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太過「頭腦」的退步感會有點重
我覺得網路文章往往提及職場生態有種浮濫感。
當然這可能與我過去幾年的賞文的風格有關係,社群演算法總會推薦:8 個檢視讓你發現自己與成功人士的區別、為什麼工作上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會喊累、遇到問題時情緒甩一邊,你還可以這樣做 ... 等。
這些東西回過頭再看就是「非人哉」。
它們都會共同點出我們要把自身的情緒當作是可怕、不應該的,然後往往社會上有一票看起來過的好的人,他們好像就能隨意揮灑自己的特色;為了看起來更像人上人,只要不是正向的情緒都不需要表露了。
年少時的隱忍可能也就只是很會忍,說穿也是為年老變成巨嬰在鋪路而已。
...
這命題滿嚴肅,不過想回歸自我試試。
這二年有覺得情緒是不用避諱的東西,當然前提是我們向來不愛添人麻煩。
在聊到部分人做自己的時候,大概性的會提到他們的自在來自於不再被他人控制情感、更加隨興發表意見,不特別因為說出來的話、做的事必須要被「有用」這層濾網,過濾過才能表現。
當然這是一種平衡,過分的人我們也會要求他理性一些。
這之中我覺得最關鍵的概念是「課題分離」,話是對方說的,他要自己擔,同樣的我們也是;我們有權利拋出自己的情緒,但對方可以不接。
換言之相較起忽略情緒,自如拋接情緒的人就又厲害一點。
通常社會會把「不會做人」跟沒禮貌畫上等號
我高中的時候就是那沒禮貌的傢伙。
主要是因為當我感覺不到人在關係裡的誠心,就沒必要繼續陪笑臉,但同樣的我也很能接受別人不喜歡我有這樣的表現;某種程度上,還覺得當時的我其實比起後來時常小心翼翼的樣子,要來的成熟。
因為大眾其實只是比較傾向喜歡某種人設,而不是你本人。
但「認為」當時是成熟的大概還不夠完善,為了能讓想法方便給人接住,最多潤飾過,又不矯情的拋出去而已;就是說話表達如果有在追求你來我往的話,也用不著時時暴投吧。
滿有可能只是「做自己」不等於會做人,「做好自己」才是。
...
餘下的空間你可以透過方格子既有功能,與我的內容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