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8|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騙子和英雄只有一線之隔|2023,我參加了YEF

去年,參加時代基金會創業人計畫 YEF,雖然有幸入選,也走到了第一次發表,但全程我都對這個活動迷茫到爆,完全不知道自己在那裡做什麼、感受不到絲毫學長姐分享時的激動與感動。


於是我在活動期間,找了一位學姊,和他分享我滿滿對YEF的不理解和對自己的不確定,學姊聽完我的困惑後,他這樣說:

「你應該很會玩遊戲齁。會先了解規則、查好攻略,然後破關並從中找到成就感?」

我們用這樣的句子開啟了這次對話的主軸。


我很驚訝,我活了23年第一次被問,是不是想要遵守規則。

這完完全全跟我對自己的認知有所抵觸,我承認如果有個我知道「這樣制定是為什麼」的規則,我事情可以做得飛快,但我從來不認為我是個在規則下的人,至少在那之前我是這麼想的。


接著,學姐跟我分享了一個矽谷的新創文化,它是這樣子的:

“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 (假裝,直到你成功)


這原本是一種積極心理學的方法:

透過模仿自信和樂觀的心態,一個人可以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實現這些品質。

社會心理學家 Amy Cuddy 也在 TED 演講中提到:

「身體改變心理,心理改變行為,而行為改變結果。」


而在生活中,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從心理學的概念被剝離了出來,形成了一套新的邏輯:

「先吹噓你的想法,再透過吸引資本和人才的方式努力在現實中追趕你的目標,直到你實現它。」

不少創業者將其奉為聖經,而第一個實踐的人,應該可以說是那個在燈泡發明前就大肆宣揚自己發明了燈泡的愛迪生。

-


在計畫期間,加上實習,每週從花蓮上台北,又和這麼多不同家庭背景、條件優渥的同學聚在一起,隨便都是各大比賽的常勝軍、已經拿到天使資金創業成功的創業家、在知名外商實習、醫學系的想拓展副業、國際交流大使……


我大大開了眼界,也見識到了贏在起跑點又比你更很努力的人是什麼模樣,我就像隻混在蝴蝶谷裡的小蟲。


那時,我寫下這樣一句話:

「對於未來,有太多的不確定,我甚至在這個當下,連眼前這些自己決定要拿來塞滿時間的填充物,也沒那麼確定了,可是又能怎麼辦呢?只能慢慢釐清然後繼續往前走呀⋯⋯」


你說,所以最後聊完,我卡住的結解開了嗎?

也許有,也可能沒有。

到發表完,我們組被淘汰了,我仍然不清楚自己怎麼會參加那個活動。


時裝設計師山本耀司有這麼一句名言: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才會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我們都在從別人口中認識一部分的自己、在每一次對話整理思緒、在每一個事件累積經驗,也在每一次假裝更靠近理想一點點。

-


騙子和英雄只有一線之隔,也許也是種吸引力法則吧?


找到一個標竿、設定好墓誌銘,

或者想像他人想起你是什麼模樣……


日子還是如常,

但,裝著裝著,也許就這麼成為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