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姿老師在《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書中提到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憤怒是我們與親密關係的人之間最常被用來應對情緒勒索時的策略。
我想到多年前讀的《管教的勇氣:該管就要管,你要幫孩子變得更好》書中提到孩子吃定了怕他們生氣的父母,而父母因為孩子在生氣當下過激的言語,害怕失去孩子的愛而不敢管教。
曾經我也是這樣的父母,就算多年前看到這篇內容,看到作者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我也是在看完文章的當下鬆了一口氣「還好,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我,還好,孩子只是說氣話」,這段文字撫平了我因為管教孩子的衝突,日積月累下來是不是會耗損彼此之間信任與情感的擔憂,也成為日後發生管教衝突時,安撫自己不安的咒語。
但我多年來依然是困在沒來由的害怕孩子生氣的擔心裡,每當有衝突發生時,往往演變成打罵後後悔不己,然後安慰自己菊仙老師說的「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
有時候則是敏感又警覺地假設衝突可能到來,為了不要讓衝突發生,想辦法滿足孩子的想望,不論是哪種處理方式,現在看來正是慕姿老師在《情緒勒索》書裡提到逃避與討好。
自己因為擔心親子衝突所做出的討好或逃避都讓我錯失管教孩子的契機,不但沒有讓親子關係好轉,甚至演變成與孩子之間只剩日常問答,再也聽不見他們說學校的事、說出自己想法或心裡話,陷入一種不知緣由、不知如何是好,只能不斷重複且打不破的循環,我與老公之間的關係也是差不多的情況。
這樣難以言喻、不知如何是好的惡性循環直到近兩年才慢慢有打破並好轉的出口,先是因為《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描述的靜心為自己帶來的好處而嚮往不已,「真的是這樣嗎?」我好奇但懷疑著,然後因為最後一段內容寫到「…持續練習四到十二個星期,你就會發現對自己產生的影響…」,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從每天3分鐘靜心開始。
接下來因為工作所需、方格子跳出的推薦或是興趣,讓我陸續接觸情緒陰影、阿卡西記錄、靈魂出生前計畫、寵物溝通、職涯規劃、活出覺醒、臣服實驗等主題與書籍,都緊扣著自我覺察這個主題。
兩年多以來,我一邊持續著靜心,一邊藉由閱讀這些書籍學習跟內在的自己對話,慢慢地愈來愈能面對、認識自己,不再像過去那樣逃避跟內在的自己。
這整個過程就像個循序漸進的旅程展開,並一步步把自己帶離原本那個惡性循環的生活形態,然後是這次讀到的周慕姿老師的《情緒勒索》帶著我找到那個啟動惡性循環的源頭,以及保持它不停運作的馬達-情緒勒索。
因為《活出覺醒:歐普拉的床頭靈修書, 帶你超越生命困境》認識了個人心智不完全等同外在世界,還有堵塞對內在的影響,更能理解《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所說的「課題分離」的意義,還有《情緒陰影:「心靈整合之父」榮格,帶你認識內在原型,享受情緒自由》所說的「情緒背後的脈絡」是什麼。
兩年多來的覺察自我的過程,還有練習辨認與清除堵塞的這段日子,我慢慢地開始做自己,慢慢釋放緊繃焦慮的我,也慢慢解套原先無解的如沉默殺手般的親子關係與家庭,而在這個時候,看到《情緒勒索》書裡生動描述出我原本生活的樣貌、難題、內在的問題與糾結,還有造成這一切的根源:自我價值感低落、習慣性罪惡感還有情緒勒索與被情緒勒索,就像是來到這一切的上游源頭般豁然開朗,相信能讓我的愈來愈好的旅途更堅定與加速前進。
以前我看到孩子或老公心情不好,就會下意識的覺得應該想辦法讓孩子心情變好。
現在我看到孩子心情或老公不好,會告訴自己「允許別人做別人,允許自己做自己,就讓他們有時間、空間去消化情緒,這是最好的陪伴,如果他們願意說,我就傾聽。
以前為了討好孩子或老公,我會PM職業病餘毒+強迫症的做很多「風險管理」的假設、預防性措施跟計畫,想辦法不要發生風暴,搞的自己精疲力竭,有時候還會埋怨孩子跟老公不買單、不知感恩。
現在則是讓自己認真的活在當下,去迎接、體驗每個當下,做出每個當下可以做的選擇跟行為,然後告訴自己「你做的已經是當下最好的選擇了」,每個當下每一刻都是無法複刻與重來的,自然無法比較其他的作法是否比較好,自己也能放過自己。
最近一次的跨年兩天一夜輕旅行就是這一切完美的見證與甜美的果實,有機會再來寫下這個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