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書評|《病態人格心理學:與死囚共存的犯罪心理學權威,告訴你「無良基因」的真相》原田隆之

raw-image



簡介:

 

 作者整理了病態犯罪者的治療史,清楚說明為何治療效果不彰?哪種治療方式反而助長再犯率?目前學界對治療採取何種態度?而書中提出歐美法庭對病態犯罪者的裁量,肯定會顛覆你固有的看法。
 
  在這個時代,認識病態人格的各個光譜非常重要,他們有人是殺人如麻的罪犯,有人卻是造福人類的天才。作者在書中也提出具體建議,告訴你當身邊的人疑似是病態人格時,要如何與之相處,以及其他國家如何平衡社會安全與人權問題,讓你以全新角度重新理解病態人格。
 

心得:

 

這本書有很大一段的篇章在介紹何謂病態人格與無良基因,如果本身就已經有這方面的先備知識,我覺得可以跳過這本書不用看。

 

我看完好像也沒有特別從書裡抓到重點,不過書裡有一個反思我覺得蠻有趣的。大概是說人類群體裏有一部份的人因為基因演化的問題,他們的感受較一般人來得低,不容易有憐憫或者悲傷的情緒。也因為這樣他們能夠時刻保持冷靜,以相較於一般人來說不受情感左右的思緒,選擇出正確的判斷。

 

這樣的人就是這本書裡面花了大篇幅介紹的「基因」,不過書裡面也有說擁有這種基因的人未必都是罪犯,很多時候這樣冷靜的判斷反而能夠幫助個體在社會上取得成功,不過值得謹記的是這樣的個體即使取得成功,他們的內在是不會改變的,缺乏憐憫與仁慈的基底一樣存在。

 

我認為這種人就是現今職場上說的慣老闆。根本不考慮員工,只想到自己的企業與自己的利益。

 

不過問題來了。既然這樣的思考模式是天生基因帶來的,那麼如果擁有這樣基因的人在經歷的後天的環境加劇其基因特性之後,不幸走向犯罪,法律應該制裁他嗎?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有點近似於宿命論。不過當然本書對於宿命論是反對的,他很強調後天環境的養成,而非先天基因如何。但是我個人認為後天環境也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先天的出生。

 

書裡面最後有給問題一個答案,不過我認為那是站在量刑的考量去定義的。雖然探討法律該不該制裁一個人本來就是在對量刑做討論。不過我衍生想到的卻是一個人能夠對自己的人生支配到什麼程度,又應該對這樣的支配結果付出多少代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