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2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不要搭訕,沒有人有義務給你兩分鐘

〈不要搭訕,沒有人有義務給你兩分鐘〉2024-03-14


  在Threads看到有人在討論(主要是批評)一段文字,大意是「建議」女生被搭訕時,先給對方兩分鐘,聽聽看他想要說什麼,而不要立刻拒絕。本來以為只是一個random的怪人,看到新聞,才知道那又是一個「百萬網紅」。在受到批評之後,這名網紅一兩天內就刪文道歉了。


  雖說是道歉,卻也只是就「有欠思慮」、「說話不謹慎」道歉。大方向上,這名網紅仍然認為自己最初想表達的只是「增加生命中的可能和緣分」,沒有不好的意思。但如果展開來看,除了最後一段無聊的搞笑之外,前面每段文字都有些令人傻眼、甚至不適的地方。那些文字以及這名網紅本身並不那麼重要,但為什麼他說的話不妥,或許值得讓更多人知道。



  從最正向的角度來說,多認識不一樣的人的確可以是一件好事,主動去認識他人也是一種社會生活中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尊重他人的空間與界線同樣是一種能力,而這是所謂的「搭訕者」經常忽略或甚至透過刻意練習有意挑戰的。


  這名網紅的「建議」從一開始就建立在一個詭異的基礎上:他希望本來打算拒絕的人可以先不要拒絕。但這是荒謬的,無論是哪一種性別和性傾向,沒有人有義務給陌生的搭訕者「一個機會」。這不是說我們總是要「冷血地拒絕」每一個人,而是,我們想不想要和對方說話,完全可以由自己來判斷。當我不想時,我沒有理由需要揹負一個「請別直接打槍」的建議。


  說直接一點,沒有人是那個你口中需要聽你這個「兩性專家」建議的「女孩」。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如果一秒鐘就已經決定好要拒絕了,那就是答案。如果她願意聽聽看對方想說什麼,那就會聽看看。給建議不見得總是錯的,但如果你要給建議,你應該要給建議。


  如果你在「建議」中提出你對於什麼情況下,對方的搭訕或許值得聽看看的評判標準,那我們可以就那個標準去思考,想看看適不適合將這個提議整合到自己的回應方式之中。而不是無厘頭地呼籲女性一般性地送給搭訕者兩分鐘,一般性地用空洞的「緣分」來浪漫化這種打擾人的行為。



  如果是認認真真地、知道其他人也是人地在世界裡生活過的人,他們一定會知道:「新認識一個人」是一件很需要語境的事情。譬如你在一個有相同興趣的同好會、或者你在一個多數人的目標都是認識新朋友的社交場合。


  在這些情況中,去主動和別人說話,談論那些你們眼前有趣的事情,或者簡單地自我介紹,都可以是正常與自然的。然而,「搭訕」這一概念所談論的卻經常是一類抽離語境的、透過打破通常情況來認識對方的特殊行為。它不總是錯的,但大多數時候,由於你就是在做一件有別於日常人際相處模式的事,對方通常會感到被打擾、甚至被冒犯。


  作為再正常不過的普通人,當我們感受到被冒犯時,通常不會給對方太好的回饋。同樣作為一個正常人的說話者會知道「噢,我惹人煩了」然後識相地離開。然而,另一種人卻會因此感到挫折與惱羞。因為在他原來的想像劇本中,對方理所當然要接受他的搭訕,結果卻不是這樣。



  對處於這類思維方式中的人而言,「失敗」有兩種可能的理由,一種是對方的問題,典型思路是:「我搭訕你是看得起你,你也沒多漂亮,不要不識好歹」;另一種是搭訕方式的問題,典型思路是:「這個搭訕方式行不通,應該要用更有效的方式」。


  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這個人從來沒有想過也可能是自己的問題。或者,從頭到尾方向就錯了。不是你「搭訕失敗」,而是,你根本就不應該搭訕。


  就像在《跟騷法》通過和MeToo浪潮被注意到之後,許多人自認無辜地說著「不知道怎麼和異性相處」。但他們從來沒有搞懂的事情是,他們缺乏的不是某種獨特的「跟異性相處的能力」或「究極搭訕術」。而是去尊重並理解對方、去在日常的互動裡和另一個人建立友善連結的能力。


  實際生活不是戀愛養成遊戲,不是你會了某個技巧、選對了某個選項,對方就理所當然要被你「攻略」;也不要異想天開地以為可以透過這種「請女孩們給鼓起勇氣搭訕的男孩們兩分鐘」這種呼籲來「降低遊戲難度」。



  就像面試技巧或服儀技巧一樣,更好地認識人或更好地被他人認識,其中肯定也包含某些可以透過刻意練習來進步的技巧。但如果你腦中想的是某種「搭訕術」,那你必須要嚴正地知道的是,站在你對面的也是一個人,而不是某個不存在的比賽中的獎盃。


  如果你心中想著的是「我要拿到這個人的聯絡方式」或「我今天就是要這個人配合我做某件事」,對方會知道,清清楚楚。這也是為什麼她一秒就想拒絕你的其中一個原因。


  好好地去生活、好好地做你應該做的事,保持你對對方、以及對方界線的尊重。如果你想要認識對方,對方也想認識你,你們很快會成為朋友。之後會不會有其他發展,是之後的事情,不要遠遠地看見,就已經在腦中辦完婚禮。而在那之前,一個令人欣喜的小秘密是:朋友之間的聊天經常會超過兩分鐘。這你不用擔心。




到粉絲專頁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PreBluePaper/posts/pfbid0oFJb73BNWAfL82sLef3KKSUdHzR5QhF285mwEzncKcDMHCh1m69fzyN95ZNPY46nl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