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職場夢魘:我的應酬恐懼症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幾年前我告別工作多年的職場生涯,不少朋友好奇詢問我是否有時會懷念以前上班的日子,我一直不好意思說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擔心被朋友們認爲無病呻吟。

此事說來話長,請容我細細道來。



我當年在跨國金融機構工作,參加過許多年度會議及各式公司活動,日間同事們大多以簡便工作餐為主,晚餐時間氣氛往往較為輕鬆,通常會喝酒搭配餐點,有時互相敬酒,各人按照酒量自行斟酌品飲,若有人滴酒不沾,大家也會尊重個人選擇,從無逼酒情事發生。

我向來沒什麼酒量,喝一點酒精飲料臉孔就會紅通通,東方人這種體質似乎還算常見,白人同事們好像喝再多酒,都不易變得面紅耳赤。

為了避免自己成為聚餐場所中唯一的紅臉異類,每逢大家飲酒助興的工作聚餐,我通常只會淺酌幾口,這樣臉色可以維持正常,大家知道我的酒量不好,從不勉強我喝酒。



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隨著年齡閱歷增長,我的職位有所提升,身為主管往往需要帶領團隊在各地拜訪重要客戶,我逐漸清楚認識到很多亞洲國家通行的商務潛規則和歐美國家大不相同。

酒精飲料在亞洲商務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上班時間在公司會議室開會討論只是走個過場,只有到了晚宴場合,大家把酒言歡杯觥交錯,彼此距離瞬間拉近,彷彿在酒精的催化之下每人才會把白天戴著的面具摘下來,會議室裡無法取得的共識,在酒酣耳熱的餐桌上往往得以順利達成。

我在亞洲職場工作且不擅飲酒,開始視交際喝酒為畏途,逐漸染上應酬恐懼症,可惜隨著職位高升,此種病症全無好轉跡象。

印象中有一次應酬晚宴對我衝擊最大,促使我的應酬恐懼症進一步惡化。



某大集團總裁是當晚晚宴主人,他嗜飲名聲人盡皆知,為了參加這場宴會,我早已膽戰心驚,預先安排酒量極佳的屬下幫我擋酒,不料到達宴會現場,才發現此計謀窒礙難行。包廂內大圓桌上早已擺滿大小酒杯及各種烈酒,我一看暗想不妙,私下招呼侍者趕緊撤下我的酒杯換上茶杯。

對方特助眼尖瞥見連忙制止侍者,他滿臉堆笑說道:「我們總裁為了感謝您帶隊來訪,特別拿出珍藏多年各式好酒待客,千萬不能辜負我們總裁一片好意啊!」

我還沒來得及反應,我布下的暗椿下屬連忙出聲護主:「感謝總裁美意,我們x總在外國工作時間比較久,他不太習慣我們的飲酒文化,而且他的酒量不太好,今天還是由我來代表x總陪總裁喝酒吧!」

此時,總裁微笑慢慢對我說道:「x總啊,您曾有豐富的外國生活經驗,這樣太好了!我今天準備的一支威士忌酒是我在蘇格蘭品嘗百酒之後覺得最順口的一款,xx牌子21年產量極少,平常不輕易飲用,以後我們雙方合作機會很多,今晚我們一定要開懷輰飲啊!」

總裁一邊說著同時吩咐侍者把各人酒杯斟好,然後他正色對我說:「x總,今天初次見面,我們喝下這杯酒,象徵我們兩間公司合作一定成功!」說完之後他一飲而盡,全場每個人眼神集中在我身上,我似乎感受到大家灼熱的目光。

到了這個節骨眼上,請同事擋酒這種小技倆實在拿不出手,心想此行就是衝著跟總裁公司簽訂合約專程而來,總裁既然誠意示好,我豈有在關鍵時刻怯場,讓全場所有人(尤其是自己團隊同事)看笑話之理呢!



我舉杯微笑對總裁說:「感謝總裁厚愛,本人不擅飲酒,總裁盛情招待讓我很感動,我想表達感謝之意,祝福我們雙方合作圓滿順利!」

我學著總裁一口飲入,盡量讓辛辣的烈酒慢慢流過喉嚨,減緩刺激力道,不過仍可感覺那股熱勁衝上腦門,頓時全身暈眩發熱。

我本來以為這樣表達誠意已經達標,可惜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那夜的夢魘其實才剛開始!

晚宴席間總裁及他手下副總特助們輪番上陣向我敬酒,我用各種理由勸服他們,喝酒只要隨意就好,不過他們說什麼也不領情,每人都用各種歪理破解我的藉口,堅決認爲乾杯才是展現真誠的唯一標準。



比方說,我說我喝多了酒全身會出疹子,對方副總馬上就說他也會這樣,習慣就好沒關係;

我只要提到我的肝不太好不宜多喝酒,對方特助就回答他跟我一樣,只要每天吃保肝丸就不用擔心;

我跟一位女性主管說我們彼此隨意喝酒就好,她立刻嬌嗔對我說道:「您跟其他男性主管都乾杯,難道就是看不起女性才不願跟我乾杯嗎!」

當晚我在那群笑臉迎人的豺狼虎豹面前完全繳械,我使出渾身解數,三十六計之中,實在無膽嘗試「走為上計」那計,其餘逃避飲酒的計謀全未得逞。

那夜我喝下有生以來最多的酒量,滿臉通紅,全身暈眩,虛脫無力,噁心不已。我不記得那晚後來倒底發生了什麼事,餐後同事們沒敢跟我明說,我也不敢細問他們。

唯一確定的是兩家公司次日成功簽約,日後雙方合作愉快,那夜我做出莫大的犧牲奉獻,還好總算看到了具體成果。



類似這種恐怖的飲酒經歷在我的職涯𥚃發生多次,每次都是思之極恐的逼酒傷心史,往事不堪回首,不提也罷。

現在如果有人問我退出職場之後有什麼感想,我最誠實的內心話就是:

我終於不必強顏歡笑在應酬場合被迫喝酒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青沙龍
15.8K會員
168內容數
維基百科資料顯示,「文青」原指喜愛藝術的青年,經由網路流傳,詞義逐漸模糊,成為自嘲用語。既是自嘲,何妨自嘲徹底一點,「熟齡文青」遂於2022年7月誕生。 只要是傳統「文青」喜歡的題材,比如說藝術、文藝、音樂、電影等等,文青沙龍都可能涉獵其間,歡迎舊雨新知加入沙龍,共品文青人生。
文青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本文敘述作者因疫情關係更換理髮店,意外發現百元剪髮店裡的理髮師擁有豐富人生故事,每次剪髮的十分鐘都像是一場小型脫口秀,讓作者感到療癒放鬆,從而成為忠實顧客的經驗分享。
Thumbnail
2025/04/16
本文敘述作者因疫情關係更換理髮店,意外發現百元剪髮店裡的理髮師擁有豐富人生故事,每次剪髮的十分鐘都像是一場小型脫口秀,讓作者感到療癒放鬆,從而成為忠實顧客的經驗分享。
Thumbnail
2025/03/18
文章探討快樂的本質,並以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少比較、少計較」的觀點以及作者自身經驗,說明如何擺脫不快樂。作者藉由自身在職場的瓶頸以及最終的自我覺醒,闡述知足與正面思考的重要,並以一位總是面帶笑容的運動課同學為例,強調快樂來自於內心的選擇與放下。
Thumbnail
2025/03/18
文章探討快樂的本質,並以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少比較、少計較」的觀點以及作者自身經驗,說明如何擺脫不快樂。作者藉由自身在職場的瓶頸以及最終的自我覺醒,闡述知足與正面思考的重要,並以一位總是面帶笑容的運動課同學為例,強調快樂來自於內心的選擇與放下。
Thumbnail
2025/02/19
香氣,或者更廣義來說,氣味,很難用文字形容,然而只要聞過一次,很難不在記憶中存留,以後再聞到同樣的氣息,內存記憶通常可以瞬間觸發。 幼年記憶好像是一段段未經剪輯的影片,這些斷斷續續的模糊畫面時而會浮現腦海,最初的記憶到底是幾歲留下來的,我並不太確定,不過我清楚記得其中有個畫面帶著一陣陣濃郁的香氣。
Thumbnail
2025/02/19
香氣,或者更廣義來說,氣味,很難用文字形容,然而只要聞過一次,很難不在記憶中存留,以後再聞到同樣的氣息,內存記憶通常可以瞬間觸發。 幼年記憶好像是一段段未經剪輯的影片,這些斷斷續續的模糊畫面時而會浮現腦海,最初的記憶到底是幾歲留下來的,我並不太確定,不過我清楚記得其中有個畫面帶著一陣陣濃郁的香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幾年前我告別了辛勤工作三十多年的職場生涯,不少朋友好奇詢問我,對於睡到自然醒的新生活型態倒底能否適應,其實我心中某種真切的感受一直不好意思跟朋友分享,擔心會被他們取笑。 此事說來話長,請容我細細道來。 當年身處跨國金融機構工作,參加過許多年度會議及各式公司活動,同事們白天大多以簡便工作餐為主,一
Thumbnail
幾年前我告別了辛勤工作三十多年的職場生涯,不少朋友好奇詢問我,對於睡到自然醒的新生活型態倒底能否適應,其實我心中某種真切的感受一直不好意思跟朋友分享,擔心會被他們取笑。 此事說來話長,請容我細細道來。 當年身處跨國金融機構工作,參加過許多年度會議及各式公司活動,同事們白天大多以簡便工作餐為主,一
Thumbnail
離開近五年的某上市公司,離開時(被重用,也升遷了),但為何選擇離開? 工作一段日子,想要休息一下,心疲累了,所待的部門將近31人,但是彼此的團結不夠,大家各管自己份內事,對於公共事務,沒有人願意分擔,被重用的另一種狀況,會出現許多眼紅,看你不爽的人,做起事來綁手綁腳,這或許是職場上的生態吧! 這五
Thumbnail
離開近五年的某上市公司,離開時(被重用,也升遷了),但為何選擇離開? 工作一段日子,想要休息一下,心疲累了,所待的部門將近31人,但是彼此的團結不夠,大家各管自己份內事,對於公共事務,沒有人願意分擔,被重用的另一種狀況,會出現許多眼紅,看你不爽的人,做起事來綁手綁腳,這或許是職場上的生態吧! 這五
Thumbnail
“ 十年來,我從未真正休息過。 ”這是一篇給上班族面對工作的無力倦怠感,卻脫離不了公司職場保障的牢籠的毒雞湯,考驗你的心理承受度。
Thumbnail
“ 十年來,我從未真正休息過。 ”這是一篇給上班族面對工作的無力倦怠感,卻脫離不了公司職場保障的牢籠的毒雞湯,考驗你的心理承受度。
Thumbnail
昨天跟朋友討論到關於工作型態轉變的不適感。 回想自己一路出社會工作,除了自己創業的那幾年外,一直以來自己的工作幾乎都是在體制規範的形式下。就是需要每天進公司,上下班都需要打卡,不論公司大小,同事多寡,幾乎都有打卡這一個必經程序。雖然已經上般將近2個多月,但還是有一種很飄忽的感覺。實在還沒有很完全適應
Thumbnail
昨天跟朋友討論到關於工作型態轉變的不適感。 回想自己一路出社會工作,除了自己創業的那幾年外,一直以來自己的工作幾乎都是在體制規範的形式下。就是需要每天進公司,上下班都需要打卡,不論公司大小,同事多寡,幾乎都有打卡這一個必經程序。雖然已經上般將近2個多月,但還是有一種很飄忽的感覺。實在還沒有很完全適應
Thumbnail
今年26,在上班的過程中,赫然發現自己經歷歲月沖刷後,褪去了青春容貌、沈澱了血氣方剛、稍微明白了世俗的道理、也離開了夢想! 在剛出入社會,雖然什麼都不懂,但謎之自信。 第一份工作讓我覺得自己非常有才華,工作上沒有我完成不了的模型、沒有我解決不了的軟體問題,如果有,那就是公司小氣,不買外掛軟體的問
Thumbnail
今年26,在上班的過程中,赫然發現自己經歷歲月沖刷後,褪去了青春容貌、沈澱了血氣方剛、稍微明白了世俗的道理、也離開了夢想! 在剛出入社會,雖然什麼都不懂,但謎之自信。 第一份工作讓我覺得自己非常有才華,工作上沒有我完成不了的模型、沒有我解決不了的軟體問題,如果有,那就是公司小氣,不買外掛軟體的問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會面臨的關卡, 要如何在職場中安然退出, 離職後要面對的未來又要如何安排 第一章 年輕時候的我, 每天在辦公室輕輕鬆鬆打著文書, 跟旁邊的同事偶爾嚼嚼舌根聊聊八卦, 下班後永遠有活動, 唱歌, 打保齡球, 聚餐, 晚上12:00前準時就寢, 假日跟同事逛街買衣服, 將賺到的摳摳開心的換成自己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會面臨的關卡, 要如何在職場中安然退出, 離職後要面對的未來又要如何安排 第一章 年輕時候的我, 每天在辦公室輕輕鬆鬆打著文書, 跟旁邊的同事偶爾嚼嚼舌根聊聊八卦, 下班後永遠有活動, 唱歌, 打保齡球, 聚餐, 晚上12:00前準時就寢, 假日跟同事逛街買衣服, 將賺到的摳摳開心的換成自己
Thumbnail
從自己的經歷、職涯諮詢時常聽到的情形,整理了幾個讓你「很想從職場逃走」的原因,以及討論我認為這些狀況到底可不可以解決。
Thumbnail
從自己的經歷、職涯諮詢時常聽到的情形,整理了幾個讓你「很想從職場逃走」的原因,以及討論我認為這些狀況到底可不可以解決。
Thumbnail
不今年五月底,離開了曾是生活重心的工作,那份我曾經熱愛到願意不眠不休的工作。 疫情造成的不安與孩子停課是離職原因之一 長期的家庭與工作無法平衡是離職原因之二 身心壓力造成的睡眠問題是離職原因之三 公司的紛紛擾擾是離職原因之四 最後我心灰意冷決定先離開,任憑老闆說好說歹我都要走,走得決絕。
Thumbnail
不今年五月底,離開了曾是生活重心的工作,那份我曾經熱愛到願意不眠不休的工作。 疫情造成的不安與孩子停課是離職原因之一 長期的家庭與工作無法平衡是離職原因之二 身心壓力造成的睡眠問題是離職原因之三 公司的紛紛擾擾是離職原因之四 最後我心灰意冷決定先離開,任憑老闆說好說歹我都要走,走得決絕。
Thumbnail
離職這件事好像不那麼感傷了 感傷工作上少了朋友  我離開過三間公司 第一次是頂著最大的勇氣然後哭著說我要離職的 第二次是找到新工作然後平靜的說出口的 第三次是為了“想工作”而笑著說要離開的 大概還會有第四次吧 我期許自己是為了創業而結束當僱員離職的
Thumbnail
離職這件事好像不那麼感傷了 感傷工作上少了朋友  我離開過三間公司 第一次是頂著最大的勇氣然後哭著說我要離職的 第二次是找到新工作然後平靜的說出口的 第三次是為了“想工作”而笑著說要離開的 大概還會有第四次吧 我期許自己是為了創業而結束當僱員離職的
Thumbnail
工作了幾年後,有不少我認為職場表現最優秀、名校大公司升遷順利的人才,卻說自己從生活以及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與目標。 才三十出頭,傳統上被認為是在職場有些積累,正要大展身手的時間,我卻沒有想到這種「pre中年危機」的症候群會這麼早出現。我才終於正式體認到:職業倦怠潮正悄悄襲來。
Thumbnail
工作了幾年後,有不少我認為職場表現最優秀、名校大公司升遷順利的人才,卻說自己從生活以及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與目標。 才三十出頭,傳統上被認為是在職場有些積累,正要大展身手的時間,我卻沒有想到這種「pre中年危機」的症候群會這麼早出現。我才終於正式體認到:職業倦怠潮正悄悄襲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