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時代尋找人類痕跡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AI 的出現擊垮了人類何以為「人」的驕傲,我們對 AI 的恐懼反映了人類自身的存在危機。由 Midjourney 生成

AI 的出現擊垮了人類何以為「人」的驕傲,我們對 AI 的恐懼反映了人類自身的存在危機。由 Midjourney 生成



本文原投稿於思想坦克《在AI時代尋找人類痕跡》


科技與社會一直都是互利共生的關係。沒了社會做為培養皿,科技無法自行成長甚至四處繁衍;沒了科技作為混凝土,人類文明無法建造今天這般傲視萬物的高度。

但是,AI 的出現擊垮了人類何以為「人」的驕傲,我們對 AI 的恐懼反映了人類自身的存在危機。每一代傳播科技的推陳出新,都會動搖整個社會賴以維生的資訊接收模式。早些年,長輩喜歡說整天看電視的小孩會變笨,要多讀點書;過些年,老師們會說網路上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的,要自己查證;沒多久,同學們又說不要在社群媒體上尋求社交的貨幣,要實體交流。

每一代都有人試著呼籲:

「不要把自己欣然地送到科技的虛擬空間,並且要把專屬於人類的痕跡留在現實世界。」

但是,近幾年,AI 的出現完全推翻了前面幾種狀況。AI 在大量數據的訓練下產生了專屬機器的「暗知識」,而這個說不清、摸不著的暗知識將會顛覆人類社會對科技的想像。



我們與 AI 的不對等關係

當然,AI 還是需要我們才能在社會立足,推進 AI 蛻變的燃料正是人類社會生產的海量數據。但是,我們在電視年代失去了公共論述的能力在網路年代失去了嚴謹知識的地位在社群媒體時代失去了實體交流的互動。讓人不禁要問:

在 AI 當道的 21 世紀,人類還會失去什麼能力?AI 又能從人類獲得什麼?

每一代的科技產物都從人類社會悄聲無息地奪走原屬於人的特質,而發展至今,當前的 AI 完全是既得利益者,是一個強大的收割機。我們和 AI 之間存在著不對稱的利益關係,也因為 AI 的廣泛運用使得我們無法推絕它的強大力量。

科研人員用生活世界的數據訓練 AI,使得 AI 變得愈來愈貼近真實社會,這個過程被稱為「人造社會性」,也正是讓 AI 開始模擬人類,甚至超越人類的重要途徑。困在網路空間的 AI 需要來自真實世界的經驗,才能更好地與使用者(人類)互動。

當前的 AI 繪圖不僅創意力超群,也能畫出如影像般寫實的作品。由 Leonardo AI 生成。

當前的 AI 繪圖不僅創意力超群,也能畫出如影像般寫實的作品。由 Leonardo AI 生成。

換言之,我們將人類的經驗數據化,以便「借給」AI 深度學習,透過使用者的回饋,AI 繼續習得新的人類經驗。而人造社會性的精隨(同時也是危機)正是:外部化專屬人類的經驗素材。在那之後,AI 不再只是某個能力的延伸,也是一個他者的生成。AI 不再是工具,而是一個可敬的對手。

2023 年堪稱 AI 大爆發的元年,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接棒推出自家最頂尖的AI 工具,全面性地攻佔人類社會的資訊傳播管道。

正如,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幅奪人眼目的畫作,我們不再給予稱讚,反而問到「這是 Midjourney 畫的嗎?」又或者,看到網頁上脈絡清晰的文章,我們不再細細閱讀,反而問到「這是 ChatGPT 寫的嗎?」這種略帶質疑的反問,不僅抽換了人類為中心的主體性,甚至把人類獨有的「寫作」、「繪畫」拼在不可見的 AI 機械軀幹上,這可真是「人類義肢」的絕佳妙用。

"a cyberpunk hamburger"(賽博龐克漢堡)由 Leonardo AI 生成

"a cyberpunk hamburger"(賽博龐克漢堡)由 Leonardo AI 生成

AI 工具的普及性應用,使得人人都能寫作、繪圖,不再需要花大量時間練文筆、學構圖。至此,爭辯網路上的作品出自人類或是 AI 之手已經沒有意義,而是每一個作品都是出自「人+AI」之手。當 AI 鑲嵌至人類的行為軌跡時,創作這檔事,就不再只是單一個體的成就了。

而在這個混合體的協作過程中,AI 的優勢明顯高於人類。人類用自身經驗教導 AI 創作,原本基於人類經驗的模糊性、有限性,最終卻在 AI 上強化了這個過程,達到精確性、無限性。AI 可以窮盡所有人類料想不到的潛在組合,超越了人類創作上的限制。


數據至上,其餘免談

Yuval Noah Harari. 來源:Twitter

Yuval Noah Harari. 來源:Twitter

人類三部曲(《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的作者 Yuval Noah Harari 在三本書中不斷提到我們身處的社會是一個全面數據化的世界

對外數據化社會的食衣住行育樂
對內數據化人類生心理的一切活動

這一切數據化都是為了強化 AI 的演化(演算)能力,使人類更好掌控這個世界,也包含人類自己在內。我們身處一個迷信數字的社會,而且堅信有了海量的數據可以改善一切的問題;有時,不免讓人分不清楚,到底人類是主體還是數據才是主體?

  • 在閱讀一篇報導之前,我們需要知道閱讀時間後再決定要不要看,而不是依據個人對該篇報導的興趣。
  • 在出門上班之前,我們會點開手機查看外頭的氣溫決定穿搭,而不是直接踏出家門用身體感知冷暖。
  • 在健身房慢跑時,我們會緊盯著智能手錶上的最大心率決定是否停止,而不是以身體的疲憊程度決定何時休息。
  • 在社群媒體發布貼文時,我們會用貼文的喜歡、留言、分享的數量判定成效是否達成,而非以自身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成本為考量依據。
我的朋友曾被計步器綁架,每周非得要跑一萬步才肯停止,即使颳風下雨,他相信一萬步是邁向身體健康的途徑。Photo by Chander R on Unsplash

我的朋友曾被計步器綁架,每周非得要跑一萬步才肯停止,即使颳風下雨,他相信一萬步是邁向身體健康的途徑。Photo by Chander R on Unsplash

AI 以數據為主體,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然而,我們卻鮮少注意,AI 也會因為有了海量數據進而從量變中產生質變。

「所有創作的起點都是來自模仿」這是人類學習的過程,向外界吸收經驗、模擬創作,最終產出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在閱讀了多篇的世界名著後,寫作者才能撰寫出不同凡響的小說場景;在欣賞了多幅的歷代名畫後,繪圖師才能描繪出身歷其境的田園美景。

這個過程雖然漫長,但每一步都是朝著更清晰的個人風格邁進;可是,這樣的訓練時間不論長短,對 AI 而言,只是一段冗長且不必要的學習路程。


不只是數據:有了暗知識的機器智慧

美國風險投資家王維嘉在他的著作《AI背後的暗知識》談到了機器(特別是AI)運作過程的原理會產生「暗知識」(dark knowledge ),這是一種人類無法表達也無法感受的知識

在 2 兩分鐘內整理 3000 筆資料,並找出其中的關聯;抑或是,從幾百張的 X 光照片精準找到癌細胞的位置,並對患者進行標靶治療。這對人類而言難如登天的任務,AI 卻能輕而易舉。可怕的是,這種效率只有 AI 才能勝任,以人類現有的知識與能力水平根本無法匹敵。

人類的知識圖譜,王維嘉指出圖中呈現的灰色區塊,是既無法表達也無法感受的暗知識(dark knowledge )。來源:百度百科

人類的知識圖譜,王維嘉指出圖中呈現的灰色區塊,是既無法表達也無法感受的暗知識(dark knowledge )。來源:百度百科

2016 年是機器知識公開擊敗人類知識的一年,由 DeepMind(一家 AI 研究公司,現在是 Google 的子公司)開發的 AlphaGo 與當時的世界圍棋冠軍、韓國的李世乭(Lee Sedol)對弈,引起了全球廣泛的關注。

那一次的人機對弈,人類的頂尖棋王被 AlphaGO 擊敗,AlphaGO 在海量的數據庫中拼湊出連職業棋手都意料之外的組合,李世乭完全無法應對 AlphaGO 毫無來由的棋路。

韓國棋手李世乭(Lee Sedol)。來源:美聯社

韓國棋手李世乭(Lee Sedol)。來源:美聯社

2017 年,AlphaGO 與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圍棋棋手柯潔對弈,最終AlphaGO 以壓倒性的比分(3:0)再次奪下勝利。自那之後,DeepMind 宣布 AlphaGO 不再與人類對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林順喜對此表示

「黃士傑(AlphaGO的研發者)不斷改良、演進 AlphaGO,目前的等級人類已經無力應對。
中國圍棋棋手柯潔。來源:法新社

中國圍棋棋手柯潔。來源:法新社

然而,黃士傑並没有因此停下腳步,隨後開發出的 AlphaGo Zero,是AlphaGo 的新版本。

AlphaGo Zero 最引人注目的特色就是:不仰賴人類經驗,完全依靠機器的深度學習。只消訓練 72 小時,AlphaGo Zero 就能打敗當時戰勝李世乭的 AlphaGo Lee,相比於 AlphaGo Lee 訓練了幾個月。在訓練 21 天後, AlphaGo Zero 超越了打敗柯潔的 AlphaGo Master,自學 40 天之後就超過了其他的 AlphaGo 版本。

簡言之,在大量數據的訓練以及優化之下,機器已經有了自己的智慧並且能自主學習,不再需要人類的監督與協助。人類的智慧最終被機器的智慧淹沒。


麻痺的感官、脫節的經驗

Marshall McLuhan, 1967

Marshall McLuhan, 1967

加拿大傳播理論學家 Marshall McLuhan 曾說

「媒介在強化人類的能力時,也同時麻痺人類自身,最終,人類會與原有的感官截肢。」

譬如靴子,強化了人類行走的能力,卻也麻痺了雙腳與地面的感知,現今人們一出門便不疑有它地穿上靴子,忘了人類的雙腳本來就是用於行走。同樣的隱喻,在 AI 上也適用:

AI 強化了人類經驗的複雜性,卻也麻痺了人類原有的想像能力,最終只能以AI 認識世界、想像自我。

這並非是說 AI 的暗知識有更高的實用性或優越性,而是,身處一個講求效率、追求數據的資訊科技社會,AI 的暗知識完全佔了上風。在這樣的社會裡,即便科技是高度發展的,人也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所有的一切(包含創作)都能交由科技代勞,而失去生命的意義。







avatar-img
96會員
218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筆電支架,堪稱是現代生活下獨有的產物,暗藏著每個使用者的肩頸痠痛以及疲於奔命的忙碌生活。好似有了筆電支架,使用者就能天真地安慰自己:這樣就不再會肩頸痠痛了。
2003 年,楊儒門在台北 17 處放置白米炸彈,呼籲政府照顧農民。二十年後的白米炸彈客,投身金山,創立農學市集、提倡友善耕作、推廣食農教育,用溫柔的方式,讓人們重新連結大自然。
最令眾人訝異的,整艘泰坦號深海潛水器僅用一支遊戲手柄操控下潛的航程,打破了眾人以往對潛水器複雜的操作介面。
當我們在跟失智症長輩爭辯對錯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理解對方的機會;跟長輩的互動永遠都是出於對與錯的驗證,而不是出於同理心的理解。
23 歲起伏十足且滿富跌宕。在每一個起伏的瞬間,感受到了這許多個身份的不足與極限、樂趣與狂喜。
筆電支架,堪稱是現代生活下獨有的產物,暗藏著每個使用者的肩頸痠痛以及疲於奔命的忙碌生活。好似有了筆電支架,使用者就能天真地安慰自己:這樣就不再會肩頸痠痛了。
2003 年,楊儒門在台北 17 處放置白米炸彈,呼籲政府照顧農民。二十年後的白米炸彈客,投身金山,創立農學市集、提倡友善耕作、推廣食農教育,用溫柔的方式,讓人們重新連結大自然。
最令眾人訝異的,整艘泰坦號深海潛水器僅用一支遊戲手柄操控下潛的航程,打破了眾人以往對潛水器複雜的操作介面。
當我們在跟失智症長輩爭辯對錯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理解對方的機會;跟長輩的互動永遠都是出於對與錯的驗證,而不是出於同理心的理解。
23 歲起伏十足且滿富跌宕。在每一個起伏的瞬間,感受到了這許多個身份的不足與極限、樂趣與狂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人工智能:革命性技術的崛起與挑戰 1. 什麼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是指由人類創造的機器或系統,能夠模仿人類智能,執行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務。這包括學習、問題解決、語言理解、視覺感知等能力。AI系統可以處理大量數據,識別模式,並根據這些信息做出決策或預測。 2.
Thumbnail
AI的世界充滿了創新和潛力,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和機器人技術。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複雜而多層面的,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社會需要在技術發展和倫理規範之間找到平衡,確保AI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造福人類。
Thumbnail
AI 真正可怕的地方,是它一腳踩進創作的神聖領域,挑戰了人類的存在價值。 人類畏懼 AI 是理所當然的。想像力、創造力,過去都被視為人類的專屬能力。把思想、情感與觀點,透過文字、音樂、繪畫、舞蹈等媒介傳達,讓大眾也能深刻感受,就是創作者的價值所在。留下的成果則被稱為藝術,成為在世界上曾經存在的印記
Thumbnail
進入 AI 時代後,人們普遍感到焦慮。在過去,AI似乎是遙不可及的新技術,但隨著ChatGPT的推出,AI應用變得普及。這使得人們開始擔心AI是否會取代人類,以及哪些工作將會消失。然而,正如歷史所示,恐懼源於不了解。因此,選擇是否使用AI是個人的決定,但在AI時代中生存,了解如何與AI互動是關鍵。
  但什麼是通用人工智能?最通俗的想像,就是我們在科幻作品裡會看到的那些像人一樣或比人更厲害的AI,它們一開始為人類的生活水平帶來大幅提升,之後基於各式各樣的原因毀滅人類文明。雖然我們沒有理由相信現實世界最後一定會往那種悲慘的方向發展,但「大幅改變」則幾乎不可能避免。
人們總是期盼科技帶來的創新,說到底是人在心理上對於現行做法想要改變,或是挑戰既有威權的心理投射。 千萬別忘了,在ChatGPT與AI的年代,人要能不被取代,創造資料庫中找尋不到觀點以及同理心,凌駕AI產生新價值。
Thumbnail
引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這種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問題:AI是否將取代人類的工作?這不僅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AI取代人類工作的挑戰和機遇,並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趨勢。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人工智慧的定義和發展,以及在醫療、金融、製造、交通、教育等領域的應用。探討了AI的優勢和挑戰,以及AI在未來社會中的角色。作者提出了對AI發展的個人觀點和建議,強調了謹慎發展AI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3年回顧時寫過一篇關於AI欲望與佛法的想法,2024年初,人類世界又迎來了一波AI應用的暴發。 人類該懼怕AI嗎? 答案是,怕也沒用。 AI會搶走人類的工作嗎? 是的,而且會大量取代人工。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 2023年大紅大紫,許多人也正熱烈討論 AI 到底會不會讓人失業,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科技變革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現在發生的事絕對不是新鮮事,我們就來從留聲機被發明到被反對,甚至被視為危害文明的歷史反思當前的科技趨勢。 本文可以讓你學到什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人工智能:革命性技術的崛起與挑戰 1. 什麼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是指由人類創造的機器或系統,能夠模仿人類智能,執行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務。這包括學習、問題解決、語言理解、視覺感知等能力。AI系統可以處理大量數據,識別模式,並根據這些信息做出決策或預測。 2.
Thumbnail
AI的世界充滿了創新和潛力,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和機器人技術。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複雜而多層面的,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社會需要在技術發展和倫理規範之間找到平衡,確保AI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造福人類。
Thumbnail
AI 真正可怕的地方,是它一腳踩進創作的神聖領域,挑戰了人類的存在價值。 人類畏懼 AI 是理所當然的。想像力、創造力,過去都被視為人類的專屬能力。把思想、情感與觀點,透過文字、音樂、繪畫、舞蹈等媒介傳達,讓大眾也能深刻感受,就是創作者的價值所在。留下的成果則被稱為藝術,成為在世界上曾經存在的印記
Thumbnail
進入 AI 時代後,人們普遍感到焦慮。在過去,AI似乎是遙不可及的新技術,但隨著ChatGPT的推出,AI應用變得普及。這使得人們開始擔心AI是否會取代人類,以及哪些工作將會消失。然而,正如歷史所示,恐懼源於不了解。因此,選擇是否使用AI是個人的決定,但在AI時代中生存,了解如何與AI互動是關鍵。
  但什麼是通用人工智能?最通俗的想像,就是我們在科幻作品裡會看到的那些像人一樣或比人更厲害的AI,它們一開始為人類的生活水平帶來大幅提升,之後基於各式各樣的原因毀滅人類文明。雖然我們沒有理由相信現實世界最後一定會往那種悲慘的方向發展,但「大幅改變」則幾乎不可能避免。
人們總是期盼科技帶來的創新,說到底是人在心理上對於現行做法想要改變,或是挑戰既有威權的心理投射。 千萬別忘了,在ChatGPT與AI的年代,人要能不被取代,創造資料庫中找尋不到觀點以及同理心,凌駕AI產生新價值。
Thumbnail
引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這種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問題:AI是否將取代人類的工作?這不僅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AI取代人類工作的挑戰和機遇,並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趨勢。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人工智慧的定義和發展,以及在醫療、金融、製造、交通、教育等領域的應用。探討了AI的優勢和挑戰,以及AI在未來社會中的角色。作者提出了對AI發展的個人觀點和建議,強調了謹慎發展AI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3年回顧時寫過一篇關於AI欲望與佛法的想法,2024年初,人類世界又迎來了一波AI應用的暴發。 人類該懼怕AI嗎? 答案是,怕也沒用。 AI會搶走人類的工作嗎? 是的,而且會大量取代人工。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 2023年大紅大紫,許多人也正熱烈討論 AI 到底會不會讓人失業,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科技變革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現在發生的事絕對不是新鮮事,我們就來從留聲機被發明到被反對,甚至被視為危害文明的歷史反思當前的科技趨勢。 本文可以讓你學到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