、性慾、情慾的衝動產生迷戀,誤以為契合,誤以為那是愛,那可能是情感的一種體驗形式,但未必是愛,而是慾望。當然也可能參雜多種情感成分因素,同時有愛也有欲,因為情況多元,所以沒有標準,都有可能,沒那麼絕對! 不過至少不容易因為刺激、欲望驅動而容易誤判,並能識別出真正的需求而不僅是創傷欲望引發的衝動,當然如果處在的階段就是想尋找短暫歡愉,就想談談戀愛,哪怕知道沒有結果 ,那自然跟隨內心意願,都是體驗而已。

當我們愛自己時,意味著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完整性,尊重自己的感受與需求,並對自己誠實,可以自在表達自己的意願以及拒絕、信任自己的判斷力與選擇,處在這樣的狀態時,相對的較容易感隨感受去辨別判斷出自己是否真心喜歡對方,對方是否是可發展對象,還是單純因為孤獨想要談戀愛,找個人搭伙或是想要依賴他人救贖自己等等,是從一個深淵掉到另一個深淵 ? 雖然並非每次都立刻及時能辨別,但也是因為一些經歷與自己關係變化後,隨著練習與覺知會越來越快速地辨別,當不在要求自己追求完美或是因為恐懼而避免一些傷害事情發生,辨別情緒感受會輕鬆很多,現在不會在想著轟轟烈烈式的大起大伏的虐戀,而是可以接受安全與輕盈的情感交流。

這時感情是建立在個體完整還是需要他人透過索取來滿足自己、填補自己的空虛,或因不敢愛、害怕傷害只能遊戲人間停留在膚淺的關係,又或者是無法自在表達自己,結束不合適關係,所以腳踏多條船,是因無法拒絕又想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所以與多人搞曖昧,是害怕親密關係所以選擇開放關係等等形式都有所不同了。不管哪種選擇,但凡我們當下能享受,那便沒有什麼,但如果不是因為享受而去做那個選擇,而是慾望驅使強迫性思維驅動去做出的選擇,很容易會做出日後後悔也遺憾的選擇。

現在的我,比較不會想著如何避免遺憾發生或是挽救什麼,因為當下的自己未必知道,也因為過往的自己有太多創傷,所以驅動的選擇,並非本意。這是2024年的我,在繼續編輯整理敘寫時,看見當時打下這篇文章的自己還有許多遺憾與惋惜,對於某些事情的發生還是定義成不好,但現在心境也不同了,鬆開相關的情緒就有不同感受了 嘻嘻

人生本沒有絕對性的正確選擇,只有我們想體驗什麼 ? 如果說不管哪個選擇都會後悔有遺憾,那日後後悔的成分又有多少呢 ?

日久是能見人心,但當與自己關係親密後,對自己感受變化的覺知程度、信任與誠實度都可以提升判斷力,拒絕很多不必要的關係發展+規避一開始就感受到的不真誠,有時一開始便感受到對方的不懷好意,但未必信任自己的感受,而事發應證了起初的直覺就是如此。


經濟不獨立+婚姻才不幸福被唾棄

發覺遇上喜歡用經濟來當成話語權的一般都是無法尊重他人,而透過使用經濟制裁等方式來打壓、操控他人行為,不管事親子還是上司或感情關係都是如此,透過社會地位、金錢、身分、性別等方式來獲得優越感,追逐迷利、成績成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感。我想好的關係少不了尊重平等、重視、溝通中的傾聽與展露脆弱、真實與包容、信任。如果對方使讓我們覺得敞開自在表達是不安全的,我們沒法在一些人面前做自己,甚至覺得自己不夠好會被對方挑剔,要小心翼翼的看人臉色,我們沒法敞開真誠的表達、溝通、相處,就會有不信任產生,不知道雙方彼此的真實想法、感受、與需求; 任何關係中情感的交流、互動,如若沒法敞開心也很難建立深層連結的關係,這樣的關係很不穩固、也經不起考驗與風浪。外界的"誘惑"或任何事情便可輕易的壓垮一段關係,想想如果雙方不了解彼此,沒有包容存在,只是想控制索取、條件交換、計較,亦或者關係是由利益組成/利益綑綁而成的情感關係會幸福 ?

時常體現在權力與金錢的鬥爭呢,因為沒有愛或是說感受不到愛,便容易投射、體現在物質層面的資產、權力等方面,也因為不穩固及不深層不信任的關係,便沒有安全感,更沒有耐心與包容力的展現了,沒有穩固的根基,就如同浮木般懸浮在溪流中漂流遊蕩 無歸屬,只能停留在物質層面及欲望的體現: 佔有、征服、鬥爭、計較、證明之中,物化人成了魁儡或是附屬品的佔有、操控。

所以不是每個全職媽媽、家庭主婦沒有大眾口中的"工作" 仰賴丈夫的收入就不幸福,還是有看見全職媽媽即便沒有收入來源,也依然幸福或是掌握家中財政大權的存在,因此這和一個人有沒有經濟獨立/是不是全職媽媽沒有絕對的關聯性,還是取決於個體怎麼定義金錢和一個人怎麼對待人: 與人相處溝通的方式,是依附老公、婚姻、孩子並以控制等情緒化攻擊暴力形式對待他人與之相處? 有自己的生活圈、交際圈、興趣愛好 ? 我想自身的為人處事,和任何人的關係都不會差太多,而不是不斷地把情緒轉移到伴侶孩子身上(以暴力傷害形式) 形成消耗關係與氛圍。

一個人事業成功也不等於心智成熟,有的人不擇手段的上位,但與人相處、情緒處理能力卻有問題,所以別單看一個人外表光鮮亮麗的一面 了解品行,為人處事,真不真誠等品質還是很重要的。遇到事情的態度也會告知你一切,全都藏在小細節之中!

是保護、敬愛還是貶低女性 ?

有些傳統思維的男性 (大男子) 本質是不自信的,注重物質,覺得男子便是一家之主,在事業上的追求證明自己,因為自己有經濟能力、有工作、社會地位轉頭貶低女性、老婆 或是不擇手段攀權,透過物質名利滿足虛榮心,對家事漠不關心/漠然。這樣狀態的人容易遇見情感寄託重,沒有獨立性、自主性的對象/沒有自我的對象,一個操控另一個服從 互相對上,一個追一個逃,兩方本質內在都是不安全一個想透過外界的金錢權勢、受眾多異性青睞、不同混亂關係的發展來感受自己的力量與價值,另一個就是想緊抓一人,眼裡就這一人,視他為救命稻草,沒有了自己,而乞討、佔有、控制,兩人相吸但相處中相斥,越推越遠,看似不同表現形式,實則內核是一樣的,不安、沒有安全感=感受不到內在力量。

金錢是物質世界中很重要的媒介也是資源之一,我們日常生活中,少不了金錢帶給我們的體驗,但是我們如何定義、看待與使用便有區別了,很多人會覺得有錢=話語權、濫用金錢的能量變成一種操控的工具。當我去感受金錢時,我感受到的便是指責、威脅、壓力、操控、傷害等負面聯想,金錢其實是來自本源=是自己豐盛的展現,也就是看似來自不同人、資源機會四面八方的來、從不同人事物顯現出來,可其實只是從不同人事物體現出來。不過有心人因為感受不到自身力量,則透過操控、威脅等方式來使用金錢,甚至變成他的權力來要脅他人滿足自身需求,換句話說對方把金錢變成自己的 (傲慢的姿態來威脅他人,讓人覺得離開他、拒絕他、沒有他,自己就沒有,所以只能依賴他,有的甚至會人格污辱你,讓你懷疑自我,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 順了他的意才能生存下去。

同樣的,有些父母覺得孩子的生命是他給的,所以孩子是他的延續或附屬品,而不覺得孩子是個獨立個體只是透過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當我們受這種想法束縛綁架時,便容易感受到愧疚感、不配的感(不敢開口要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是身不由己的感覺,但其實金錢/生命等任何東西實際"不是來自特定的人" 而是自己的顯現。因此,我們個人怎麼看待是可以選擇的,可以想成自己顯化出金錢或是任何我們想要的東西可透過不同渠道,這些錢就是體驗之中的資源為自己所用,不用在深陷他人的情緒勒索,道德綁架,哭窮賣慘的技倆中,而能更心安理得地享受物質。

跳脫出框架 突破束縛 實現思想自由 開啟豐盛之道

愛(或$)不是來自他們/特定的人 內在本源才是萬物來源

**遇到任何貶損你人格 剝奪你人權之人 適當反擊 在回歸到內在中心點 允許情緒的流動 從心感受到自己的完整性 沒有誰可以定義我們或剝奪我們個體力量 保護好自己


自戀型人格(npd)避輕就重的模糊焦點,激化矛盾、顛倒是非

時常在關係中,看到的出軌等傷害行為那是結果,但往往很多人喜歡論事情表面來下定論,站隊開始攻擊另一方,可起因和兩人相處模式有很大關聯,在我父母之中,曾經我就聽信一個不誠實之人(母)的說詞,那便是忽略事情的源頭、事實只看見結果,聽著對方顛倒是非。不過她在怎麼如何詆毀他人、模糊焦點、拉幫結派,真相終會水落石出,隨著這些年的自我探索,便能清晰看見雙方的問題,還有很多被扭曲不實的事情,同一種操作沒少套用在我身上對付我,我都能用到"對付"這詞了,便是從對方種種跡象、文字、語氣、能量感受到的惡意與冷漠無情給衝擊到,有些事你不敢相信對方會這樣對你,但事實上就是如此。這是在2023一年之中,與她的多次衝突、家暴之中釐清楚的,隨之兒時的記憶、情緒印記也陸續打開了。

家中不同成員都遭受這樣的侵擾、家暴,爸爸、弟弟、我都是,我羨慕爸爸的解脫,而我的存在從小到現在更是她無所顧忌實行暴力的重點對象。頤指氣使的惡劣態度、咄咄逼人、張牙舞爪,不斷的侵犯人權、剝奪、騷擾、強迫、威脅、勒索、恐嚇、打壓的讓人服從來索取能量,兩副面孔隨意切換。上一秒高高在上對著人頤指氣使的態度,下一秒對另一個人馬上轉為和藹可清,看似熱情時則是想索取獲得認同感; 一個人思想非黑即白本身也無妨,但她非要強加、套用、惡意扭曲、解讀在他人身上,掃興、潑冷水、潑髒水的言論充斥著日常。

她不在乎他人感受,她只想贏,她覺得妳是什麼就是什麼,隨意說兩句的給妳貼上標籤,什麼都她說得算,所以別人做什麼彷彿都要要經過她同意似的,身不由己的窒息感; 喜歡刷存在感出主意,喜歡對妳的選擇指指點點,各種嫌棄否定,然後開始左右你的想法直到她滿意,因為她想妳暗著她的想法來,她給你的東西妳不能拒絕,妳得看她臉色行事,栽贓誹謗,給妳扣上不實帽子、安上不實罪名、貼上不實標籤,平時喜歡冷嘲熱諷、數落妳,找到機會就要踩妳一下,透過貶低來獲得優越感,發生衝突時模糊焦點、推卸責任,讓你懷疑自己、自證。

別人說什麼總喜歡扯到自己身上證明自己一下,覺得什麼都跟自己有關: 好的事,就覺得要不是因為她,別人就沒有,反之,遇到她自己的事情慣性誣賴、怪罪他人,嫌疑犯都有緘默權可以保持沉默,但她不允許她人不回覆; 侵犯人權、剝奪他人選擇權、話語權,就連你有情緒感受都不允許,你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表達自己情緒,她給你安上情緒勒索,讓你懷疑自己,不敢表達情緒、不能表達情緒,直到後來,我才發覺這是煤氣燈效應,她擅長勒索卻偷換概念,有情緒或表達釋放自己的情緒在不傷害人的情況下本是一個人正常有的狀態和透過情緒來勒索、逼迫他人是不同的,不斷騷擾、侵犯他人界線,自己沒底線還要踩別人線,善於顛倒是非、模糊焦點、謊話連篇,讓妳覺得是自己的錯。

妳表達自己的感受,對方不但無視還變本加厲,甚至反咬你一口,透過辱罵、誹謗、恐嚇、威脅、挑釁來模糊焦點,讓你懷疑自己的發聲、反擊,讓你感覺你不應該反擊,這是錯誤的,謊話連篇,時常說謊,沒做的事她說自己做了,而且已經做到臉不紅心不跳的說謊狀態了,人前一套,背後一套,議論他人是非、詆毀,最後拉幫結派挑撥離間關係,試圖讓你感覺孤立無援,被大家討厭排擠。以上各種操作,確實讓我大開眼界,以前只聽聞職場當中會出現這樣類型的人,殊不知你曾經信任的人,卻是這樣對待你的人 屬實心寒不解。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討論npd還有pua的行為,我想大家開始意識到周圍的人、消耗自己的源頭或處在有毒的關係與各種暴力來源,這些狀態還是挺普遍的,不過自戀傾向與自戀型人格還是不同的! 自戀型人格很多行為是已經甚至不斷地影響到他人、侵犯他人權益/權利,還有各種暴力、虐待行為 (言語暴力、精神虐待、肢體暴力、性放面的侵犯暴力騷擾、威脅、勒索、恐嚇、經濟制裁都是) 這些也可發生在任何關係當中。


重男輕女

有個重男輕女的媽是什麼感受呢? 感受到雌競,會跟妳競爭,寧可相信別人也不信妳,媚男厭女。在男性面前就變的寬容,轉頭對女性同胞格外的嚴格苛刻挑剔,對你的行為無限放大,指指點點,很多人會說自己討厭重男輕女的現象,可殊不知這集體的意識影響著大家,很多人表意識不喜歡,但潛在的思想、做出的選擇和行為都是對女性同胞格外的嚴格,這是對於女性身分不認同的表現之一。

同時也會發現自身對於女性身分的壓制來自於父權思維下的不敢與男性"抗衡" 因此只能轉頭對於同為女性的人去兢爭、打壓彼此,甚至產生爭寵現象或是也會以男性視角來看待自己 (男凝和精神男人的狀態) ,潛在覺得自己不如男性,要成為男性有的狀態特質或是花更多倍的時間精力證明自己也可以和男性一樣,不管我們生理性別或自定義性別是什麼,對於女性的想法、態度(對於媽媽的想法感受) 都能體現出我們自己陰性能量是否平衡,以整體來說陰性能量是長期遭受打壓與失衡現象 而失衡的陽性能量就是我們看見的父權專制不對等深陷競爭與不滿足的狀態之中,而陰性能量在情感的表達、情緒的調節能力和身心靈狀態都息息相關,是否能以玩樂輕鬆心態與接收愛、滋養,在展現生命力與創造力都有關聯。


一句"我養你"

有一部分的人和我媽媽都有同樣因為對方一句"我養你" 而不工作選擇在家,但有的人因為不工作重心都在孩子身上,沒有自己的生活圈、興趣愛好,最後重心在別人身上,總是過度關注、索取成了控制,要求孩子聽話滿足自己的需求呢,將情緒宣洩在孩子伴侶之上,有的會說全職媽媽的工作量很重,這我不可否認,但孩子、家庭真的是阻礙還是成了一種擋鍵盤呢?

我從我自己媽媽身上看到,不管我在哪個年齡段,他不煮飯,也不打掃 (家裡有請打掃阿姨) 只負責購物、接送、以及買晚餐,這種情形和什麼都親力親為自己來的媽媽情況還真不一樣,她平時就是看電視,而沒做什麼實質性的事情,不是說媽媽理應做這些事,但是她忽略孩子的需求,花很多時間打壓、宣洩自己的情緒到孩子身上,與人說話態度咄咄逼人,情緒性攻擊他人,對伴侶、對孩子都這副德行,最後卻總結出爸爸長期出軌所以被離婚、男人不靠普、女人還是要經濟獨立才有話語權、要不是爸爸當初說不用工作她也不會...等結論,至今為止她自己依然深信不疑。以前都不懂自然被她的說法蒙蔽,直到現在看到有很多沒有自己工作收入來源的媽媽們,也被老公捧在手心裡,在看看她長期以來的狀態與人相處的方式、態度、語氣、表達才是真正與不同人關係走向分離的源頭 ,而不是有沒有收入本身。正視自己的感受與創傷後很多事情的真相會水落石出!


母親

從小就被社會集體渲染,生日即母難日,這看似正常但仔細感受卻成了一種負擔與罪惡,大眾傳播母親懷胎十月的不易,有的在身心上出現不同的症狀,也會連帶認為是懷孕造成的,可或許懷孕只是放大或加重淺在已存在的誘發因子、情緒印記 ,明明一位新生兒的誕生,是值得被祝福和歡迎的,卻與母難日綑綁,甚至被怪罪是造成媽媽不適的源頭。

在見證到一些媽媽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後,讓我開始感受到,他們不是鼓吹母親的不易即不幸,而是散發強大的陰性能量,滿滿的生命力與幸福感,他們honor懷孕中有的不同狀態,對自己能成為母親感到驕傲,他們珍惜與感謝孩子的到來,我從他們身上感受到身為女性能體驗懷胎十月與孩子有最直接的連結是多麼榮幸與神聖的事,甚至有的以最自然的水中生產方式迎接孩子,有的並沒有譜世印象的恐懼造成的疼痛,他們讓我感受到懷孕生子不是犧牲、痛苦的,不是女子身心被綑綁的枷鎖與負擔,不是世俗認知中女子的義務與女子的價值就是來生孩子的。

當我們放下過往賦予懷孕生子的意義後或許這樣的選擇與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此外,我還感受到他們是打從心底真正的感恩孩子的出現,感恩孩子的存在,而不是視孩子為附屬品一, 要完成自己不敢/沒能完成的事情 或反過來要求自己的孩子體諒感恩自己,更不是體驗父母身分帶來的勸威,以上位者姿態來操控打壓孩子,而是尊重、欣賞 、是平等的愛著孩子,那是滋養而不是索取的消耗。

母親這個角色固然偉大,但或許可以不在是用慣性的虧欠與愧疚來感謝"女子的犧牲" 而可以以接受愛的心態來回饋,母親的辛苦不是綑綁與道德綁架的理由,而是我們透過子宮孕育來到人間體驗的通道,是生命的起點,更是愛的可能性: 那便是愛的蔓延與滋養


自我和解

我在自己自我和解的過程中,發覺承認父母、家人對自己做出的傷害是最難的,承認自己不被愛更是感到心情複雜的一件事,但也是最關鍵的,包含承認父母的不完美、失職 雙標、打壓 、不公、家暴、不成熟等行為。

首先,承認父母的不負責與不稱職很困難,還記得我在與心理諮詢師聊我個人經歷時,他說儘管我有很多憤怒與怨恨,但到這一刻都還在為你父母講話,那時我才意識到原來要承認父母的無能與他們對我做的種種是那麼的有挑戰性的,所以起初的我都不敢承認別人對我做出的各種侵犯、騷擾、傷害之事,可那些塵封已久的記憶,已經到了無法在被忽視的臨界值,那些不尊重、不對等的對待我也無法再承受容忍。

我的家人他們自認了解我,只可惜他們了解的自始自終都是他們眼中聽話懂事的我,也可以說是逼迫我服從、滿足、照顧為他們情緒負責的人,他們是想找魁儡還是有個孩子 我不清楚,他們至今不敢承認,可能也不覺得自己言行舉止有問題,而承認他們和自己的不同,承認他們的懦弱膽怯與欺壓行為,承認他們的種種後,便可開始區別個體的獨立性,區別自己和他們的不同,而有了自己的完整性,認識到我的存在,我有自己的感受、情緒、需求與選擇都很重要,並且不需要他們任何人的同意或事認同,我屬於我自己,我們不用期望他們能給我們想要的尊重與回應,不期望他們能理解,因為尊重是自己選擇堅定的拒絕開始的: 我們可以表態,可以不做、不回應、不服從,這是最實際可以選擇做的事,拉開與他們的距離,不為他們的言行在負責,一次次的鬆解開與他們的樞紐。

他們要改不改、怎麼想、潑髒水、詆毀都是他們的選擇,我們不用為其負責,而是為自己的感受負責=反擊、表達、拉開距離、拒絕、不回應、留下證據錄音/錄影,建立自己的內核= 收回自己的力量=回歸到中心=專注自己的感受需求= 最終放下創傷記憶,允許情緒流動,這個過程會讓我們開始人格獨立,最終全方面的獨立。

那句對我來說極大諷刺的一句話是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還真有這樣的存在,從古代的皇家貴族親子鬥爭到我自己的人生體驗,確實就有不被愛的孩子,現代仍然很多不知道愛是什麼,沒有愛的關係多了去了。當一個人感受不到愛與滋養,感覺自己不能自在做自己要委曲求全、看臉色行事,沒有被尊重、重視過,被長期剝削、沒有尊嚴,那就是最直觀的感受,不用合理化父母的行為或是幫對方說話 (適用任何關係),太多污名化愛及以教育之名傷害的行為了。

我不會勸誰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因為真正要關懷的對象是我們自己、我們的感受被忽略太久了,而這些失職的父母從來沒有改變而持續的傷害自己的孩子。這是我無法接受的點,即便哪天這些創傷對我的影響力減少甚至無了,我也仍不會接受這些敘意的暴力傷害行為,所以我只想表達:

有創傷不代表會做出傷害人之事,特別是各類型的暴力、暴行之事,這完全是個人的選擇,(尤其如果是慣犯) ! 所以我發覺真不用替他們的行為找藉口開脫,說他的父母如何,他的原生家庭如何,這是家族創傷等等。選擇做出傷害之事和他原生家庭如何有關聯,但更多是個人選擇,我從自己還有很多人身上就看見了,有創傷也沒有做出傷害無辜之人的事情。這是自己的選擇,事關於有沒有良知與底線,有些人因為自己經歷過,因為有自己的原則底線所以不會選擇做出傷人之事,甚至有時一次無意識做出不小心傷害他人後就留意到了,也不在繼續傷害他人,但也有人以媳婦熬成婆心態或滿足自己私慾的出發點,從而選擇傷害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暴力行為,那叫明知故犯,不是不知情自己在做什麼的無辜者,他們精明的很、清楚得很。

可這樣的精明在真心面前只顯得又蠢又壞罷了,很喜歡網上看到的一個形容,說npd 暴力貪婪,虛偽狡詐,哈哈精準描述 

騙的了一時,騙不了一世 ࿐ ࿔*:・゚

從婚姻頗析到後面了解到個體的行為舉止,這也算是讓我了解婚姻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也沒有那麼的複雜,而一個人的狀態+態度,才是影響關係的發展、走向的來源。

幸福取決於在我們手中,而不在他人的掌控之中 𓇢𓆸

我們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是獨立的個體,不論父母如何,你都是美好的存在

祝福我們重生快樂 ,我在,我們都在 ⋆⭒˚。⋆


Nov 5, 2023

Feb 21-22 , 2024

July 5, 2024

˚˖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小女孩在玩鞦韆的故事,父親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教導女孩面對同儕需求。同時也提到了父母不願意成長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在社會中尋求認同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作者分享了在西方教育環境中體會到的鼓勵獨特與開放性的教育方式。總結,這篇文章呼籲用愛與尊重來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傳統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位媽媽如何在與自己的孩子互動時尊重孩子的意願,並討論了尊重與引導孩子的相關觀念。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個人思考,認為在教養孩子時應該以尊重與愛的方式引導孩子探索世界,而不是以制止與控制的方式。
這是一篇關於有毒關係及普遍的暴力現象。探討了長期受虐會導致保護機制模式、被侵犯的心靈層面、壓制壓抑等議題,並提出了報警意識的必要性。同時還提到了暴力的多重形式與普遍存在,強調了每個人都有責任重視暴力問題。文章內容涵蓋了情感議題、心理學和社會議題。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認同感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從靈性圈子到家庭的經歷,以及尋求認同感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文章裡描述了作者曾經感到無力受支持的情境,以及如何漸漸意識到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做出選擇。同時闡述了放下過去的重要性,並帶出了幸福和人生互動的關聯性。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
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小女孩在玩鞦韆的故事,父親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教導女孩面對同儕需求。同時也提到了父母不願意成長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在社會中尋求認同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作者分享了在西方教育環境中體會到的鼓勵獨特與開放性的教育方式。總結,這篇文章呼籲用愛與尊重來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傳統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位媽媽如何在與自己的孩子互動時尊重孩子的意願,並討論了尊重與引導孩子的相關觀念。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個人思考,認為在教養孩子時應該以尊重與愛的方式引導孩子探索世界,而不是以制止與控制的方式。
這是一篇關於有毒關係及普遍的暴力現象。探討了長期受虐會導致保護機制模式、被侵犯的心靈層面、壓制壓抑等議題,並提出了報警意識的必要性。同時還提到了暴力的多重形式與普遍存在,強調了每個人都有責任重視暴力問題。文章內容涵蓋了情感議題、心理學和社會議題。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認同感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從靈性圈子到家庭的經歷,以及尋求認同感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文章裡描述了作者曾經感到無力受支持的情境,以及如何漸漸意識到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做出選擇。同時闡述了放下過去的重要性,並帶出了幸福和人生互動的關聯性。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成為單身父母的挑戰和收穫,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和經歷,希望給予在同樣境遇中的朋友一些啟發和支持。文章中談到了情感上的孤獨、經濟壓力、與小孩的相處以及家庭結構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等議題。
記住幸福時刻,真誠表達感謝。 前言 手機裡出現一篇文章,說她媽媽經常在家庭群組中描述自己的幸福感受,同時對子女的心意也都真誠表達感謝,讓離家的女兒也覺得幸福。(文章請見下貼網址)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31014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親子衝突,已經歷經了4年 我家孩兒的青春(叛逆)期,戰線也拉太長了 愛妳,不代表要順著妳,;要求妳,是希望妳往好的方向走 我努力了,但結果不如預期,未來,妳就纂著老媽曾經的碎念往前走吧 我要試著放下,我也有我剩下的人生要過呢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深入探討了成為一位母親所面臨的挑戰,並分享了自己的成長與孩子的教育經驗。透過寫作,作者希望能夠和其他父母分享心得,並一起學習成長。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成為單身父母的挑戰和收穫,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和經歷,希望給予在同樣境遇中的朋友一些啟發和支持。文章中談到了情感上的孤獨、經濟壓力、與小孩的相處以及家庭結構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等議題。
記住幸福時刻,真誠表達感謝。 前言 手機裡出現一篇文章,說她媽媽經常在家庭群組中描述自己的幸福感受,同時對子女的心意也都真誠表達感謝,讓離家的女兒也覺得幸福。(文章請見下貼網址)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31014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親子衝突,已經歷經了4年 我家孩兒的青春(叛逆)期,戰線也拉太長了 愛妳,不代表要順著妳,;要求妳,是希望妳往好的方向走 我努力了,但結果不如預期,未來,妳就纂著老媽曾經的碎念往前走吧 我要試著放下,我也有我剩下的人生要過呢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深入探討了成為一位母親所面臨的挑戰,並分享了自己的成長與孩子的教育經驗。透過寫作,作者希望能夠和其他父母分享心得,並一起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