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 (原文:The Practicing Stoic)
副標題:跟著塞內卡、西賽羅、叔本華等10位斯多葛哲學家,學習面對不確定性年代的生命智慧(A Pholisophical User's Manual)
作者:沃德 • 法恩沃斯(Ward Farnsworth)
出版:麥田出版
痛苦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判斷
本書著重在斯多葛哲學(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focuses of Stoic)以及擷取許多學派代表塞內卡的語錄,看完這本書以後我體會的一些重點:
人有時會過度解釋別人的文字或表情,而添加了自己的「意見」來陳述一件「事實」,讓自己可能多了額外的擔憂。像是別人可能皺了眉就被說「他不耐煩」而不是說「他皺了眉」。前者帶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後者則是陳述客觀事實。在有未經證實的主觀意識下與人互動,或許有時讓我們更難接近彼此/不敢核對想法/多出不必要的擔憂等等。斯多格學派強調不加油添醋只陳述事實,也能藉由只訴說事實改變我們看事情的角度而改變我們對事物的感受。相對的,當一人或許真的帶有惡意鄙視我們時,侮辱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受害者的敏感度與憤慨度。當我們因侮辱而沮喪,那等同於是向對方投降。
承認自己的軟弱(書中使用「缺陷和愚蠢」)是幫助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所及到哪,也是得到解放的開端。人需要能夠承認錯誤才能變得更好以及能有改正的空間。這是一種謙遜。愛比克泰德說過「哲學的起點是意識到自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的脆弱和無能為力。」
斯多葛學派或許從很多角度會覺得過於理性或是不近人情,但深入了解會發現它並不是反對情感(及慾望),而是認為如果情感會影響到一個人理性生活,那就需要做調整。舉例來說,一個憤怒的人可能無法作出理智的判斷。負面情感是人之常情,斯多葛學派認為我們應該以看待別人來看待自己的境遇;我們可以因為失去摯愛而悲痛,但不是陷入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等這類過度情緒化的想法,而是像我們理解別人的遭遇一樣來理解「這是人生必經之路。」
一般看書我會把前言跟導讀都看完,但這本書我反而覺得導讀留到整本書看完之後再回來看會比較好消化一些(一本差點被自己寫的導讀而流失讀者的書),原因是導讀很像總結。
這本書的原文其實直翻就只是單純在講斯多葛哲學,但是中文譯名也的確在看完整本書以後理解為什麼對於現代人來說這麼適用。猶如前一篇的《焦慮世代》所提,現代人普遍無法與不確定性共處,反過來想想其實許多不確定性的最深層擔憂可能是死亡,而死亡卻也是每一個人出生就唯一確定會發生的事。既然都難逃一死,那不如就接受這樣的事實而「活」在每一個當下,而不是只是擔憂著未來而「存在著」。書中也提到「不要自找麻煩」去擔憂有可能不會發生的事情以極有可能會發生但還沒發生的事情,若是當下還沒發生,何必痛苦兩次,若是發生了,也未必會是往自己害怕的預期走。
本書若是單看一些哲學家們的引言或許會感覺有些過於理性,但在作者的解釋跟帶領下能體會到一些思想上的轉變或多一些角度看事情只是斯多格學派的方法。我個人認為本書重點在於明列究竟什麼是可控/不可控(天注定)來幫助我們聚焦在現實/現在/事實/自身。這些思考方式或許可以嘗試或許可以練習,就像醫生開的「處方」,要不要用藥仍在個人,有些人不用藥也無礙,有些人則選擇用藥來減緩自己的症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