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30|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設立規則時,你是否也給了自己容錯空間?

我曾經因為想要保持運動習慣,給自己立下每天跑步3KM的規定,前幾天還能達成目標,但面對日常生活的波動,有時覺得去跑3KM真的很累。


更糟糕的是,當我忽略自己很累的感受,堅持去跑3KM,看著手錶上緩慢增加的公里數,只覺得是一場折磨,因為沒有跑到3KM,就覺得沒有完成。


這像是自己打造一個牢籠,逼自己待在裡面,完全忘了在一個多變的生活環境里,規則是需要有彈性的。


面對變化時,設置安全邊際就變得重要,在《金錢心理學》一書中,安全邊際可以當成「容錯空間」來理解。


如果我的目標是保持運動習慣,那即使是走路1KM都是在運動,於是「走路1KM」和「跑步3KM」之間就成了我的容錯空間,這樣完成規則的界定,就能有多個選項而不是只有一種。


不懂設置容錯空間的人,就像是帶著「完美達成才合格」的僵化思維方式在面對多變的生活,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彈性,把自己設下的規則當成自己的牢籠。


原本要讓自己朝目標邁進,卻沒有考慮到變化,使自己在僵化的規則下,一直遭遇失敗而放棄目標。


若讓規則變得有彈性,有了容錯空間,便更容易在變化中達成目標。


在給自己設立規則時,可以思考兩個問題:

1. 如何界定是否完成規則?

2. 是否有容錯空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