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隨時都有捲土重來的勇氣,幹什麼事情都要見到成果的決心,你就絕對不會被時代淘汰!
我在大學時就讀小眾的「創業系」,雖然畢業因為疫情原因,無法立即實現創業夢想,然而如今回看當時的選擇,我認為這是我大學「最正確的投資」,因為它賦予了我在這變動時代,重要的三大能力:自學力、批判能力、觀察力。
就算大學裡,學校的課程有多麼「跟得上時代」,那一套知識和方法,很大可能在出了社會後三年內就被新的技術趕超,因此只有自己建立「獲取知識的系統」,而非「被動的投餵」的人,才能得以繼續如魚得水。
創業系的教授非常開放,秉持著「大膽去追求你們想做的事,你在課堂外能學習到更多」的理念,我們總是在自我實踐中學習。
不會做產品?那就上coursera自學程式和UI設計;不會做影片推銷產品,那就瘋狂看其他人怎麼做Youtube;不會網站SEO?自己報名谷歌的SEO教程。
因此,從大學起,我就建立了獨到的自學系統,遇到不會的事情,總能找到方法解決。
除了能「持續跟得上時代的潮流」,自學力也為我建立「底層的自信」,因為能從0到1看見自己的成長,比如原本不會寫Code的人,到能夠自己做出APP。這讓我了解到,「只要我願意投入學習,沒有什麼辦不到的事情」
大三時跑到全美創業學排名第一的Babson College做交換學生,當時2019年,區塊鏈是時下最熱門的科技話題,學校順勢開立了「區塊鏈課程」
在新的科技面前,五六十歲的教授顯然和學生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線,甚至有時學生懂更多。因此,教授在課堂中詢問學生的研究成了常態。這給了我反思「教授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可以大膽質疑傳統,及生出自己想法的能力」
而事實上,有許多成功的科技公司,也是通過質疑傳統做法,不僅成功,還顛覆人們的生活。
我最喜歡Airbnb的故事,傳統思考方式是我的家就是我的私人空間,怎麼會願意讓陌生人借住呢?然而,Airbnb創辦人們透過把自己家的床位租出去,並成功獲得客戶的經歷,發現「共享經濟」的可行性與巨大潛能。
當你能像創業家一樣,解決一個令他人願意付費的痛點,你就不用擔心會失業,因為你自己能找到客戶。
然而,當你問他人有什麼「痛點?」,你通常不會獲得滿意的答案。一來,人對於已經習慣的事情,缺乏「原來這是痛點?」的自我覺察;二來,他人所說的痛點,不一定是真痛點,可能只是抱怨,並不具有商業價值。
因此,要抓住他人願意付費買單的「真正的痛點」,需要細微敏銳的觀察力。
我想正是因為創業系不斷培養的觀察力,讓我養成「尋找痛點」的生活慣性,以及「思考我有什麼解決方法」的思維習慣,讓我得以切中「大眾的興趣點」,在社交媒體上,寫出上萬人觀看的爆款文章。
在即將進入AI爆發發展的時代,我認為是時候讓我們反思,教育應該培養我們哪些核心能力,更好的區別我們與AI/機器人的不同。人類創造AI/機器人的終極目的,是將人類從更多原本繁複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目前人類對於人類大腦的理解只有10%,也就是說,我們有可能還沒完全釋放完大腦的潛力。我們會在走路時,忽然將兩個原本毫不相關的事物,連接在一起,發現他們的共通點;我們會捕捉他人的情緒,從他人的故事中找到共鳴,最後自己也留下眼淚;我們聽同一首歌/看同一幅畫/同一篇文章,卻不一定產生相同的觀點,每個人可能有全然不同的理解...這些人類非常自然的行為,是目前AI/機器人難以企及的。
也許接下來,我們真正應該培養的,就是突破大腦的極限,而我認為最好的訓練過程,正是前面所提到的「自學、批判思考、細微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