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體制的改革建議(1):導言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個系列要談台灣教育體制的問題,不會碰到教改課綱,主要指如何在現行制度上,找到較有可行性的辦法,可以促成教育系統的優化,進而幫助到學生。這些改革辦法,偏向現狀的延伸,以解決短、中期的問題為主,學業部分的較少,偏重的是筆者個人經驗。

反教改的聲浪,過去為何強大?

教育第一線的現實是,我們口口聲聲說,學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其實在「教育機關」中並不是。因為學生並沒有執行教育政策的能力,受教者是很被動的,尤其在中小學階段,認為學生是主體,一切要依照學生的需求來做,實在很虛偽。
筆者的意思是,會替學生表達需求的是家長,學生大多數都只想要輕鬆度日,會認真學習,犧牲眼前的享樂,換取長遠的未來,這種人少之又少。
現狀就是你任何政策的推動,都需要教師去執行,立意良善但現場不動,結果就是不會改變。若是不管家長意見,也不聽第一線的困擾,以專業之名強推,就會如過去20年一樣,反教改的聲浪如海嘯一般強大。
過去教改著重在教綱上,教育組織架構的問題被隱而不提,支持與反對教改者把戰場放在教學內容的意識形態,這不能說錯,但若執行者大多數都是某種意識形態,今天硬推另一種,實際上也行不通。改革體制,多是表面修正,像是開放大學,現在我們都知道,這比較像是為了學校利益,學生受教權只是附帶的。
教改成敗,絕對不是如聯考神教教徒所言,怪罪到幾個禍首就好,這是獵巫。教改數十年,起頭來自施行九年國教後,政府就有在做十二年國教的預備,不過流於形式,開開會而已。認真要修改教綱以及推十二年國教,是大概20年前的事情,從410大遊行開始,台大教授發起教育改革,但這只是導火線,教育部官員以及各大專院校,早已知道不改不行了。

務實的改變,從組織管理出發

不改不行?是的,由於台灣90年代,工業化的腳步轉向科技業,加上快進入已開發國家,對教育有點了解的,都曉得原本單一價值的考試制度,真的跟不上時代。
但社會多數人還是很難接受多元教學的辦法,更糟糕的是2000年政黨輪替,由台師大與北教大等主導的教改內容,在本土化上出現了意識形態之爭,隨著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強力與總統陳水扁對抗,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常識」與「謠言」,大多在這時候開始被創造出來。
總之,在教育部長潘文忠的指導下,台灣教育改革在這些年總算回歸正軌,因為潘文忠可說是這幾十年來,第一個從小學教師,歷任局長到部長的基層型人物。他非常清楚這些歷史恩怨,也深知不符合現場習慣的改變,都會遭到干擾,若你在2016年後有碰到中小學老師,會發現即便是泛藍立場的,對潘文忠也沒有太惡劣的看法。
那麼,這個務實的改變,起源自哪裡?
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支持聯考年代的教師逐漸退休,目前低於50歲以下的,大多支持改變,30以下的更是強力相挺。第二個是,潘文忠比較會以教師實際工作與生活型態作依據,儘量讓第一線人員做事順暢,阻力就會少。
是的,不是打著替學生著想的招牌,佔據道德高地後強押人去作,而是用組織管理的角度出發,先從執行者的角度去看施行成本與困難,才會修正與提出有實際執行可能的建議。
中小學老師就是教育戰場的前線軍官,沒有一場戰爭是把基層軍官當智障亂用,還可以打贏的。
哪些問題以下分解。

教師面臨的四大問題

台灣教師現在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四個,互相都有關係。
1、行政流程繁複,除教學專案之外,還有各種非教育本科的要求,對行政教師來說非常辛苦,從馬英九後期開始行政職變成畏途,常找菜鳥跟代課老師兼任,經驗很難傳承,換人後常常重來,結果是積不完的案子。
2、家長干預太多,家長照理說對學校是沒有教學干預權,但在民主國家,若家長透過議會與民選首長施壓,教育局長就得要負起第一線的壓力,若他扛不住,校長也不挺,現場教師會被逼著改,再無理也得做樣子,導致行政作業變多。
3、薪資福利感受不平等,教師純論薪資的確算高,但絕大多數的教師沒有業界工作經驗,無從比較好壞,教師圈內的流言又多,造成被剝奪感很強烈,再加上沒有謠言清理的機制,許多教師深信自己的工作遠苦於外界。教師以外的會覺得這工作很爽,但內部都知道,最爽的那批人是所得替代率超過90%的,現在新進去大概40歲以下,多半覺得自己拿不到退休金,而流言最容易流竄的正好就是領最多的這批。
4、缺人,由於法規跟預算的問題,沒辦法缺教師就補正職,只能用代理跟代課補足,有些學校甚至要聘用大量代課教師,不然連基本的教學都做不了。一旦學校用了代課教師進行行政業務,每年換一個就是無法銜接,沒有經驗會出很多問題。
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又同時不會干預到國家預算,以及平衡社會的觀感?筆者認為,要一個個去解決,有些需要修法,不然真的是被卡死。從下篇開始,這系列就一個一個去談這些問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7.5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專業主義的疑惑?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台灣的脫亞入歐(三)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開學延後的判斷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何容易被激進派綁架?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Sky 讀書會:體制外的科學教育。是什麼?怎麼做?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Thumbnail
avatar
陳政佑
2024-05-21
延延聊電影|《失控教室》|他是那樣不受控制的孩子:《失控教室》教育體制內的奮力一吼|院線電影校刊社前來詢問卡拉老師專訪可否提前,為了躲避其他老師的追問,卡拉選擇先讓自己喜愛的孩子們進行訪問,沒想到訪問的過程卻像是犯罪嫌疑人進到警局做筆錄。關於校園竊盜案,為何是學生先遭到懷疑?關於老師向庫恩小姐提出的指控,是否能公開直接的證據?孩子們犀利的問題直指老師,卡拉只能針對問題一一進行答覆,必要時還
Thumbnail
avatar
延延聊電影
2024-03-10
失敗之光:台灣教育體制下的挑戰與反思在我無意見看見網路上有人討論三模的國文寫作時,讓我特別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題目設計更是引人入勝。首題以一場關於失敗實驗的小遊戲為核心,讓我不禁反思,為何台灣的學生在全球範疇中展現最高的「害怕失敗」指數?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Thumbnail
avatar
袋鼠
2023-12-31
臺灣教育體制的挑戰:孩子的興趣與工作 臺灣教育體制中,高中生在不了解自己的興趣的情況下,往往只為了升學而考取一所大學。 不管是高中老師還是家長,都不斷的告知自己的孩子,你要把分數考高,才能選擇自己想要的學校。 但在學測或指考結束後,孩子們就要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想好決定自己未來一生的學校與科系。
Thumbnail
avatar
閱心
2023-07-27
「選教育部長要看學術聲望,還是他對教育體制和本質的理解度?」我無聊寫看看,不要太認真,隨便看就好,歡迎交流,如果有錯誤的地方歡迎指正~ -- 「選教育部長要看學術聲望,還是他對教育體制和本質的理解度?」 你有想過我們國家的教育部長是什麼專業背景的嗎?你認為他們應該要具備教育相關背景嗎?為什麼? 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這件事,每次內閣改組的時候,我只在乎最後是委
Thumbnail
avatar
芊芊
2023-06-26
關於體制外教育的風景「疑!學生可以不去體制內學校就讀嗎?」 「實驗學校是什麼?是去上自然課做實驗嗎?」 「學生怎麼考試?升學怎麼辦?」
Thumbnail
avatar
袋鼠
2022-10-16
教育體制的逃兵? 17歲姜羽庭一手推動「東南亞移動圖書館」最初帶著「閱讀是人權」的理念,冀望消除臺灣對外籍移工的偏見與歧視,爾後在這群在臺東就讀均一實驗高中,透過行動、合作的深耕在好多個被大眾遺忘的角落。
Thumbnail
avatar
NEX Foundation 台灣未來基金會
2022-08-31
《現行教育體制變相的摧毀台灣學生:一次看清台灣教育為何長期廣受詬病,難以培育出期望的新型人才?》108課綱的初衷是讓學生有更多元化的學習選擇,適性發展自己的興趣;實際上,卻產生了諸多問題,帶個為一次看完問題背後的問題。
Thumbnail
avatar
亮孩
2022-07-20
關於不斷改變的教育體制台灣的教育體制經過各種的變革與進化。 在改革上,皆是以降低學生的考試壓力為出發點。從2007年為保障「區域均衡」的繁星推薦,到2015年提供「特殊經歷學生」入學的特殊選材,再到後來基測轉換成會考,學測指考轉換成五選四及分科測驗,以及強調多元學習的「108課綱」。
Thumbnail
avatar
兆語
2022-05-02
題目:講不完的教育(八十六)現行的社會思維─社運團體的質變教育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Thumbnail
avatar
謝立婷
20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