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從居住、物品到人際關係,50個擺脫金錢和外在覊絆,化繁為簡的富足人生
書中開頭寫道:
極簡主義的本質,就在於「強調某一點」而刪減其他,也就是「突顯」重點。
分別提到六種自由:
會看這本是因為作者出新書,所以先去圖書館找這本來看,作者認為極簡生活的最高境地,是沒有多餘雜念的狀態,而應該消除的雜念一共有五項:
很欣賞作者的金錢觀,作者抓一個月生活費七萬日圓(約台幣一萬五,2018),另一本《我決定簡單的生活》抓一個月生活費十萬日圓(約台幣兩萬二,2016)。
另外作者存款不高於六十萬日圓(約台幣十三萬),多的則回歸他人。我剛出社會時也覺得生活用完的多餘薪水就捐給需要的人,作者倒活得挺通透,金錢只是物品的另一種形式,囤物癖與囤錢癖本質上相同,實際上金錢甚至不是物品,而是債、信用,簡單來說,如果每人都去銀行擠兌,銀行是拿不出這麼多「物」的,可以參考瑞.達利歐的〈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影片,這裡不細究。
極簡生活的目的,在於「減少會讓自己分心的事物,將全部心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其實極簡主義可以做為簡樸的掩護,如果讀者有留意各作者每個月的花費,應該很明顯是降低消費的,而當有人質疑反消費時,極簡主義常會搬出蘋果品牌與賈伯斯當擋箭牌,不過這兩者最大差異在於金錢壓力吧,換句話說,極簡主義可以藉由轉移焦點,擺脫反社會標籤,不過一些被刻意曲解與一知半解的,可能會扭曲為極簡主義就是要買蘋果產品、買掃地機器人、買買買。
「夠好」哲學在SFBT中也有提及:
SFBT也同樣提出相同的概念,希望當事人來諮商後能帶著「good enough」而不是「perfect」(完美)的目標向前邁進。—《無須完美,剛好就好》
我認為對於物品,只需要「已夠好 good enough」而不需要「更好 better」,不過「夠好」與「將就」之間的拿捏就因人而異,實際上,一個人如果被物慾掌控,那無論如何都「不夠 not enough」。
最後,作者的人際關係觀點,很值得細究,應該能看出「開放式關係」的影子,「寄託夠多的話,就能稀釋掉每段關係的濃度,避免過度依賴。哪怕其中一個搞砸了,還是有其寄託可以依靠。」這可以從兩點切入:
在極簡主義中「將咖啡廳或合租工作室當成辦公室,將超市當成冰箱,將健身房當成大眾澡堂,將便利商店當成信箱」也就是以出租、共享、訂閱等代替購買、擁有,是反向利用減少成本與風險的方式,而這種模式有延伸至情感、關係的趨向,例如《出租女友》在現實中叫 Sugar dating、日本的男公關產業,換句話說,人際關係也可以出租、共享、訂閱。
作者寫到「無論物品或人,全然脫離不了利害關係,篩選,是為了自己和對方著想。」記得有句話是「人們愛的只是自己眼中所期望的對方」,所以人從頭到尾其實只愛自己,「所謂的自立,就是增加寄託。將絕望分享出去,就能帶來希望。」
這很像攻殼中,素子意識溶入網路,網路各節點共享意識,個體既分散又完整,如果傳統人際關係是買斷的硬碟,那開放關係則是使用網路雲端共享空間,每人將自己稀釋的依附需求分散出去,尋求各種短暫的寄託,而個人主義的功利性,代表可以付費(Premium)要求更好的情感寄託服務,這個觀點很值得深入玩味。
最後,不知作者新書是否有提出新的理念或修改這本舊作的觀點,有機會去書局翻翻或等圖書館上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