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麻油雞的本體論

我家老闆喜歡的麻油雞版本

我家老闆喜歡的麻油雞版本

立冬那天,我做了麻油雞當宵夜。

在社群平台上看到大家立冬進補都在吃麻油雞,我也很喜歡吃,不過我們家老闆一不吃雞皮,二不愛米酒味,於是只好做來當自己的宵夜。順便一提,我通常一天只吃兩餐,晚上七點與十二點,說是宵夜,其實對我而言是晚餐。

如果你有很多外食麻油雞的經驗,就會知道,麻油雞各家不同。有加枸杞的,加紅棗的,加高麗菜的,當歸米血通通都加的,標榜不加水的,不放鹽的⋯⋯,大家都在「麻油雞」這個名字下。

關於一道料理的本體究竟是什麼,而我們又有沒有途逕觸摸到那個本體,甚至有沒有必要去復刻那個本體,上一篇文章談了一點。這裡直接說出我的結論:料理是有一個本體存在,但我們既不可能接觸到那個本體,也沒有必要去復刻。

麻油雞當初怎麼來的,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維基百科,總之最早是把羊或雞肉生泡在油酒香料,然後肉就這麼吃了。如果不是考古學歷史學者,我想應該沒有人會想去試。

我認為接觸一道料理本體的途逕有二:減法與加法。麻油雞材料減到必不可減的的程度,只剩下麻油、酒(對台灣人來說是帶嗆味的台灣米酒)、雞、薑,仍然可以叫做麻油雞。而加法則是加到你覺得這個加下去也許很好吃,但大概就不能再叫麻油雞了,比方加咖哩塊,或是其他任何頭去撞到想出來的奇怪食材,讓麻油、薑、酒和雞的香味都靠邊站,那也許仍是一道料理,但就不是麻油雞了。

我自己最喜歡的麻油雞,是從小吃到大純粹只用麻油、米酒、雞、薑煮出來的,把香濃帶膠質的麻油雞湯,多多的的淋到白米飯上,吃幾碗都不會膩。不過要怎麼過老闆不吃雞皮、不愛酒味這關呢?

立冬下午,匆匆買了塊去骨雞腿,回家先把皮取下入鍋煎出雞油,取出煎脆的皮捏碎,鍋裡加麻油煸薑片至邊緣微捲,放進雞塊炒到變色,加入大量米酒,小火煮到酒精揮發殆盡,起鍋前加點鹽、灑上雞皮碎,就變成老闆也愛的麻油雞了。想要酒味濃一點,就先盛老闆的份,再加一匙米酒即可。

當晚扒了第一口飽含麻油雞湯的白飯,我不禁閉上眼睛嘆了口氣。

(隨便做料理緒論之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