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筆記 | 別再扯自己後腿了 戰勝自我挫敗,解決各種問題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詳細資訊 |

圖片來源:讀冊生活

圖片來源:讀冊生活



書名: 別再扯自己後腿了:全美最佳精神科醫師 教你戰勝自我挫敗,解決各種難題

作者: 馬克.葛斯登, 菲利浦.高德堡 

ISBN/ISSN:9789861755779





二手書購買推薦連結👇:

金句摘選 |



書摘筆記 |


自我反思與改變

當我們遇到同樣或類似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採取反射性動作,重複以前做過的行為。然而,這樣做可能會讓我們陷入同樣的錯誤,並對自己進行過度的自我批評。相反,我們應該自問下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再下定決心去執行。有時候,決心是隨著方法而來的。每一次成功克服自我挫敗的衝動,我們也會更加自信。我們應該善用這種為自己感到驕傲的情緒,獎勵自己的好表現能夠鞏固新的行為模式,也有助於我們將改變轉化成永久的習慣。


得不到的也是父母缺的

我們的父母也受到自身成長環境的影響,他們通常無法在情緒層面滿足我們的需求。如果我們一直追尋他們無法給予的東西,並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這種追求之上,我們永遠無法感受到自我價值。如此徒勞的努力只會讓我們的心中充滿憎惡和怨恨,也讓我們的父母感到沮喪。相反,我們應該成為我們父母的父母,給予我們的父母他們從未得到過的東西。經由滿足他們隱藏的渴望,我們或許也正好釋放了他們滿足我們需求的能力。


試著理解他人

大多數人不是內心充滿憤恨就是充滿傷痛。如果我們能有效應對,我們也許可以和這些人建立令人滿足的關係。然而,我們必須記住,改變的責任在對方身上,而不是我們。當對方就是無法理解時,我們應該讓對方體會我們的感受。感受的力量大過於意義。如果我們願意努力體會他人的感受,並且幫助對方體會我們的,我們就能運用類比的方式來激發同理心。


真正的原諒與放下

原諒並不容易,但是它是我們克服痛苦和恐懼的重要步驟。眞正做到原諒的最佳方法,就是不要再想著怨恨本身,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成就重要的目標上。我們不會希望自己因為不夠豁達而損及自身幸福,說到底,在人生的道路上領先,其實比報復重要得多。而放下的最佳方法,就是改善自己的行為和處境,直到我們覺得夠安全,可以忘卻那些痛苦的記憶。我們需要釐清一開始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容易受到傷害,然後去改變自己的態度或行為。當我們知道自己有能力冷靜處理再次發生的事件,我們就能原諒,並且放下。


公平交換

接受他人的好意之後,我們可能就欠下了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該還的債。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應該假定回報是必要的舉動。即使對方堅持無所求,我們還是應該以防萬一,想像一下什麼才稱得上公平的回報,並且做好實現的準備。如果我們是付出的一方,我們也應該明白這些區別,並且不要自欺欺人,自以為是地像聖人一樣為他人付出而不求回報


接受犯錯的自己

我們都會犯錯,這是人之常情。然而,我們應該學會接受我們的錯誤,而不是一直堅持自己是對的。這樣做不僅不公正、不合理,甚至可以說是不切實際。這樣做只會為我們帶來藐視,而不是權力和尊嚴。另一方面,偶爾犯錯也不代表我們比較沒有價值,而是讓我們更有人性,也更容易接近


改善關係

改善關係的關鍵不在於我們對彼此做了什麼,而是我們為了彼此,合力做了什麼。我們應該關注伴侶的努力,而不只是自己的付出。如果對方已經言而無信太多次,我們就不應再讓對方許下任何承諾。我們應該學會欣賞對方的付出,並且學會表達我們的感謝。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表達我們的需求和期望,並且學會接受對方可能無法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和期望。


堅持與放棄

當我們面對困難時,我們可能會選擇放棄。然而,放棄並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相反,我們應該堅持下去,即使遇到困難。當我們一再放棄,我們在他人眼中可能會顯得沒有誠信,最後我們可能連自己也不再相信自己。然而,中止並不等同於放棄。中止意味著重新評估,並調整行動方針;放棄則意味著半途而廢、棄船逃跑、讓自己免於承擔責任。


適時表達需求

如果我們有某種需求,我們應該開口要求,以便得到滿足。表達自身需求並不是軟弱的表現,也不是自私或冒犯的行為,只要我們的請求是公平、合理、應得且必要的就沒問題。然而,我們必須記住,過度依賴會引發他人的厭惡,毫不依賴會引發他人的沮喪,有適度需求則能讓他人伸出援手。



心得 |

這本書精闢地揭示了四十種不同的自我挫敗行為。當你翻閱目錄,一定能找到一些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主題。無論哪種自我挫敗的行為,都有其原因,但作者厲害的地方在於解釋的用詞簡短又好懂。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理論書,更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可以隨時拿來翻閱。我按照作者的建議,先讀完一遍,然後再從目錄中找出我目前正在面對的挫敗行為,並按照書中的自我練習方式進行練習。透過與自己的對話,我發現這些行為其實都很正常,只要用正確的方式去面對,就能慢慢改善。

逃避問題並不能解決問題,它只是我們的一種天性,讓我們能夠避開我們覺得危險或害怕的事物,也能暫時緩解我們的心情,讓我們覺得好過一些。但是,逃避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一旦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逃避的效果就會減弱產生抗藥性,就會需要提高劑量花費更多的時間。因此,我們在逃避之後,還是需要回頭面對問題,開始自我反思,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在確保自己有後路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多方嘗試,這樣才能一步步解決問題,並因此獲得新的成就感,一舉兩得。

再優雅地說:原來這也沒什麼嘛,只是第一次遇到不太懂比較慌而已!


9會員
14內容數
各種研究心得分享,立志用最小成本獲得最多不同的體驗,小型研究、讀書心得、好書推薦、理財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