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進的關鍵在人和環境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幾天,我參加本縣的精進教學會議,主要是要審視精進教學計畫內容。在會中,個人提出不少教育現場「人與校園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如:「校園微政治」的問題,令不少與會者認為我偏離主題。

對此我要特別說明,審視政策(如:精進教學計畫、課綱等)不是只專注於看文本本身有沒有問題,連該政策的撰寫是否符合背景需要,實施時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都要一併考慮進去,才能降低政策從制定到執行的落差,讓政策發揮功能,確實解決問題。

欠缺考慮環境背景,只重視文本的政策,就是一個在真空中制定的政策,空有理想,難以落實。因此,我才必須提出精進教學執行時會遇到的「人與校園微政治」的問題。

本人大略提出此政策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下:

一、心態

在校內,不同角色的心態不一樣。所謂的不同角色主要是:校長、行政、教師、學生和家長。

1、校長心態:

校長認為自己的角色為何?是集大權於一身,不容全校師生質疑的土皇帝?是以身作則帶領全校師生進步的榜樣?

在校長眼裡,老師和學生究竟是什麼?是共同推動教育成長的夥伴?還是成就自己未來升遷的工具?

校長辦學的不同心態會形塑自己的領導人形象及校園氛圍,而這是學校推教學精進計畫能否落實的關鍵之一。

2、行政心態:

學校行政人員是以支持老師為己任還是將行政當官來做?是努力成為全校師生的後盾還是想逃避教學?

不同心態的教育行政人員得到教師的支持度大不相同,連帶會影響政策的落實程度。

3、老師心態:

老師面對教育工作的心態為何?是為了追求穩定,安安穩穩做到退休?還是真的對教學有熱情,喜歡看著孩子成長,成就孩子?

老師面對學生的態度為何?是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能上第一志願的努力推,程度嚴重落後的,只要乖乖的,當個不惹事、不出事的「好學生」即可?還是不管學生狀況為何,身為老師就是盡力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老師如何看待教學工作?是照本宣科還是與時俱進?教學是否為專業?如果視教學為專業,自己所應該掌握的教育專業知識為何?

老師的不同心態會引領老師做不同方向和類別的專業成長,或者是選擇不成長。如果政策推動時沒有注意到這部份,再多的優質研習能發揮的功能也不大。

4、學生及家長心態:

學生如何看他自己?認為自己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

學生如何看待學校和學習?如何看待學習與未來的關係?學生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家長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認為自己的孩子前途無量還是只要當個「好人」即可?家長如何看待學校教育?如何看待親師之間的關係?

這與教師精進有何關係呢?當然有關。老師從事教學工作時,面對的是不同心態的學生及家長,不同心態的組合會建構出不同的環境,產生不同的難題。老師為了解決教育問題,自然會牽動老師不同的精進方向。

二、校內微政治的問題

在學校,校長的領導風格會形塑校內不同的微政治環境。

舉例來說:有的校長作風民主,與老師打成一片,深得老師的敬重與信任,要推動教師專業成長自然比較容易得到支持;反之,有的校長作風專制,動輒以自己根本沒有的「行政裁量權」獨斷獨行,校務經營失盡人心。這樣的教學環境,如何順利推動暨落實教學精進?

結語:

政策在制定暨執行時,要考慮的層面很多。至於執行成果的好壞,也不是完全以數字來衡量。以經濟暨合作組織(OECD)所推動的PISA考試為例:近日教育部不斷想用我國PISA成績表現優異試圖說服社會大眾108課綱是優質的,但是,這有如一個人明明全身疼痛,醫生卻告訴他,說他的各項健檢指標皆正常,所以應該不會痛才對。教育部此舉,不僅難以取信於民,反而讓第一線教育人員對教育部的專業失去信心。

總之,政策文本是一回事,文本能否落實則取決於政策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是否有全方位考量政策執行時的人與環境。若審視政策文本時欠缺考量上述重點,最後極可能淪為粉飾太平的安慰劑而已。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

avatar-img
95會員
166內容數
自從新教師法暨退休新制實施後,教育職場遭逢鉅變。因此,此專題會探討教育職場狀況與風險,以幫助更多人瞭解教育職場的實際狀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綠園嬿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從教育部實施校事會議的調查制度以來,不適任調查員造成諸多教育災難,導致第一線教師提心吊膽,生怕一不小心,就失去工作。而這樣的調查制度,也造成校長掌管老師生殺大權,對校園民主造成傷害。因此,教育部應重新審視此制度的原型--美國的PAR,並思考為何該制度能讓教學品質提升,而我國的調查員制度適得其反。
由於過去社會氛圍不斷強調「師師相護」,於是,教育部仿美國PAR制度,設立調查員制度。只可惜,由於制度設計不夠嚴謹,調查員不夠專業,再加上校長影響調查權限過大,於是造成教育現場人人自危。讓人高興的是,教育部也發現相關問題,所以,也開始研擬解決方案。
過去,人本教育基金會不斷主張,不適任教師難以處理是因為「師師相護」,事實上,在新教師法實施後,校長獨攬大權,因此,落實淘汰不適任校長才是處理不適任教師的關鍵。
在校園案件中,可能出現冤案的因素很多,這篇文章要探討的是患有智能障礙的學生證人,在做證中可能被誘導,導致校園冤案的狀況。
面對校園案件調查,行為人(被調查的老師)會遇到的風險很多,而證人的證詞也是風險之一。這篇文章的主軸就是探討證人對行為人所造成的風險。
當社會濫用「受教權」的同時,它也成為不少情障特教生的保護傘。不少情障特教生在「受教權」的保護傘下,對老師和同學實施肢體和語言暴力,讓校園內充滿恐懼。希望教育部能正視情障特教生所造成的教育問題,並提出有效解決之道。
自從教育部實施校事會議的調查制度以來,不適任調查員造成諸多教育災難,導致第一線教師提心吊膽,生怕一不小心,就失去工作。而這樣的調查制度,也造成校長掌管老師生殺大權,對校園民主造成傷害。因此,教育部應重新審視此制度的原型--美國的PAR,並思考為何該制度能讓教學品質提升,而我國的調查員制度適得其反。
由於過去社會氛圍不斷強調「師師相護」,於是,教育部仿美國PAR制度,設立調查員制度。只可惜,由於制度設計不夠嚴謹,調查員不夠專業,再加上校長影響調查權限過大,於是造成教育現場人人自危。讓人高興的是,教育部也發現相關問題,所以,也開始研擬解決方案。
過去,人本教育基金會不斷主張,不適任教師難以處理是因為「師師相護」,事實上,在新教師法實施後,校長獨攬大權,因此,落實淘汰不適任校長才是處理不適任教師的關鍵。
在校園案件中,可能出現冤案的因素很多,這篇文章要探討的是患有智能障礙的學生證人,在做證中可能被誘導,導致校園冤案的狀況。
面對校園案件調查,行為人(被調查的老師)會遇到的風險很多,而證人的證詞也是風險之一。這篇文章的主軸就是探討證人對行為人所造成的風險。
當社會濫用「受教權」的同時,它也成為不少情障特教生的保護傘。不少情障特教生在「受教權」的保護傘下,對老師和同學實施肢體和語言暴力,讓校園內充滿恐懼。希望教育部能正視情障特教生所造成的教育問題,並提出有效解決之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L老師,曾跟導生有衝突,心結難解,所以對全班學生做分類,定義"敵我",畫清界線,讓學生清楚明白,不要隨便越界。 ☙ ❦ ❧ 大M老師,好惡分明,對導生有好之,有惡之,多次私下對其他同仁透露對不喜歡的導生之厭惡。 ☙ ❦ ❧ 老師也是人,也有情緒,也有愛恨情仇,很人性,很正常。 學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問題很多,根源是來自整個教育團隊彼此並不是一個系統。 從教育部、局處、學校到教室,從部長、局處長、校長到師長;之間的連動並不是互相倚賴、和諧互動的系統關連,而是一種上下層屬的官僚關係。 而因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教育機關」的「上級」,所以部局處對學校可以有無止盡的不須協商的任務交派
Thumbnail
透過五力在課堂上的應用,老師需具備備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與內在學習動機的能力。在設計引起學習動機的好環節時,需要預評孩子可能的行為與想法。對於孩子的情緒與行為需要有耐心與理解。理想中的好老師,除了需要能傳授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同時能成為導師,為學生們指引方向
本文討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關係,強調教師與學生彼此相輔相成,以及對彼此應盡的責任。透過師生合作,可以讓教學達到最佳效果,並且訴說學生應該認真學習的責任,這將有助於提升整體納稅人的福祉。
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反應以及處理相關問題是老師工作中最棘手的部分。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老師在處理學生考試行為時的經歷,以及她對自己處理方式的懷疑和反思。文章中提到了處理學生情緒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學生接受度的進步,以及未來方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大L老師,曾跟導生有衝突,心結難解,所以對全班學生做分類,定義"敵我",畫清界線,讓學生清楚明白,不要隨便越界。 ☙ ❦ ❧ 大M老師,好惡分明,對導生有好之,有惡之,多次私下對其他同仁透露對不喜歡的導生之厭惡。 ☙ ❦ ❧ 老師也是人,也有情緒,也有愛恨情仇,很人性,很正常。 學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問題很多,根源是來自整個教育團隊彼此並不是一個系統。 從教育部、局處、學校到教室,從部長、局處長、校長到師長;之間的連動並不是互相倚賴、和諧互動的系統關連,而是一種上下層屬的官僚關係。 而因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教育機關」的「上級」,所以部局處對學校可以有無止盡的不須協商的任務交派
Thumbnail
透過五力在課堂上的應用,老師需具備備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與內在學習動機的能力。在設計引起學習動機的好環節時,需要預評孩子可能的行為與想法。對於孩子的情緒與行為需要有耐心與理解。理想中的好老師,除了需要能傳授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同時能成為導師,為學生們指引方向
本文討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關係,強調教師與學生彼此相輔相成,以及對彼此應盡的責任。透過師生合作,可以讓教學達到最佳效果,並且訴說學生應該認真學習的責任,這將有助於提升整體納稅人的福祉。
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反應以及處理相關問題是老師工作中最棘手的部分。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老師在處理學生考試行為時的經歷,以及她對自己處理方式的懷疑和反思。文章中提到了處理學生情緒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學生接受度的進步,以及未來方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