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3|閱讀時間 ‧ 約 34 分鐘

人心取代上帝時(馬可福音7:1~23)

一、上週回顧:心仍舊遲鈍

上週經文提到三個神蹟:五餅二魚讓五千人吃飽、耶穌在水面上行走,以及摸耶穌的衣角病得醫治。這段經文的重點,不是強調物理學上的神蹟,而是思考神蹟的信仰意義。如果我們只看神蹟,不去思考神蹟的信仰意義,就像門徒不了解分餅的意義,他們的「思想仍舊遲鈍」(可6:52)。

天主教神學家拉納(Karl Rahner)說:

「我活著,憑的就是神蹟,沒有神蹟,我一天都過不下去。」(《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328)

生命本身就是神蹟,如果用心觀察大自然、人的身心靈,我們會發現神蹟無所不在。

當耶穌面對一大群人,祂不是覺得麻煩、辛苦,而是動了惻隱之心,看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群,停留下來教導他們。也因為耶穌的惻隱之心,才有後來的五餅二魚的神蹟,所以五餅二魚的神蹟源自「惻隱之心」。

當我們願意放下自私自利的人性,將自己所有的「給予」、「犧牲」、「分享」出去,這就是最大的神蹟。因為我們看到新聞媒體的報導,太多自私自利的人性,缺少溫暖、憐憫的犧牲與奉獻。所以我們基督徒需要努力深化信仰,成為社會上願意犧牲、奉獻的少數。

但我們要深化信仰,成為犧牲、奉獻的少數,我們必須回到內心檢視自己。如加爾文說的,攔阻我們認識神的是我們自己。(《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約翰加爾文,p33)

二、人內心的傳統取代上帝命令

馬可福音7章5節,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問耶穌:

「5為什麼你的門徒不遵守我們祖先的傳統,竟用不潔淨的手吃飯呢?」(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祖先的傳統」是指猶太教的經典「塔木德」。塔木德是猶太拉比解釋猶太聖經(塔納赫)的一本書,裡面記載猶太的律法、條例和傳統。對法利賽人、經學教師來說,塔木德的權威僅次猶太聖經,是祖先口傳歷史寫下來的經典。

如經文說的,不照規定洗手就不吃飯、街上買東西沒洗過不吃,還有如何洗杯子、鍋子、銅器、床鋪等等的傳統規例。所以他們很注重「洗」的傳統,洗代表「潔淨」的意思,也代表「分別為聖」的意思。

洗東西、追求潔淨、分別為聖都是重要的觀念,不過,他們是追求分別為聖的潔淨?還是追求祖先的傳統?

例如:疫情我們戴口罩,是避免病毒的傳染,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疫情嚴重時戴口罩成為一條法律,只要不戴口罩出入公共場所罰新臺幣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現在疫情趨緩,如果我們還要求這條法律,大家可能會抗議。原本戴口罩用意好,但如果堅持這條法律,不符合社會現實,這叫做墨守成規。

法利賽人追求分別為聖很好,但過於墨守成規,追求祖先的傳統,卻喪失分別為聖的真正的意義。所以耶穌才用以賽亞書說:

「6以賽亞指著你們這班假冒為善的人所說的預言是對的;他說:上帝這樣說:這人民用唇舌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7他們竟把人的規例當作我的命令;他們敬拜我都是徒然!」(可7:6,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假冒為善的人」不是指所有的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而是指與耶穌對話的這群人。有些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還是很明理的,不要一竿子打翻一條船。這群人的言語、行為好像都很尊敬上帝,但他們的心卻遠離上帝。

例如:東部的特產是測速照相,測速的目的是保護生命,避免車速太快引起車禍。但我們表面都很遵守,只要有測速的地方就慢下來,沒有的地方就直直衝。其實我們內心不喜歡測速的規定,但怕罰錢只好乖乖遵守法律規定。

同樣的,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表面很遵守上帝命令,但內心遵守的是人的傳統與規例。所以耶穌才說:

「8你們拘守人的傳統,而放棄了上帝的命令。」(可7:8,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耶穌舉了一個例子: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教導信徒,雖然摩西的命令是孝敬父母,不過只要把奉養父母的東西當作「各耳版」,你們就不用奉養父母。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用許多人的傳統來抵消上帝的話,這只是其中一例。(可7:10-13)

耶穌就說他們是:

「9技巧地拒絕上帝的命令,為的是要拘守傳統。」(可7:9,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因為當時識字的人不多又無法理解經文,只能透過宗教人士的解釋來學習上帝的命令。但這群宗教人士依據傳統解釋經文,可能也不明白經文的意涵。所以耶穌召集群眾解釋潔淨的意涵,他說:

「15那從外面進到人裡面的不會使人不潔淨;相反地,那從人裡面出來的才會使人不潔淨。」(可7:15,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如果單看耶穌這句話的比喻,其實不懂什麼意思。因此,門徒進屋後詢問比喻的意思。耶穌認為食物都是潔淨的,所以從外面進去人裡面的不會使人不潔淨,因為食物不會到人的內心,而是到人的肚子裡然後排出來。(可7:18-19)

真正不潔淨的不是食物,而是

「21從人心裡出來的有種種惡念;這些惡念指使他去犯通姦、偷盜、凶殺、22淫亂、貪心、邪惡、詭詐、放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等罪。」(可7:21-22,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耶穌在表達一件事,遵守外在的傳統並不會使人潔淨,而是內心的動機、出發點有沒有潔淨。例如做禮拜、敬拜上帝、吟詩、聽道理並不會使我們聖潔,而是我們的內心要仰望上帝,活出敬虔的心思意念與行為。

禮拜屬於人的傳統,人的傳統並非不好,傳統能幫助我們有方法親近上帝。就像法利賽人與經學教師遵守祖先的傳統,是幫助他們學習分別為聖的信仰功課。但我們容易將人的傳統無限放大,墨守成規而忘記上帝命令的意涵。

所以今天經文的重點:「我們的心是遵守上帝的命令,還是遵守人的傳統律例?

三、當意識形態成為上帝命令時

正常來說,我們都知道要遵守上帝的命令,但上帝的命令是什麼?誰在解釋上帝的命令?

法利賽人與經學教師依據祖先的傳統解釋上帝的命令,他們的解釋是有根據的。耶穌還沒出現以前,他們的傳統解釋等於上帝的命令。沒有比較沒有傷害,耶穌出現之後,不斷重新解釋上帝的命令,我們才發現有很多錯誤。

就像耶穌對他們說的:

「9技巧地拒絕上帝的命令,為的是要拘守傳統。」(可7:9,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因為耶穌就是上帝,祂的話、祂的解釋等同於上帝的命令,所以可以保證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的解釋是錯誤的。但現代社會,我們如何詮釋聖經?我們如何知道我的解釋是上帝的命令?會不會我的解釋跟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一樣,都是人的傳統?

例如台北的中正紀念堂,是紀念蔣中正還是人民的自由廣場?如果我是國民黨的老黨員,我一定會述說老蔣的豐功偉業。如果我是本土的民進黨,我一定會述說白色恐怖時代、野白合運動。同一個地點,兩種不同解釋,但誰的解釋正確?

所以我們會發現,不同政黨掌權,就有不同的解釋方法。陳水扁上任後,將中正紀念堂的名字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馬英九上任後,又將名字改回「中正紀念堂」。

再舉一個例子,羅馬書13章1節說:

「1人人都應該服從國家的權力機構,因為權力的存在是上帝所准許的;當政者的權力是從上帝來的。」(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不同黨派政營的人,對這段經文有不同解釋。如果我挺執政黨,我會全力支持這段經文;如果是反對黨,我會全力否決這段經文。所以一段經文,兩種不同詮釋,但誰的解詮釋才是正確的?

我們經歷過太陽花反運動、同性婚姻、國會改革,同時有支持的經文,也有反對的經文。所以誰詮釋的經文才是正確的呢?

日內瓦神學院教授亨利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上帝在天上,你在地下。』我們對上帝的詮釋與上帝本身,兩者之間大相逕庭的。唯有上帝自己,才能完美的詮釋祂自己。」(《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p21)

人無法完美詮釋上帝的命令,所以我們要有謙卑的心,理性並包容的態度思考經文的詮釋。為什麼我們無法完美詮釋經文?因為我們都帶有意識形態、喜好、偏見或政黨色彩。

耶穌認為從人心裡面出來的惡念才是不潔的,我將「人心」比喻成「意識形態」。

「意識型態」是我們的觀念、思想、價值的綜合體,這個專有名詞帶有正面及負面的意涵。如果意識形態是「開放、無偏見、多元的」,可視為「開放性的思想體系」。如果意識形態是「封閉、偏見、階級的」,可視為「封閉性的思想體系」。

我們的意識形態跟我們的基因有關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Jonathan Haidt)發現:

「人在政治態度上的變化傾向,有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可以用基因解釋。在自由派或保守派的家庭裡成長,反倒不是很重要的因素。」(《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p411)

所以我們會發現,可能父母是支持國民黨,但兒女是支持民進黨或民眾黨。基因影響我們的意識形態,雖然佔了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但卻影響我們社會化的過程。

例如我的基因是自由派,所以我會喜歡自由派的思想、團體、政黨。更具體一點,如果我的基因偏向民進黨或國民黨的意識形態,我會去看民進黨或國民黨的報紙、YT、FB。

英國哲學家艾倫(Alain de Botton)說:

「意識形態就像無色無味的氣體,瀰漫在報紙、廣告、電視節目及教科書中,同時又刻意淡化其本身對世界所造成的偏頗,或甚至不合理也不公平的影響。」(《我愛身份地位》,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博客來電子書)

透過這些媒體,我很自然肯定與我相同意識形態的政黨(群體),反對與我意識形態不同的政黨(群體)。在信仰上也一樣,我們會尋找與我意識形態相似的信仰觀,反對與我意識形態不同信仰觀。這時,我們解釋出來的經文就完全不同了。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戴瑞(Daryl Van Tongeren)說:

「一旦意識形態成為我們的神,我們就會盡責地獻上自己的時間跟忠誠。」(《謙遜:讓自己從自戀世界的陷阱中解放》,戴瑞·凡·湯格蘭(Daryl Van Tongeren),博客來電子書)

當意識形態成為我們的神,我們就會像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一樣,「拘守人的傳統,而放棄了上帝的命令。」(可7:8)

擁有意識形態並非不好,或是遵守人的傳統並沒有對錯,因為這都是人的核心價值、歷史記憶。但如果將意識形態和人的傳統無限放大,將失去謙卑、包容的心思考上帝的命令。

四、仰望上帝的面學習智性謙卑

我一直認為基督教的傳統教導,容易讓人自以為義,甚至活在自己的象牙塔、同溫層裡。基督教認為自己的價值才是絕對真理,所以歷史上十字軍東征,維護正統教義、對抗異端團體。

在大航海時代開啟殖民地主義,基督教被認為是用洋槍大砲傳福音。我被基督教帝國殖民,打完我還對我說耶穌愛我、信主會得永生,這很諷刺。所以基督教有可能像英國的歷史學家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所說的:

「最嚴重的錯誤莫過於不覺得自己有任何錯誤。」(《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博客來電子書)

如果我們無法發現自己的錯誤,又認為我們是多數民意的時候,我們要很小心。如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說的:

「當你發現你跟大多數人站在同一邊,就該停下來反思一下自己。」(《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博客來電子書)

但要停下來反思自己的錯誤很難,因為意識形態可能已經扭曲我們的心裡,使我們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所以要如何停止「意識形態」扭曲我們的心?

英國神經科學的心理學家史蒂芬(Stephen M. Fleming)提出「智性謙卑」的觀念,他認為:

「智性謙卑(承認自己有可能是錯的,並願意接受修正資訊)有助於我們消除這些衝突,並彌合意識形態上的鴻溝。」(《高階覺察:幫助思考與學習的後設認知,更加理解自己與他人,且能解釋未來的複雜覺操》,史蒂芬.弗萊明(Stephen M. Fleming),p236-237)

「智性」代表承認自己有可能是錯的,「謙卑」代表願意接受修正資訊。缺乏「智性謙卑」的人會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的想法、資訊才是對的,不願意聆聽意見與修改資訊。所以我們要學習「智性謙卑」,擁有智慧發現錯誤,並且謙卑修正自己的意識形態。

這需要信仰的幫助,因為信仰能幫助我們學習謙卑的功課。如神學家安.莫利希(Ann Morisy):

「健康的宗教不強制灌輸一些思想,但教導、引導人們自發思考。健康的宗教邀請我們以謙卑來面對自己所信與所知。」(《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盼望,我們回到上帝面前,一起學習智性謙卑,不再用人的傳統取代上帝的命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