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9|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痛」就是痛,沒有好與壞


不論是身體上的痛或是心靈上的痛,總之痛就是不好。這個觀點讓我們對痛避之則吉,以保護自己。可是對痛賦予負面的標籤,也可能令我們的痛變得更加厲害。或許我們可以調教對痛的看法,讓我們痛得有意義。


今天看一個健康資訊的視頻,加拿大醫生 Andrea Furlan 講解如何透過訓練大腦重新認識痛感,來改善某一些長期痛症。



她的方法是針對我們認為「痛楚」就等於「身體遇上危機」、「痛楚等於危險」的想法。


書本突然從書架上跌下來弄痛了我們,我們會立即走開,視察書架是否不安全,還有沒有其他書本可能會掉下來的危險。痛楚就像保護我們的警報,讓我們意識到危機而作出合適的行動。


Furlan 指出一些長期痛症的痛感,並不是因為身體正在被外來物件碰撞而引致突發性骨裂,我們根本是處於一個安全的地方,但腦袋仍然以警報式的方法把痛感放大,通知我們正面臨危機,要準備逃跑或作其他應對。


她教大家如何透過告訴大腦自己是處於安全的地方,認識到這樣的痛純粹是一個感覺,並沒有「好」與「壞」,來訓練大腦明白這種痛感是不用驚恐的,從而讓大腦逐漸減低傳送痛感的力度。


我沒有專業知識去判斷這方法的效用,也覺得身體痛最好還是看看醫生,弄清楚是甚麼一回事。但 Furlan 其中一句說話卻令我印象深刻。她說:

「痛」並不等於受到傷害
Hurt does not mean harm


可是我們是習慣地認為痛便是傷害、便是不好、便要千方百計的去避開。


有一次我路過公園的遊樂場,剛巧一個小孩子跌倒,坐到地上的他並沒有立即哭出來。他的母親緊張地邊說邊扶起小孩:「 哎呀,跌倒了!痛不痛啊?讓媽媽幫你⋯⋯」 那孩子愕了一愕的望着大人,可能他覺得那痛沒大礙,但大人那麼緊張,他好像意識到他應該做點甚麼反應的,於是便隨即放聲大哭。也許他這樣做是「明白」到痛就是不好,是需要哭的。


又有一次我與朋友出外,她兒子跌了一跤,我感到朋友身體向前晃了一晃,是想跑到兒子身邊罷,但結果她還是按下了走過去扶起兒子的衝動,只是站在原地,帶點輕鬆的說:「阿仔,沒事的,你自己站起來啦」,孩子便學着自己爬起身來,沒哭。


我相信兩位小朋友是學到了不同的痛:

  • 「痛就是傷害、就是不好,大人會來幫我」
  • 「痛便是痛,沒有甚麼大不了,是可以面對的」


我們自己對生活上遇到的痛又是抱着甚麼的態度呢?





很感謝你讀到這兒,讓我的文字能夠與你觸碰🌻



如欲轉載或引述,敬請預先與我聯絡,謝謝!
文字©黃璧怡(stargazzze113@gmail.com)
圖片© — 見圖片說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