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Average Act-Good Ratio

〈Average Act-Good Ratio〉2023-03-13


  我們談及的那種,具系統性思維的道德,一定程度上與德性論相似。我們不在一個特定的行為上進行最終的道德裁判,而是,僅僅從自我形塑的角度去審視與復盤那些行為,就其作為人格總體的片段,檢視每一次的行動是否有如規劃地走在自身希望發展的方向。


  和德性論一樣,系統性思維的道德之目標是完善並持續運作一臺具美德的人格。我們會在每一次的行為裡一邊做出最符合自我的行動一邊朝更希望達成的自我練習。在這種形塑過程中所要達到的那種美德,並不能被理解為一種旨在生成良好行為的邏輯程序。所謂的有美德,應該要被理解為,當一個人累積了足夠數量級的,根據自己人格來進行的行為時,他擁有能夠被計算出的令人滿意的「平均行為-善比」。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足夠具有美德時,他做的一切行為,無論從個別上來看有沒有展現了他的美德。都作為構成其人格的其中一份行為而對整體有所貢獻。由於他已經透過自主的理解、反覆審視、調整、實踐去逐步完善自己的行為方式,他成為了一個能夠在任何具有風險的實際生活處境中,都不讓自己的行為掉出其應行之事範圍之外的行為者,並據此平滑穩定地累積出一種良好的道德行為模式。



  當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談論道德行為,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像極端的效益主義那樣,去精密地計算怎樣的行為能夠帶來多少的效益。而是恰恰相反,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去解放每一次個別的行為,讓每一次個別的行為都被容許執行得不夠完美。但我們卻能夠從一個更高的視角看到這些行為所共同構建的系統,是一種具有永續性的,讓人格者願意且能夠不停地執行下去的良好行為模型。


  就像一個真正能持續運動與良好飲食習慣的健身者,會安排那些他喜歡又健康的訓練與食物菜單,而不是時時刻刻逼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並在放假日才「犒賞自我」地吃「作弊餐」。



  當然,對於任何一個想要讓自己在行為上變得更好的人而言,美德的形成很難避免地需要來自規則或模仿。他可能接納了帶有目的論、義務論、或德性論色彩的任何一種限定的或廣泛的道德思維,並透過這些思維去改善自己做事的方法。


  而在種種的實際處境之中,他會像熟練一種專業技能般,一步步地讓他學來的種種行為模式與自己的身心達成最一致的調和。最終這些行為已經無須他有意識地自我激勵或克制,而會在日常中如整片稻穗那樣和諧與綿延。



  對比於激昂而無常的英雄人物,我們能以真正有德性的人的一生畫出一張優美的行為曲線圖。即便是到了士兵Er所看見的死後世界中,那一有德性的人都會心滿意足的選擇和今世一樣好的來生。因為在他人格成形之後,每當他做出他的行動,他都已經意願了永恆中的每個這樣的時刻,按一樣的方式行動。




到粉絲專頁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PreBluePaper/posts/pfbid09GKPApfbS6Yj8qU5mQxhdEYVBVvv9caZ5c6A2feMoex7C9UuVuLqkzwubQu4hBLpl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