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5|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我們就是自己陳述的模樣

在IT領域有句話是「垃圾進,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說的是如果將錯誤或無意義的資料輸入系統,最終產出的結果也將是錯誤且無意義的。在AI時代的大數據分析也是,如果蒐集的數據有問題,推論出來的結果就會是錯的。

寫字、說話和做課程,也大致也是如此吧。

嘗試每天寫字,不管寫什麼之後,也注意到,其實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想說,那會寫得有點辛苦。

而「沒有什麼事情」想說,可能出自於沒有思考、沒有新的認知,沒有新的收穫……。

所以只能回頭去看看之前寫過什麼,寫寫簡單的紀錄或者對於某些體驗或經歷的回憶。好處是,在遇見什麼事時,會多想一點點,思考如何組織成一個有脈絡的內容或故事。

雖然很多時候我都在告訴自己,如果真的沒有特別想說的事情,不要「硬寫」也沒關係。但又總是覺得,不至於什麼都沒有的平白過去一日吧。

也想過,那如果寫寫過去某段職場工作的經歷?寫寫在同仁之間或工作之中發生的有趣的事情或者值得反思的事件?畢竟,目前佔據我日常大部分時間的場域都是在職場。但是,職場潛在的雷區是:許多的事情在一個公開的寫作平台發表並不合適,因為情境太具體、現況太生動,許多真實的故事在網路世界以全貌示人是不恰當的。

於是,最近出現在平台上的文章,可能出現的是片段的小回憶,紀錄在日常中的某些對話裡可能產生的啟示。



然而很現實的是,一個人能寫出什麼或者講出什麼話,根本於我們的認知邊界。換句話說,如若無法輸出有品質的內容,也表示腦袋空空哩!

所以,每每停頓下來,或許是語塞,或許是發現最近的自己很貧乏。要是不想要只是分享日常瑣事或者回顧過去的經歷與故事,那麼,必須有高品質的「輸入」,才能夠進行有意義的「輸出」。

而所謂寫作的技巧、風格與修辭,其實都是手法,或者說,是一個框架、一種方法論。但問題是,如果這個人腦袋是空的,沒有什麼原創的或新鮮的想法,那麼,用再多的修辭,也是無效的。

做線上課程也是一樣的。

有人認為,每一個人都能夠開課,只要有工具包就可以了,對嗎?

嗯,當然可以,如果我們重新定義「課程」、「知識」與「學習」的話——如果,對於課程的標準不再是嚴謹的、具備脈絡的內容,對於學習在於「知道」一件過去不知道的事情,或者就是習得某種技術,甚至,就只是體驗一波在潮流中的熱鬧感。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只能輸出什麼樣的內容。

而這也是我所認知的,那些前輩或長輩們的價值所在。許多的事情和經歷,真的需要時間的累積。有沒有經體驗過、是否曾經走過哪一遭,真的很樣。比如說,就看懂「局」這件事而言,除了不會看走眼的視力、閱讀空氣的嗅覺與判斷能力之外,還關乎人生經驗的累積。

當然,每一個人的經驗與觀察都有獨特的價值,但是,那些思考是否足夠支撐起開成一門課,就不一定了。如同,或許並不是每個人的人生歷練都足夠深厚到能夠把自己寫成一本書,對嗎?

在這一個每個人都有話要說,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的時代,好像欠缺了基本的思考與時代的縱深。因為,許多的事情只存在於這個當下,在一陣鬧騰與喧嘩之後可能什麼都沒有剩下。

常常覺得,身處於這個時代的我們,最不缺的或許就是情緒與立場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