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白吃的午餐嗎?——你能好好給予也接受他人的善意嗎?

公關人生相談室
發佈於職涯停看聽 個房間
2024/03/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閱讀了美國知名組織心理學家,也是著名心理學書籍《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作者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的電子報,內容談到他之前推薦了一位心理師給喪親的朋友,朋友後來發了感謝的訊息給他,最後一句話寫著:「我欠你一個人情」(I owe you one)。


不知為何,他感到有些奇怪的情緒,也開始思考這句他常在幫助他人後所收到的回覆。「我欠你一個人情」表面上是表示禮貌與感謝,背後更深層的意義可能在於——被幫助的人,也就是接受他人善意的人,其實背後想著的是「互惠」這件事情,好像某種好意的給予也需要同等的回饋,接收者在接受他人的善意時,也擔心成為他人的負擔。


這些人往往自己也是慷慨的給予者,也很習慣站在給予他人善意的那端。


然而,對於葛蘭特來說,他願意成為給予者,是因為他看重跟對方的關係,也關心對方。但對方回饋說自己「欠他一個人情」,會讓他覺得自己的給予,好像被簡化成可以被量化的投資。


同時,他也提到,會對於接收他人善意感到歉疚的人,或許也不容易分辨出索取(taking)和接受(receiving)的差別。索取是基於個人利益去利用某人;接受是在意識到某件事對自己有利,可能也對他人有助益的狀況下接受幫助。


我們都是給予與接受者,但要如何好好給予與好好收下?


在日常生活或是職業生涯上,我們也會在不同情況下扮演給予與接受者。


舉例來說,我們在學校唸書時,我們是知識的接受者,而老師是知識的給予者。我們在職場工作時,我們是專業服務的給予者,而我們的主管、同事和客戶是服務的接受者。以上這些例子,我們或許都用學費、薪水、服務費用等可量化的數值,去換得我們接受到的給予與專業服務。


若是碰到無法量化的人情呢?


無論是願意以自己的名聲擔保,推薦你挑戰更高位子的主管;願意從繁忙工作中擠出時間幫你寫推薦信的老師或主管;願意用自己的人脈,幫你牽線到工作或創業機會的朋友。


若是你,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接收這樣的善意呢?


或許,我們也可以換位到自己是給予者的角度思考,若是自己,在給予時,心裡想的是什麼?而在給予後,最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回饋?


或許你也曾經在路上幫助過一位素未謀面的路人指引方向;或許你曾在下屬在工作上犯錯時,帶著他逐步修正錯誤並代表向客戶道歉;或許你也曾在關鍵時刻說了一句話或做了一件事,成為其他人的救命稻草。


回顧那些時刻,或許身為給予者的你,早已忘記細節,也早不在意自己付出了什麼。但你會記得的是,那種自己有能力給予的滿足感,以及別人接受到自己的善意與幫助後的感激,與對方接受善意後更好的狀態。雙方的生命軸線,即便當初雙方相識或不相識,都在那刻交會,而產生了善意的共振。


我們也都可以學著用給予者的心態接收他人的善意,就像是持續發送訊號的行動熱點一樣,最好的回饋,除了表達感謝,就是把這樣令人感動的善意訊號繼續擴散與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獲益,也讓更多人可以成為慷慨的給予者與接收者。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