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身份——是她的主動選擇,還是她的被動承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年近(進)中年,隨著身邊的人陸續成為了父母,也各自帶著、領著不同生命階段的小生命成長,似乎也會不禁回顧起自己身為他人子女的歷程,以及我的母親是如何選擇成為一位母親的故事。


相較於父親的固執或礙於生長背景的影響,對於成功的樣態總有某種定型的想像,母親的天馬行空或是對於新奇事物的開放,好像是我和妹妹成長當中,另一種不一樣的出口與可能性。


身在食指浩繁家庭當中的她,因為跟長姊的年紀差距,在姊姊們去學校,甚至開始打工承擔家計時,她小時候最多的印象是跟自己獨處,翻著家裡為數不多的書籍,也就是字典,或是自己想像著那些出現在故事裡的場景。


無論是隔壁那棟兩層樓洋房裡的擺設,還是在學校穿著漂亮洋裝的同學,聽說她的爸爸是做OO生意,或是在OO公司跑船,所以有錢蓋大房子。在人口眾多的家庭,家庭的運行規律往往很集體,而沒有個人的存在,只有大的帶小的,所有一切都需要分配與節用。


從父輩尚未分家時,他們一家自小就一起睡在大通舖上,沒有自己房間的她,也會想像家裡那個自己還躲得進去的衣櫃裡,會是一個自己的房間。在尚未能讀到伍爾芙《自己的房間》那本書之前,「自己的房間」似乎就像是個夢想,是個可以安放自己的幻想,也可以從現實中跳脫的角落。


隨著爸爸的建議唸了高職商科,放棄了另一條有可能成為老師的路。在安穩的國營事業體系中工作了40多年退下,開始了終於沒有人要求自己要做些什麼的人生。相較於職涯發展的穩定,母親的思考反而更無疆界,她喜歡看各國的旅遊節目、閱讀古典與西洋文學,也喜歡聽古典音樂,那些與她小時候成長經驗無關的中產階級體驗,在她可以經濟自立時,都成為了她探索世界的途徑。


按著姊姊們的路徑和社會的期待,她也在結婚一年後成為了母親,在結婚三年後,再度成為第二個孩子的母親。然而,因為從事土木工程工作的另一半的工作性質,需要到處隨工地遷移,身為偽單親家長的她,常常需要單打獨鬥,一人扛起家裡的責任,無論是一打一,還是一打二,還必須加上仍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再生與原生家庭關係,她都扛下了。


對於成為母親,她似乎極少有怨言,好像這就是人生的必然。在人生軌道的運行上,這就是個不脫軌的選擇。而對於自己孩子常常變動的求學與職涯選擇,一輩子都做穩定工作的她卻也見怪不怪,或許就是因為這個世界很大,而她似乎也透過閱讀拓展了眼界,容納了那些未知,以及未知帶來的可能性。


每一個母親,似乎都曾幻想著,自己的女兒是否能長成像自己卻又不要太像自己的樣子?希望能在女兒身上看到自己的延續,無論是基因還是才智上的展現,卻也擔心假設女兒跟自己太像,自己吃過的苦,女兒還得繼續承受。


閱讀、音樂和藝術,對美的愛好是她成年後給予「自己的房間」,而家中收藏最多的不是水晶、琉璃和洋酒,而是到每個房間都看得到的滿滿書架的書還有古典音樂的CD,也是她傳承給女兒沒有截止期限也不會貶值的資產。


學什麼東西都半吊子的女兒,或許也正驗證了自己先生說的,如果在某個領域有天份,應該很小的時候就會展現出來,如果沒有的話,再怎麼努力學也沒用。前半段或許對了,但後半段看似無效的嘗試,卻成為了半吊子女兒在往後人生,可以在社會認可有金錢報償的工作之外,拿來自娛娛人的消遣和單純的喜歡。


與成年女兒的相處,就像是重新認識與自己背景相似卻又面貌相異的手足,系出同源卻又如此不同。女兒成年後的世界和工作,似乎都不是自己所認識的,但也沒關係,女兒終究是女兒,那個雖在遠方但只要想起仍感覺到心意相連的存在。


即便女兒看似在人生進度上落拍或慢半拍,但似乎也走在自己選擇的人生軌道上。畢竟,人生的追求可以很多,但也可以很單純,有個「自己的房間」,還有個自己可以做主的人生,那也夠了。


現在的她,正在重新適應只有「自己的房間」,還有沒人期待自己該做些什麼的餘生。人生的剩餘似乎總有稀少性,而年輕時覺得應該爭取的,似乎總是他人的眼光,而非自己的想要。


現在的她,也正在釐清什麼是自己的想要,在已經做遍了食譜上的料理之後,終於得到專屬於自己的無菜單料理時間。


無論是幫人做媒還是陪著做媒成功的新人去挑婚紗,成就他人似乎還是她的某種人生基調;無論是母親,還是媒人,她都在幫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搭起橋樑,也在溝通兩個世界當中,看到自己的存在。


存在本身,似乎就是件不證自明的事情不是嗎?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生長在沒有串流音樂的年代,從收藏錄音帶到CD,一直到串流音樂軟體的播放清單。以前的年代,因為資源匱乏以及資訊落差,要刻意蒐集喜歡的事情往往需要等待。
最近閱讀了美國知名組織心理學家,也是著名心理學書籍《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作者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的電子報。內容談到他之前推薦了一位心理治療師給喪親的朋友,朋友後來發了感謝的訊息給他,最後一句話寫著:「我欠你一個人情。」。 你是個可以好好給予與接受他人善意的人嗎?
昨天在外面上課的空檔,到便利商店買東西,迎面走來了母子三人,媽媽左右手各牽著一個看起來年紀只有國小階段的孩子。其中一個孩子正在哼著歌,媽媽就問了他:「這是誰教你的歌呢?」孩子回答:「我自己編的~」,媽媽露出讚許的眼神跟他說:「這麼厲害呀!」,孩子得意地揚起微笑說:「嗯哼~」。
上了大學離開原生家庭後,每一次與原生家庭的重逢都像是另一種新的學習,學習在彼此生活缺席的那些日子裡,各自又經歷了些什麼,又累積了些什麼。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嘗試習慣與適應小時候心中身為照顧者的他們,也正在經歷人生的衰退與力不從心的時候,彷彿自己也在預期那些人生無可避免也即將經歷的階段。
記得小時候寫的「我的志願」大概不脱畫家、作家這種很吃才華但看起來不怎麼接地氣的工作。稍微懂事後,看了一些影集和書籍,對於追求正義感和為人打抱不平這件事有點興趣,於是我的志願變成律師;一直要到再大一點,基於當時對於哲學的喜愛,以及以為自己熱愛研究知識,目標又變成大學教授。
在好久沒有聽廣播後,用手機上的廣播電台App點開了ICRT,熟悉的Ron Stuart聲音出現,還播了新好男孩的Everybody,廣告時間電台的Jingle(宣傳片段)也沒變,記憶好像馬上就被拉回小時候,那個主持人的講話有聽沒懂,只單純喜歡聽西洋音樂的小朋友。
生長在沒有串流音樂的年代,從收藏錄音帶到CD,一直到串流音樂軟體的播放清單。以前的年代,因為資源匱乏以及資訊落差,要刻意蒐集喜歡的事情往往需要等待。
最近閱讀了美國知名組織心理學家,也是著名心理學書籍《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作者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的電子報。內容談到他之前推薦了一位心理治療師給喪親的朋友,朋友後來發了感謝的訊息給他,最後一句話寫著:「我欠你一個人情。」。 你是個可以好好給予與接受他人善意的人嗎?
昨天在外面上課的空檔,到便利商店買東西,迎面走來了母子三人,媽媽左右手各牽著一個看起來年紀只有國小階段的孩子。其中一個孩子正在哼著歌,媽媽就問了他:「這是誰教你的歌呢?」孩子回答:「我自己編的~」,媽媽露出讚許的眼神跟他說:「這麼厲害呀!」,孩子得意地揚起微笑說:「嗯哼~」。
上了大學離開原生家庭後,每一次與原生家庭的重逢都像是另一種新的學習,學習在彼此生活缺席的那些日子裡,各自又經歷了些什麼,又累積了些什麼。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嘗試習慣與適應小時候心中身為照顧者的他們,也正在經歷人生的衰退與力不從心的時候,彷彿自己也在預期那些人生無可避免也即將經歷的階段。
記得小時候寫的「我的志願」大概不脱畫家、作家這種很吃才華但看起來不怎麼接地氣的工作。稍微懂事後,看了一些影集和書籍,對於追求正義感和為人打抱不平這件事有點興趣,於是我的志願變成律師;一直要到再大一點,基於當時對於哲學的喜愛,以及以為自己熱愛研究知識,目標又變成大學教授。
在好久沒有聽廣播後,用手機上的廣播電台App點開了ICRT,熟悉的Ron Stuart聲音出現,還播了新好男孩的Everybody,廣告時間電台的Jingle(宣傳片段)也沒變,記憶好像馬上就被拉回小時候,那個主持人的講話有聽沒懂,只單純喜歡聽西洋音樂的小朋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突然對這個節日產生一種不同的想法。 我想感謝翧翧與颽颽。
Thumbnail
前言: 當了媽媽以後才知道媽媽真的不簡單! 會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也在教養自己的孩子同時會去重新面對一次自己的人生. 我的角色也很多重; 同時是女兒、妻子、孩子的媽媽、媳婦、姐姐與妹妹等, 同時扮演好這些角色的確不容易, 但我珍惜這些角色與身分. 因為如此, 我的人生與別人的人生當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深入探討了成為一位母親所面臨的挑戰,並分享了自己的成長與孩子的教育經驗。透過寫作,作者希望能夠和其他父母分享心得,並一起學習成長。
約莫十年前開始,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父母年華老去,或許這是很多人都曾經有過的經歷,相信每個人的經歷或多或少有些相似。 與父母的關係好像在自己成家之後斷了音訊,正確來說,我的工作、家務及育兒的時間幾乎是我的全部,現在回想那時候投入在自己的生活,已經有些超過負荷,因而忽略了與原生家庭親人之間情感的連結。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突然對這個節日產生一種不同的想法。 我想感謝翧翧與颽颽。
Thumbnail
前言: 當了媽媽以後才知道媽媽真的不簡單! 會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也在教養自己的孩子同時會去重新面對一次自己的人生. 我的角色也很多重; 同時是女兒、妻子、孩子的媽媽、媳婦、姐姐與妹妹等, 同時扮演好這些角色的確不容易, 但我珍惜這些角色與身分. 因為如此, 我的人生與別人的人生當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深入探討了成為一位母親所面臨的挑戰,並分享了自己的成長與孩子的教育經驗。透過寫作,作者希望能夠和其他父母分享心得,並一起學習成長。
約莫十年前開始,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父母年華老去,或許這是很多人都曾經有過的經歷,相信每個人的經歷或多或少有些相似。 與父母的關係好像在自己成家之後斷了音訊,正確來說,我的工作、家務及育兒的時間幾乎是我的全部,現在回想那時候投入在自己的生活,已經有些超過負荷,因而忽略了與原生家庭親人之間情感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