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9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劉潤  2022 時報出版

分類:論說--實用 

★★★★☆

 

一句話:

看懂表面事物底下,不變的運行道理。

 

重要字句:

底層邏輯:在不同的情境中,不變的事物運作基本道理和規則。溝通或解決問題過程中那些不變的要素和框架。

只有底層邏輯能在環境變化時,能被應用到新的變花中,產生適應新環境的方法論。

 

摘要:

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


三種對錯觀:

法學家的對錯觀:誰證據確鑿,就是誰的錯。

經濟學家的對錯觀:(懲罰誰)誰付出的社會成本低,是誰的錯。

商人的對錯觀:誰的損失大,是誰的錯。例如被人踩了一腳,心平氣和地離開說「我的錯」。因為我的時間比他的值錢,浪費同樣的時間爭執,我的損失大。判斷損失發生後應該怪誰,就看誰因此損失最大

舉例:A誘騙好人B進入C的沒有鎖門的工地而B失足摔死。法學家(評論家)認為A錯;經濟學家(政策制定者)認為C錯;商人(真實人生)認為B錯。

 

人性:個體追求生存和繁衍,來自自私的基因,無善惡之分。如母性、愛美、炫富。

道德:約束人性達成群體繁榮的規範。如感恩(預付費制的交換協作)、寬容(允許犯錯的協作)。

法律:道德的底線、下限。

 

智慧的層次:

第三層智慧:博弈:共贏和感激的心態。一報還一報的策略。

第二層智慧:定力:圍繞長期的價值和目標發展。

第一層智慧:選擇:要知道自己有選擇的權利。要有放棄的勇氣。

學習非公理體系學科(如經濟學)的方法:不同學派都要學。給每個模型找出反例。記住每個理論都有前提。

 

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


人的表述,需時刻反思自己的話是事實、觀點、立場或信仰。

事實fact:獨立於人判斷的客觀存在。雖最不容易產生爭議但仍有可能複雜到無法判斷。

觀點opinion:你對事實的看法。你的知識結構、掌握的資訊、思維模式決定了觀點。

立場stand: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立場有如辯論「不爭對錯,只爭輸贏」

信仰Belief:一套完全自洽的邏輯體系。無法證明它是錯的,所以不要攻擊別人的信仰。

 

「為什麼」背後的注射器:「為什麼」會強行把你的注意力吸引,自然的為這個觀點找原因。「為什麼+觀點」會讓你忘記去質疑觀點,而不自覺去努力回答為什麼

 

如何贏得辯論:

WHY:辯論的目的(為什麼要辯論),在於說服觀眾,而不是說服對方。對方的表達只是你用來說服觀眾的素材。重點在改變觀眾的態度,人不會接受被硬塞的觀點(就算是正確的),只會在安全、信任的氛圍下接受觀點。

HOW:糾正對方的概念,重新定義

WHAT:核心競爭力,對對方邏輯體系及論證瞬間反應的智慧。

 

解決問題和困難時,如何穿過表面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

拋棄經驗,不輕易下結論。

假設→驗證→結論→調整。

就事論事,不被立場左右。

洞察力

規則(表象):刺激產生對應的行為。

系統:背後規律產生的原因。有兩個關鍵:要素和連接關係。

系統

變數:就是系統中的要素。對應時間有兩種狀態:存量(靜止時間點)和流量(流入和流出;動態時間段)

因果鍊:分為增強(A強則B強)和減弱(A強則B弱)。

增強迴路:分為正向增強(因增強果,果又增強因)和負向增強(因減弱果,果又減弱因)。

調節迴路:因增強果,果減弱因。

滯後效應:因果之間有時間差。

 

企業管理

制度:做一件事的行為準則,功能不在使公司獲得成功,而是避免出現事故。關注的是結果。

流程:基於時間線做完一件事的整個過程,可以透過改善效率來管理優化。關注的是過程。

系統:機制。企業內部各個要素相互作用後的整體。關注各要素之間的關係。

普通的人改變制度(結果),優秀的人改變流程(原因),頂級的人改變系統(模型)

 

建立邏輯思維

WHAT(看起來這樣)→WHY(為什麼這樣)→HOW(以前怎樣)→WHAT(還有什麼這樣)

事情表象→找根本解→追根溯源→舉一反三

證有不證無:很多事物的關係不是非黑即白,無法通過「舉例」證明反例是錯的,如看過再多白天鵝不能證明沒有黑天鵝。

以偏不概全:個例、特例不代表全部。

證有靠舉例,概全靠推理。

 

邏輯閉環的層次:

第一層:思維沒有閉環,思考沒有邏輯。(思維沒有任何交集)

第二層:思維沒有閉環(觀點自相矛盾),思考有邏輯。

第三層:思維有閉環,思考有邏輯,低層次閉環(自我執念)。所有的問題在她的邏輯閉環中都是可以解釋的,但觀點很虛無,缺乏細節。

第四層:思維有閉環,思考有邏輯,高層次閉環(可通透本質)。運用就有經驗和邏輯思辨。

第五層:思維有閉環,思考有邏輯,高層次閉環,保持開放心態。吸收新的知識不斷延伸成螺旋式閉環。

 

複利思維的邏輯

期數謬誤:我們很容易把期數想多了。

複利效果謬誤:複利需要仰賴夠長的時間,大部分的收益還是來自本金帶來的利息,不是利滾利。

收益率謬誤:很少見長期的高收益率。

財富自由公式:本金(1 + 收益率)^時間 - 慾望 = 財富自由。可得出三種財富自由的方式,無欲無求式財富自由(降低慾望,從免費的資源得到快樂)、三生三世式財富自由(對時間有充分的耐心)、第一桶金式財富自由(創造財富,盡早存到足夠的本金)。

 

機率思維

選一個相對正確的決策,依然有可能得到錯誤的結果,而且成功的機率也不高。

對沖機率的做法:

千位:時代。順勢而為。

百位:戰略。如網路創業需要用快魚戰略。

十位:治理。公司管理層的結構。

個位:管理。

 

數學思維的思考方式:

機率論→從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重複做正確的事(20%機率成功的是重複做14次,就有95%的機率能做成)。成為專才在一個領域深耕的成功機率更大。

微積分→用動態的眼光看問題:位移是由速度通過時間累積而成。一件事情的結果是由長期以來的積累效應造成的。

幾何學→公理體系:如幾何定理是由公理推導而出。一家公司的願景、使命、價值觀就相當於這家公司的公理。

代數學→數字的方向性。合力的大小和相加減能確定未來的走向。

博奕論→全域最優和達成共贏。零和博奕必須贏得終局,要能犧牲局部優勢(在關鍵步驟上妥協)達到全域的最優解,例如圍棋。非零和博奕講求共贏,建立信任。

系統思維

商業模式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要看清系統中的要素、關係和規律。

 

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


人生商業模式 = 能力 X 效率 X 槓桿

能力:獲得能力的能力。方法:勤奮、加班、刻意練習(高效的反饋機制)。

效率:方法:選擇(決定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做)、方法、工具(白板思考)。

槓桿:方法:團隊槓桿、產品槓桿(脫離服務對時間的依賴)、資本槓桿、影響力槓桿(演講、寫作、人脈)。

 

玩和工作的四象限


時間管理

一個人安排時間的基本單位就是時間顆粒度。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從17分鐘裡省出17秒,而是判斷這17分鐘應該用來做某事,以及用17分鐘決定接下來的17小時如何運用。

理解和尊重別人的時間顆粒度:恪守時間。

細化自己的時間顆粒度

善用日曆管理時間顆粒度

 

職業的選擇

服務:邊際交付時間大。常態分布。未必獲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會沒飯吃。

產品:邊際交付時間小。冪律分布。很難成功但一旦成功就是巨大的成功。

 

人脈不是那些能夠幫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幫到的人。經營人脈的基本心態是毫無保留、毫無目的地把你的價值付諸別人身上,只有當你能幫到他的時候他才會來幫你。真正的人脈,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知識不等於技能,也不要把技能當知識學。技能必須透過親手做和練習。


理解他人的底層邏輯


在溝通時要搞清楚對方想聽的和自己表達的是What、How還是Why。沒有Why,What和How也就沒有意義。

 

幽默的三種理論

幽默是溢出的智慧,只有他對話題游刃有餘,才會有餘力可以炫耀他的幽默感。

優越感理論:製造一個失敗者,讓你感覺有成功者的優越感。

錯愕感理論

釋放感理論:用「危險」製造緊張感再釋放掉。

 

邊界感是對所有權的認知,要跨越邊界就需要先徵求對方的同意。有形的東西和無形的東西(時間、隱私、權利)都有所有權和邊界。

 

神經科學

多巴胺:人確定動機後,支持著他不斷攀登、享受過程、完成目標的化學物質。多巴胺與快樂無關,而且可能會被錯誤的目標「脅持」,如打遊戲。

腦內啡:不需要很強的動機,刺激性也較弱。和快樂相關。如跑步,需要長時間持續。

血清素:單純快樂的化學物質。如吃糖。


商業世界中的神經科學

多巴胺:排行榜(比較優勢)。

腦內啡:稀缺(炫耀、名牌包)。

血清素:趨利避害(安全感)。

 

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


世界三大法則

運用的法則越高級,能換到的東西越多,但也越脆弱

自然法則:個體間的對抗。適者生存、弱肉強食。優勢在蠻力和狡詐。保護個人利益。

族群法則:組織內個體間的溝通。為了群體目標犧牲部份個人利益。遵守和利用規矩。

普遍法則:組織之間的協作。找到彼此的共同點。

 

產品價格由消費者能感知到的價值決定

功能價值:可取代性高,尋求性價比,透過規模效應或技術優勢降低成本。結果會壓縮利潤。(更甜的西瓜)

體驗價值:差異化,切換至用戶視角。(切半送勺子的西瓜)

個性化價值:最稀缺的價值,私人訂製,消費者感知。(情人節的心形西瓜)

 

利潤來自沒有競爭,趨勢紅利最後會被競爭拉平,大家只能賺社會工資,這時只能靠創新來創造利潤空間。

KPI的缺點

市場不斷變化,不可能訂出一個合理的KPI

無法找到自我驅動的員工,只能靠獎金驅動。

與認知有關的工作很難使用KPI。

員工會有私心想要達到KPI,使組織內部的協作變得困難。

限制員工的創造力。

 

財富 = 勞動(人力資源、時間) X 生產力(科技資源、知識工具團隊資金) X 效用(商業價值)

勤勞(勞動)可以創造財富,但未必能致富。致富的本質在分配財富,擁有稀缺資源和不可替代性才能擁有財富分配權

 

分錢方式

員工:優先利、固定。老闆:劣後利(剩餘的利潤)。優秀員工:劣後利(分成)。

辛苦賺錢階段:人力優先。資本收益階段:資本優先。

合作夥伴優勢方:劣後利。合作夥伴劣勢方:優先利(固定)。

 

公平:對所有人用同一把尺。如大考的分數。

公正:選哪一把尺來丈量,屬於價值觀的問題,關鍵在誰有權定義公正。如私校的入學方式。

公開:讓同意公正者監督公平。

 

短評:

在圖書館排了好久好久終於讀到這本暢銷大作。整體而言還不錯,尤其是前面兩個部分,作者用很簡單的例子把複雜的思考流程模式化,深獲啟發。但後面的部分就有些零散和點到為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