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為自我認同,是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一個概念,指一個人對於自我特性的表現,以及與某一群體之間所共有觀念(國籍或文化)的表現。一個人的種族身分被定義為一個人的建構自我整體的一部分,由一個人祖先的血統和一個人的未來期望中與他種族之間的關係構成。 --來自 維基百科
不論是生長如同我年代的老年人,還是身處在現下時代的年輕人,都無法迴避台灣(人)在國際上生存的困難與尷尬。然而在不同立場的媒體或政治人物的對立語言中,似乎我們只能從依附在中國、日本(🍃 皇民化運動)、美國之間做選擇,難道我們就不能當個有尊嚴的自己?
如果你所選擇的自我是不斷得透過謊言來催眠自己,讓它內化成真實生活,究竟這個創造出來的自我是真我嗎?
它們存在於我們的教育、媒體、社會輿論等各個方面。從小就被灌輸著這些價值觀,它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我們之所以會循著主流價值觀來塑造自我,是因為我們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接受。我們擔心如果我們與主流價值觀相悖,會被排斥和孤立。
因此,我們會努力去適應主流價值觀,讓自己變得更加符合社會的期待。
這種塑造是更隱晦的,但卻更容易植入我們的內心。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灌輸這些價值觀,它們已經深深地根植在我們的思想中。我們可能會認為,這些價值觀就是我們自己內心所想要的,而沒有意識到它們其實是來自外部的。
這種塑造有其積極的一面,它可以幫助我們融入社會,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支持。但它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它可能會讓我們失去自我。
因此,我們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學會批判性地思考主流價值觀。我們應該努力去探索自己的內心,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台灣人的歷史中曾受日本治理 ,接著又受蔣中正政權 遷入,使得受壓迫的台灣人把這兩個政權都視為魚肉鄉民的極權統治者。但相對的,兩個極權對於制度、文化與經濟的建立,也至少都有些可取之處。 🍃台灣地位未定論 🍃 皇民化運動
如果台灣人在文化與身心上都遭受到這麼多的荼毒,但同時又從中拾起價值的話,去蕪存菁、爬梳錯誤,進而獲得趨吉避凶的資本並不是什麼壞事。(還有,我們還有原住民與新住民文化的存在!)
台灣人一生必看的電影 《悲情城市》
台灣人的悲情歷史,
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國人,還有美國在背後的操盤。
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
生活在台灣這塊島上的人,世世代代面對的宿命
台灣人是否能走出輪迴的宿命?
你可以逃離小鎮,卻逃離不了血緣。
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歷了政黨輪替的各個階段產生重大變化。隨著國民政府顯露類似於殖民者的歧視統治心態,本省籍漢人逐漸累積了內心的不平衡,所以當時台灣的本省籍漢人中,雖然不會排斥自我的漢民族背景,但也說不上在內心直接認同中國,
所以台灣的本省籍漢人並不會直接說自己就是「中國人」,而稱呼自己是「本島人」、「本省人」,而大陸來台的就是「外省人」、「唐山仔(或阿山仔)」。
奇妙之處在於內心雖然有省籍內外之分,但是早期本省籍漢人的普遍心理仍是認同漢民族,那是一種文化認同上的歸屬,還不至於到想獨立於祖國之外,「台灣人」的定義也多是指生長在本島的人。
「台灣人」的定義也多是指生長在本島的人。現在台灣意識逐漸提升到「想獨立於祖國之外」,「台灣人」的定義從地方歸屬轉變到國家層次。我的孩子是天然獨和絕對獨,當不了台灣人,也不會想當中國人,但可以當日本人或美國人。(驚覺於去中化的洗腦到這樣的程度,是否還有對策能導正?)
事實上,民進黨政府宣揚民族主義,特別是台灣本土主義,加劇了島上社會的兩極化。這也引發了來自中國的壓力和美國焦慮的增加。在全球化和台灣海峽兩岸經濟整合的背景下,尤其凸顯了民進黨政策的精神分裂性,凸顯了台灣民族主義的限制和多元性。
根據多項調查,台灣文化民族主義正在抬頭:由於與大陸長期分離,今天大多數台灣人認為中國人和台灣文化不同多數台灣人不會反對在維護中華民國主權的同時與某種形式的政治聯盟或一體化相結合的方案(政志同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