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8|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即使把自己塞滿仍感覺庸庸碌碌,是否表示仍未找到心之所向?

    最近手頭上有許多專案,導致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

    例如Revery夢想團隊的「元來長這樣」、100談的「媒識常做健身操」、木甦的「永續冒險家」,還有學校課業、方格子跟打工,以及零星的活動與講座參與。

    本來還有在婚紗公司幫忙作社群規劃,11/12早上才下定決心辭掉。

    有感而發

    前陣子「元來長這樣」入選天下CSR的U20跨界工作坊,在製作簡報時,我們在SWOT&TOWS分析提到,夥伴們手頭上都有很多專案,且大家都是學生,總是要給學分面子。

    尤其是期中週,特別感受到許多人的心有餘而力不足。其實大家還是想做好專案的,但專案並不是任何人的唯一。即便是北漂二代的我,或是負責人。

    U20當天我已另有安排,沒有出席。聽出席夥伴說,評審覺得我們的專案太發散了。學校教授也給過類似的回饋,又是展覽、畫畫徵件還有採訪,很容易模糊焦點。

    講得直白一點,我們也不過是把這個當成一項專案罷了。

    在今年的人權辦桌上,有緣和臺大濁水溪社的社長多聊幾句。當我問起:「你們怎麼兼顧課業和深耕美濃?」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很簡單,就是不要兼顧課業。」

    專心致志

    和婚紗公司離職其實也不太正式,因為沒有契約關係,所以我僅簡單地傳了一條訊息給老師。

    因為有被問過怎麼進到婚紗公司的,所以大概描述一下過程。

    其實就只是很厚臉皮的,在某場講座過後詢問老師是否有實習機會。老師讓我到工作室面試。經過一番毛遂自薦,老師讓我幫忙安排她個人以及公司的YouTube頻道。

    進去之後,為頻道做了節目規劃以及競爭者分析等等。但因為我個人時程太滿,能進公司的天數一周最多兩天,若有活動或講座還不能進公司,更不用說老師也有個人時程,讓我不要進公司。影片素材實在很難拍攝,導致一直沒有進度。

    離職的前一天晚上,才驀地發現,自己想去婚紗公司只不過是為了完成小時候想當服裝設計師的夢想罷了。婚紗公司不再是二十多歲的我,會想要做的行業。

    不是不聽老人言,是吃過虧才真正懂老人言

    之前看台劇《大債時代》,林柏宏飾演的楊大器就是典型的斜槓青年,直播主/創業家/桿弟/投資客,每個都是他。

    圖源:Line TV

    有位前輩看好他,給了他一筆投資,卻被拿去投資,想著錢滾錢,有了更多錢,創業夢越可能圓滿。

    前輩知道後,也是語重心長地告訴他:

    你知道創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就是「創」那個字。
    你要好好的思考你在創造什麼,消費者需要什麼,一個真正專業的創業家,他是會二十四小時都把心力投注在他的創作上面,哪有心思去搞什麼股票跟期貨。

    好像很多道理都是聽到爛了都沒放在心上,真的體驗過後,才知道對方的用心良苦。

    也聽到很多業師和講師都曾一再提醒的「專心致志」,過去不當一回事,近期才深刻反省與體悟到,專心才能認真地做好一件事。經歷豐富的人,不一定真的做好每一件事。

    當然,還是有能力超強的人可以做到,但顯然我們團隊中沒有這樣的人才。

    多方嘗試的另一面,似乎也表示,因為尚未找到志業,所以才要繼續探索。那要是手頭上的專案都不是熱情所在,是否也該為自己設一個離開的停損點?

    25-5法則

    週五還有參加亞洲共創學院的人生OKR讀書會。

    有一項環節是對自己各個面向的滿意程度以及所用時間,包含工作、感情、家人等等。

    其中,工作那欄的時間被我畫滿,但各個面向的自我評分都是零。

    張丞亞老師很不可思議地說,你把自己的時間塞滿工作,怎麼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呢?他還說每次看到我都很累。

    老師知道我有很多的專案和工作,和我分享了巴菲特的25-5法則。

    列出自己的25個目標清單,再選出「非做不可」的5項。


    我真的沒有成就嗎?如果只看短期的話,我覺得確實是。但如果把時間放長遠來看,回首一年前的我,那我會說,我進步很多。

    事實上,就連我身邊朋友給予我的回饋也都是正向的。當然不排除客套話的可能,但我相信給予言之有物的回饋的他們,是真心地認可我的好,也真的看到我的進步。

    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看到的世界越大、身邊的人越優秀,反而更讓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才會自卑地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你有經營自媒體嗎?來看看如何經營自己的品牌。
    講座筆記與心得:自媒體時代

    過去在講座筆記與心得:歐陽立中的故事力與職涯轉換中,也曾提過歐陽立中老師的建議。

    劃分出報酬與難度的象限,決定哪些是值得做、優先做的。

    Revery例會結束後,有個和夥伴分享的環節。當我提到想做的事情沒有充足的資源,有點苦惱。負責人問我這件事是不是真的是短期內對我有影響、幫助和學習。這似乎也不失為一種取捨專案的方法。

    之前出國時,被學長戲稱「大使」;帶學伴去夜市,賣衣服的大姊對我說:「要做好全民外交。」都讓我備感榮幸。這是過去沒有的經驗,也讓我意識到自己似乎是真的想要從事國際交流的。

    雖然依然在生涯探索的道路之上,但也逐漸從「刪去不喜歡的」,前進到「刪去誤以為有興趣」的階段。也願我繼續在這條路上,豁然開朗。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收藏、留言和贊助,讓我更有更新的動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