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現年9歲的女兒一向很講理。但小時候的某段時間,卻會因為莫名其妙的小事而哭泣。是什麼小事呢? 小到奇妙到隨機到我已經記不起來,但是我深深記得我身為媽媽當時無奈的OS心情:「什麼啊?這樣有什麼好哭的啦?」(當然這只能是OS,放在心底),這種心情同時也伴隨著媽媽必然的擔心:「到底怎麼了?」
在我看到《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一書總算解開了一些迷惑。這本書用腦科學的角度說明左右腦和上下腦是隨著年齡和經驗整合發展的,孩子的情緒只是「時候未到」,他們的大腦還沒有整合完全,這時候根本做不到。
原來我的擔心、內心小劇場都不必要,面對孩子的情緒失控,我大可以放輕鬆 – 了解情緒是正常的,然後把力氣用在正確的地方 – 認同理解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學習思考。我真希望自己早點看到這本書!
想像人的大腦就像一棟有兩層樓的房子,下層樓負責呼吸、眨眼等生存功能,還有反應和衝動,要知道這是人類為了應對危急的必要功能,與生俱來就有了。
上層樓則負責計畫、解決事情、理智思考等。對一個發展中的孩子大腦的發展來說,他的下層樓蓋好了,但是上層樓還沒好(等等我~),事實上上層大腦要到20歲才完全發展成熟。
連接上下層樓的是「心智樓梯」。當有事情發生,理想狀況是上下層樓的人會通力合作解決問題,然而孩子的樓梯還沒完全建構好,於是無法控制的狀況下,往往表現出來的是反射和衝動,而哭鬧是孩子的最強生存本能。
而除了上下腦,還有分別掌管邏輯和負責當下的左右腦需要整合,對孩子來說,特別是3歲前的孩子,右腦為主宰,左腦要等到開始狂問「為什麼」的時期,才是開始運轉了。
原來我們要求孩子善解人意、控制情緒在孩子成熟前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孩子不是不乖,而是現在做不到。
情緒的作用下,任憑如何和孩子講道理,都沒用,因為根本聽不進去。這時再罵孩子,就像火上加油。所以我們不能講理,要動之以情。同理孩子,讓情緒平靜下來,這裡要強調的是,無論在你眼中看起來這情緒來的是多麼不合理,情緒永遠是真的,因為孩子的感受是真的。
如果我要給照顧者一個隨身錦囊,當孩子失去理智時打開的應對妙計,那上面會寫的是:「耐心」。 在這種時刻,和孩子表達自己的理解、關懷和同理(雖然你可能不同意他的做法),有時候一個溫暖的擁抱就能夠平復情緒,得以把孩子的理智拉回來。
可是不應該講理嗎? 要! 但是不是當下,我們之後再找時間和孩子聊天,啟動他的思考,幫忙他建構連通上下層大腦的「心智樓梯」。引導孩子的好問題,包括:
孩子的情緒的確讓人頭疼,不過連大人都有理智線斷裂的時刻,又怎麼能奢求孩子不哭不吵不鬧呢?《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這本書,教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大人自己,有時負面情緒的確無法立刻擺脫,但是我們可以承認情緒、試著管理情緒,用上層大腦的功能做出理性的選擇。
作者提醒,每一次經驗影響我們的大腦。即便在晚年,這種影響仍在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某些腦細胞因此被啟動,進而導致神經元的活化,進而重建大腦的皮質迴路。
要知道,我們隨時都在開創新的大腦迴路,這種改變並不受年齡的限制,不論你是七歲還是七十歲!不知道你覺得怎麼樣,我是已經感到熱血沸騰了!
我是那個媽媽,喜愛閱讀、寫作、思考。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右下角按下喜歡的愛心,讓我知道你喜歡,也歡迎追蹤我,就會收到新的文章通知喔! 這些都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你的鼓勵與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