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輔導二專班-20231104課程筆記

    一、同學分享理論學派和經驗

    ‧同學A:焦點治療

      關注個案現在的問題,可以在比較快的期程解決個案所遇到的問題,陪伴當事人釐清問題,當事人是解決問題的高手,所以焦點是陪伴當事人找到方法。以是見為主,協助當事人看見事件,把問題框到架構裡,不去探討期他情緒等問題。同學A分享在經驗中有發現過往跟家人的互動溝通,家人並非要解決方法,而是希望被傾聽、被陪伴、被同理,所以有改變與家人的相處模式。同學自己有說現在練習靜下來聽個案講更多的時候,能夠更理解當事人和當事人所遇到的事情。

    ‧同學B: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釐清事件和情緒並非相關,而是我們非理性,所以才會有不舒服。即便解決事情我們情緒也會依然擺盪的原因也在這裡。同學B分享來找自己晤談的學生,很認真聆聽學生的現況,發現學生的想法可能是犧牲分享、戀愛腦,種種可能會導致未婚懷孕。挑戰理性的問句,比如什麼是戀愛腦?喜歡就要再一起,這個想法從哪裡來?男閨蜜也很好,為什麼沒有在一起?男友沒有回訊息,你會做什麼事情?同學B有發現自己問的不多,學生說很多。學生自己有發現喜歡反差男,只有我看到這個人的好,我是特別的,但是現在學生有發現這樣是不是不好?(學生反思),學生也發現解決心痛就是再找新的男友,但是這樣是不是不好?同學B分享這是陪著學生去聆聽自己的想法,減少自己用為什麼來問學生,因為用「為什麼」好像是覺得學生的想法不對。

    ‧聆聽同學分享的想法

      聽到同學分享,原本覺得焦點治療似乎比較容易,聆聽同學們的經驗也發現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方向,只是都需要自己去嘗試,就如同同學B所說身為導師,如果常常使用為什麼,其實學生並不會去反駁自己,所以自己要怎麼讓學生產生省思去看見被老師找來的緣由是什麼,而不是直接問學生,但是學生可能也沒辦法反駁我們的權威問題。

      在輔導的課程中,每次都會提到、也會越來越深,當同樣一本書我們讀三遍時,每次都可以有所體悟,見山三歷程,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當所學和自己相呼應,進去後發現似乎不是?讀不懂、好像不太一樣,最終找自己的答案,會跟第一次看到山會完全不同,一樣是山,但是不一樣的。

      焦點是比較容易入手和校園內可以快速解決問題或狀態,要留意的事情是每一個個案的需求是什麼?如果是情緒無法紓解就使用焦點很適宜,問句也是可以去學習但是不是硬用,為什麼要問好的問句結果沒有在脈絡上面。除非是順著脈絡去問,不然都會需要去評估。理情治療法Ellis就有提到:「人的困擾不是來自於事件而是對於事件的想法。」當我們把個案概念化,就可以去展開對於個案提到事件的話題展開。順著個案的脈絡去詢問個案,引發個案更多想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