孓然一身時,你為何而活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任何情境都蘊含著某種意義

前言

看完《象與騎象人》一書關於「人生的意義」的討論,突然想起年青時曾經看過的一本關於集中營的書。作者是猶太人,本是精神科醫生。早期受心理分析訓練,也深受歐洲存在主義影響(換言之,他是學有專精的白領階級)。在二戰時,被納粹抓進集中營,歷盡折磨和痛苦。


之前的所有一切都沒了,財富、家人、努力成果、名聲、地位、職位、身份…所有能代表你的東西統統沒了,你孓然一身,你不再是個人,你只是個編號,集中營裡面的編號,警衛叫你,不會叫你的名字或者職稱,只會叫你的編號,你是眾多編號中的一個編號。


你不被視為人,當然也沒有了人的待遇,整天等著你的是無盡的苦難和折磨,清晨,天還沒亮,就得起身,然後穿上破鞋,忍著凍瘡和滲血的傷口,在冷洌的天氣中,徒步數公里去集體勞動。工作永遠沒停過,肚子從來沒飽過,精神從來沒好過,折磨永遠沒有歇過。大家都從剛開始的震驚和不解中,慢慢的每個人都變得麻木,遲鈍了……。而這些苦難還看不到盡頭…


人生至此,生有何可歡?死又何可懼?

作者在受苦中冷眼觀察難友們,有的人掙扎著求活,有的人則放棄了求生,後者很快就走了—不管之前是多麼強壯,多麼孔武有力—,只要沒有了求生的念頭,很快就會走了。而,那些掙扎求活的人,又是為了什麼而掙扎呢?

  • 為了美:作者提到有天傍晚,雲彩不斷變幻形狀與顏色,天空絢爛,生動感人,難友們屏息注目,慨嘆世界竟然如是之美,隨之有了再活下去的念頭。
  • 為了善:再窮困貧瘠的環境,總也有人會對比自己境遇更差的人,伸出援手,惠予協助。旁觀者以及承受者,每每因為這些暖心之舉而頗受啟發。人群中惡人雖多,但善人亦不少,值得活下去。
  • 為了愛:為了自己的愛人,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國人,希望能他們過得比我更好,希望能活著再見他們一面,希望能親口表達我對他們的愛,我要活下去。
  • 為了苦:我歷盡艱辛,為了什麼?作者有次在快受不了時,突然超越了苦境,聯想到自己正在對人講述今日的苦況。苦竟然成了談資,竟然成了分享的主題,這苦有了意義和價值,值得活下去。
  • 為了責:作者戰前即有了寫本心理分析方面書籍的想法,集中營的生活,讓他有了驗證自己理論的機會,讓他更想把自己的思想結晶傳播出去。為了達成心願,當然要活下去。(我想起了司馬遷。)

結語

從平常的處境中,有點鏡花水月的談論著人生的意義,固然能稍有所得。從生無可戀的情境中,反思人生的意義,意義更大。前文提及透過「兩分鐘人生故事」以及「葬禮中的生平介紹」來檢視人生意義,在這兒似可加入一項「在你只是個編號的集中營裡,讓你掙扎求活的理由……」


註:

有興趣者請參閱《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法蘭可的生命傳記》一書。又坊間關於「意義治療法」的文章甚多,也多有可參閱處。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知道為何,乃能忍受任何 前言 《象與騎象人》的最後一章(第10章)探討的是「人生的意義」。作者認為此問題可分成兩個子問題,一個是外在的,對外在環境來說,「你活著有什麼意義?」宗教觀點認為: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恩典,是為了服務或執行上帝的旨意;科學觀點認為:人活著出自進化,沒什麼理由。另一個子問題則是
禍兮福所倚 前言 落枕後,突然覺察到身體的病痛,我們非常在乎,應對也非常迅速,問題是我們也經常會遇到什麼煩憂、愁悶的狀況,但卻很少有人會加以理會,好像那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必處理也沒關係,甚至講起來都有點丟人現眼,直到這個人看起來怪怪的。  事實上,我們對正向情緒的感受往往不深為時也不長,但對
前言 宜蘭文化中心的圖書館因為整修而閉館,已經兩年多了,聽說前兩個月才發包出去,可能還得花個兩三年才能整修完畢。搬到臨時館的書還分樂齡,青少年,兒童館,各館的書大概都只有幾百本吧?與原先的館藏根本無法相比。但因宜蘭市和員山鄉的館藏都不多(鄉鎮圖書館的編制之少,不說你還不知道,法定的都只有管理員一人
這次的落枕有幾點感觸: 原來健康無病痛是這麼的重要。以前當然也會跟著人家喊:什麼健康是1,其他的什麼財富、名聲、感情、事業、家庭、子女……都是1後面的人,有了這個1,零的存在才有意義;沒了1,其他的一切將不存在,也都失去其價值。想想也是,連躺下都有困難,其他的一切再多再好又有什麼用? 原來失
  落枕了 週一早晨起床,感覺右肩—從右頸一直到肩膀—,以及肩井一帶往下都很痛,連起床這樣一件小事都做得很吃力,因為右肩一帶使力會痛…以為沒睡好,肌肉有點扭傷,因此連絡了整復的師父,師父一聽完就說可能是落枕,並說我右肩很緊很硬,處理完,好像輕鬆了點…,沒想到了晚上,情況更加嚴重,連躺上床都成了問
前言 唐朝的道林禪師住在樹屋裡,因此人稱鳥巢禪師。有天太守白居易慕名前來訪視,問他『如何是佛法大意?』窠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云:『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意思是:「這兩句話三歲兒童都知道,還用得著你來講嗎?」(白居易原先以為禪師會開示什麼高深的道理,沒想到卻是這麼簡單的兩句話,因此他的回
知道為何,乃能忍受任何 前言 《象與騎象人》的最後一章(第10章)探討的是「人生的意義」。作者認為此問題可分成兩個子問題,一個是外在的,對外在環境來說,「你活著有什麼意義?」宗教觀點認為: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恩典,是為了服務或執行上帝的旨意;科學觀點認為:人活著出自進化,沒什麼理由。另一個子問題則是
禍兮福所倚 前言 落枕後,突然覺察到身體的病痛,我們非常在乎,應對也非常迅速,問題是我們也經常會遇到什麼煩憂、愁悶的狀況,但卻很少有人會加以理會,好像那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必處理也沒關係,甚至講起來都有點丟人現眼,直到這個人看起來怪怪的。  事實上,我們對正向情緒的感受往往不深為時也不長,但對
前言 宜蘭文化中心的圖書館因為整修而閉館,已經兩年多了,聽說前兩個月才發包出去,可能還得花個兩三年才能整修完畢。搬到臨時館的書還分樂齡,青少年,兒童館,各館的書大概都只有幾百本吧?與原先的館藏根本無法相比。但因宜蘭市和員山鄉的館藏都不多(鄉鎮圖書館的編制之少,不說你還不知道,法定的都只有管理員一人
這次的落枕有幾點感觸: 原來健康無病痛是這麼的重要。以前當然也會跟著人家喊:什麼健康是1,其他的什麼財富、名聲、感情、事業、家庭、子女……都是1後面的人,有了這個1,零的存在才有意義;沒了1,其他的一切將不存在,也都失去其價值。想想也是,連躺下都有困難,其他的一切再多再好又有什麼用? 原來失
  落枕了 週一早晨起床,感覺右肩—從右頸一直到肩膀—,以及肩井一帶往下都很痛,連起床這樣一件小事都做得很吃力,因為右肩一帶使力會痛…以為沒睡好,肌肉有點扭傷,因此連絡了整復的師父,師父一聽完就說可能是落枕,並說我右肩很緊很硬,處理完,好像輕鬆了點…,沒想到了晚上,情況更加嚴重,連躺上床都成了問
前言 唐朝的道林禪師住在樹屋裡,因此人稱鳥巢禪師。有天太守白居易慕名前來訪視,問他『如何是佛法大意?』窠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云:『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意思是:「這兩句話三歲兒童都知道,還用得著你來講嗎?」(白居易原先以為禪師會開示什麼高深的道理,沒想到卻是這麼簡單的兩句話,因此他的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Thumbnail
普遍存在的無意義感,是當代異化和疏離的症狀之一。許多病人前來尋求心理治療,並不是因為有任何確切的疾病,而是感覺生活失去意義。體貼的心理治療師通常的印象是:這些病人正在經驗的困擾,並不僅僅是導因於不愉快的童年經歷,也來自於文化的重大變遷所帶來的動盪。
Thumbnail
你為了什麼而願意活著? 明明人生有這麼多苦難,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願意排除困難,就只是為了活著呢? 這篇文章探討人們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願意克服生活中的困難,選擇活著。透過作者的個人體悟和觀察,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原因,並呼籲讀者一起思考自己的少數理由。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在諮商室中,「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不知道自己要為什麼而活」是來談者常有的低聲告白。「無意義感」是自古以來常見的心理困擾,嚴重者使人失去存活的意願,這反映著人類普遍渴望生活具有目標、價值、意義及理想。亂世浮生中,更多人開始探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是由曾在集中營存活下來的弗蘭克所著,書中記錄了在集中營遭遇的非人經歷,並創建了「意義治療學」這個新領域。 【這本書推薦給誰讀?】 1. 尋找生活方向的人:對於那些感到迷茫、不知道該往哪裡走的人 2.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如果你對心理學有興趣,《活出意義來》會給你帶來大量的啟發。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佛蘭克博士,一個在納粹集中營倖存的精神醫學家,他經歷了納粹集中營的各種折磨後提出了新的心理治療法:「意義治療」。在書中,他多次引用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得住。」而這也正是意義療法的主張。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Thumbnail
普遍存在的無意義感,是當代異化和疏離的症狀之一。許多病人前來尋求心理治療,並不是因為有任何確切的疾病,而是感覺生活失去意義。體貼的心理治療師通常的印象是:這些病人正在經驗的困擾,並不僅僅是導因於不愉快的童年經歷,也來自於文化的重大變遷所帶來的動盪。
Thumbnail
你為了什麼而願意活著? 明明人生有這麼多苦難,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願意排除困難,就只是為了活著呢? 這篇文章探討人們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願意克服生活中的困難,選擇活著。透過作者的個人體悟和觀察,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原因,並呼籲讀者一起思考自己的少數理由。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在諮商室中,「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不知道自己要為什麼而活」是來談者常有的低聲告白。「無意義感」是自古以來常見的心理困擾,嚴重者使人失去存活的意願,這反映著人類普遍渴望生活具有目標、價值、意義及理想。亂世浮生中,更多人開始探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是由曾在集中營存活下來的弗蘭克所著,書中記錄了在集中營遭遇的非人經歷,並創建了「意義治療學」這個新領域。 【這本書推薦給誰讀?】 1. 尋找生活方向的人:對於那些感到迷茫、不知道該往哪裡走的人 2.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如果你對心理學有興趣,《活出意義來》會給你帶來大量的啟發。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佛蘭克博士,一個在納粹集中營倖存的精神醫學家,他經歷了納粹集中營的各種折磨後提出了新的心理治療法:「意義治療」。在書中,他多次引用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得住。」而這也正是意義療法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