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MeToo》我們的網,夠溫柔了嗎?

說出來,然後呢?

公視主題之夜
#MeToo 事件中,為什麼常常是受害者去自責跟自我懷疑? #本日直播
​主持人鄧惠文在論壇中提問:「社會對於這樣的事件,還是很容易去想受害者做了什麼、為什麼他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甚至更加過分的指責說,是不是你引起對方的犯罪意圖。」
在節目提供的調查報告中,有四成受害者選擇不說出來的原因,第一個是證據不夠,但誰會在那個當下有辦法去留證據?另外還有受害帶來的種種自我懷疑跟自責、恥辱感,還有害怕原有的生活秩序被破壞。

近年社會對於性侵害的譴責與意識已前進至令人欣慰的階段,也漸漸開始鼓勵 MeToo 受害者,勇於道出,不要自己承受與壓抑。

或許對於受害者而言,每一刻都在掙扎著要不要說出口,每一刻都在跟理智抗衡。

可是對於受害者而言,說出口是期望讓標籤脫落,而不是讓標籤被看見

(我們已經自己貼著好久了)


是期望讓這件事成為過去,而不是在往後的每個眼神裡活回過去。

是期望獲得重生,而不是讓身份陪伴一生。


過往社會尚存是受害者不懂得保護自己沒有界限愛到危險場所等,雖然這些刻板印象逐漸在社會進步中剝離,但仍然存在,是的,就算僅有一些,也仍是存在。加上,許多受害者在傷後會變得更敏感,或許一瞬的眼神或表情,都足以讓她/他察覺或聯想到一絲的譴責,那是足以再度壓垮她/他的二次傷害。人權記者蔣宜婷在調查無數案件後,曾說許多案件的加害者都是經過精密的規劃、誘導,甚至集團式合作,並不是可以輕易規避,每一位受害者都是因為「剛好是你」,而不是「因為是你」。

-

"你為什麼不離開?"
"你為什麼不反抗?"

"你為什麼不保護好自己?而讓人擔心?"


這已經是當事者每天也在問自己的話了🥲

如果說出來也是這樣的問題,每被問一次都要再回想一次細節,真的不是很好受。

如果我說我一度逃開但被硬拖回去

如果我說我想反抗但驚恐的我叫不出聲

如果我說反抗了反而遭受更粗暴的對待

你相信嗎?🥲

沒遇上時,我也真的不相信 !

「開門離開」,想起來明明那麼簡單。

-

如果我們在知道身邊朋友是受害者後,能做到不持續以受害者的眼光或小心刻意的保護,來一再提醒她/他嗎?能做到跟以前一樣地相處嗎?



「謝謝你願意跟我說」

「對我來說,你還是你」


這是我覺得被接住了的話。


你覺得呢?你會如何回應?


我們一直鼓勵發聲,然後呢?

如果受害者願意走出來了,我們能好好接住他/她嗎?



GPT的回應 :

  •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些,這一定對你來說很難。無論如何,我很在乎你,無論發生過什麼事,你都是你。”
  • “聽到你的經歷,我感到很難過。我希望你知道我會尊重你的感受,並且會一直在你身邊支持你。”
  • “你是個非常勇敢的人,能夠敞開心扉告訴我這些。我會很珍惜我們的關係,也會尊重你的一切。”


#metoo #小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