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著”屍體"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言

成長期間火葬觀念剛開始萌芽,有人著文批評,認為屍體遭火燒是多麼痛楚、多麼難受,那是痛不欲生的酷刑,怎會有人如此忍心對待親人?他們把屍體當做還存活著的身體,把生者遭火吻時的痛楚轉駕到屍體身上,說什麼"痛不欲生”,已經死了的人還怎麼”欲生”?很明顯的,他們沒把屍體當屍體,認為屍體還保有在世時的感官和知覺。


國外也有土葬火葬之辯

彼時剛好在學習閱讀英美經典散文,有位十八世紀的作家在文中提及土葬和火葬的優劣—應該也是當時的爭論課題—,他認為火葬讓屍體有被燒灼的、不可扼抑的痛楚,那土葬時,屍體被蛆蟲一小口一小口的啃、刮、嘶、舔,然後從鼻樑,從眼睛,從耳朵……鑽出,此種萬蟲纏身,噬咬刮食,就比較不痛嗎?如果屍體有知,它會希望自己是被燒還是被埋的呢?應時之文,印象彌深


印度教的火葬

之所以提及屍體,因為《那些極境教我的事》一書中,作者提及他曾在尼泊爾以不到十公尺的近距離親眼目睹印度教的火葬儀式,「親友把往生之人抬到河邊,環繞遺體幾圈後,行注目禮作為最終告別…」禮畢,將屍體放在木堆上,點火焚燒,看著熊熊烈火燒灼著屍體,突然間,一截小腿掉落下來,火葬主持人撿起那截小腿,一揚手又丟回火堆中……最後屍體成了灰燼,灑向河裡……


西藏的天葬

作者也曾近距離觀察西藏天葬的整個過程,家屬請喇嘛為死者誦經後,接著抬棺繞壇城,再搭車將棺木送上屍陀林。曠野藍天下,上百隻秃鹰在山嶺上空盤旋。」天葬師一打開棺木或者大體封袋,鷹群爭先恐後,一擁而上,啄食一空。皮肉啃食殆盡後,天葬師又拿著鐵鎚把骨架和骨頭放在石頭上砸碎,丟給較遠處的小秃鷹啄食。


死者已矣,生者呢?

死者已矣,死後是否有知?誰也不知道。然而,看到屍體—尤其是屍體的處理—總能引起生者諸多的感慨,與死者的糾葛恩怨就此畫上句點,之後的種種都與死者無關了;另一感慨則是你遲早也會成為像那樣的屍體。你不由自主的聯想到:我什麼也沒帶就來到了世間,離開世間時我什麼也帶不走,那,來世間一遭到底是為了什麼?如能重來,我又希望能留下什麼?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沒有危險,有何樂趣? 前言 陳維滄70多歲,第四次探訪南極時,在南極的船上,突聽廣播説有跳水活動,隨口詢問身旁團員有意否?對方竟一口應允,因此趕緊換裝,準備一起去「跳海」。他站在跳水台上,面對一片深藍色的汪洋,居然能氣定神閒的縱身一躍,攝氏兩度的海面濺起了大片水花,並向前遊了五公尺,就在數萬支冰
沒有危險,有何樂趣? 前言 作者的親身經歷對他來說記憶最深,感受最深,但對讀者來說,因為未曾經歷,因此很難感同身受—底下會有說明—,乃可預期,讀著只能是旁觀者,只能儘量設身處地的去了解作者的感受。對我來說感受最深的反而不是作者對極境,對旅程……的描述,或者對作者所拍攝作品的讚賞,而是作者在作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前言 決定把《那些極境教我的事》看完。起床後走到客廳,把窗戶打開,深深吸了一口花園的新鮮空氣,人也神清氣爽了起來。小花園的花木層次分明,有高木深蔭,也有搖曳草花……想起了之前讀過的菜根譚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就足以顯示他沒把外在事物放在
穗花棋盤腳 附近的穗花棋盤腳不再開花了,晚上不再聞到花味,不再看到一串串的白絨絨的花穗,晨起,地上也不再出現堆疊在一起的白絨絨的落花,只剩下原先的落花已經軟爛變色了。如果穗花棋盤腳有知的話,我不知道它們會不會在該開花時就一無返顧的盛開怒放,花期一過就銷聲匿跡的等待著下次的花期。 野猫 對面
前言 「不婚、不生、不買房、不買車、不消費、不奮鬥」這是網路上近幾年常看到的「躺平族」的特徵。他們只想待在自己一人的舒適區裡,對外界不感興趣,認為與人交際、或者追求愛情都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鳥事。平日在家打打電動,追追劇,看看小說,偶而上健身房去重訓一下,鍛練下身體,維持下體態。不管男女都喜歡保
原來「心想事成」不是幸福,而是悲慘 一. 原來「心想事成」不是幸福,而是悲慘;「順心如意」不是祝福,而是咀咒。原來「傷心難過」,不是痛苦,而是希望;原來「責任義務」,不是壓力,而是生命。我們一直希望修為能達到「心靜如水」的境界,原來「心靜如水」不是修為高,而是不近人情,是入了魔道,因為那是雖
沒有危險,有何樂趣? 前言 陳維滄70多歲,第四次探訪南極時,在南極的船上,突聽廣播説有跳水活動,隨口詢問身旁團員有意否?對方竟一口應允,因此趕緊換裝,準備一起去「跳海」。他站在跳水台上,面對一片深藍色的汪洋,居然能氣定神閒的縱身一躍,攝氏兩度的海面濺起了大片水花,並向前遊了五公尺,就在數萬支冰
沒有危險,有何樂趣? 前言 作者的親身經歷對他來說記憶最深,感受最深,但對讀者來說,因為未曾經歷,因此很難感同身受—底下會有說明—,乃可預期,讀著只能是旁觀者,只能儘量設身處地的去了解作者的感受。對我來說感受最深的反而不是作者對極境,對旅程……的描述,或者對作者所拍攝作品的讚賞,而是作者在作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前言 決定把《那些極境教我的事》看完。起床後走到客廳,把窗戶打開,深深吸了一口花園的新鮮空氣,人也神清氣爽了起來。小花園的花木層次分明,有高木深蔭,也有搖曳草花……想起了之前讀過的菜根譚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就足以顯示他沒把外在事物放在
穗花棋盤腳 附近的穗花棋盤腳不再開花了,晚上不再聞到花味,不再看到一串串的白絨絨的花穗,晨起,地上也不再出現堆疊在一起的白絨絨的落花,只剩下原先的落花已經軟爛變色了。如果穗花棋盤腳有知的話,我不知道它們會不會在該開花時就一無返顧的盛開怒放,花期一過就銷聲匿跡的等待著下次的花期。 野猫 對面
前言 「不婚、不生、不買房、不買車、不消費、不奮鬥」這是網路上近幾年常看到的「躺平族」的特徵。他們只想待在自己一人的舒適區裡,對外界不感興趣,認為與人交際、或者追求愛情都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鳥事。平日在家打打電動,追追劇,看看小說,偶而上健身房去重訓一下,鍛練下身體,維持下體態。不管男女都喜歡保
原來「心想事成」不是幸福,而是悲慘 一. 原來「心想事成」不是幸福,而是悲慘;「順心如意」不是祝福,而是咀咒。原來「傷心難過」,不是痛苦,而是希望;原來「責任義務」,不是壓力,而是生命。我們一直希望修為能達到「心靜如水」的境界,原來「心靜如水」不是修為高,而是不近人情,是入了魔道,因為那是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當親人離開我們時,他冰冷的身體安靜地躺在那裡。最後一眼凝視著他,過去數十年的相處與愛護在腦海中一瞬間閃過。當棺木蓋上,知道再也見不到他時,心中的悲傷無法控制地洶湧而出。 當棺木被推進火化爐,看到親人化為一片慘白的骨頭時,內心被無法言喻的悲痛充滿。那個小小的骨灰格子,成為了親人最後的家。但我願他能回
Thumbnail
回想那時握著死亡 感覺那手掌從溫熱變得冰涼 回想那日抱著死亡 感受那身體變得癱軟且冰涼 生命盡頭 有我想念也有不願再見 或許如眼界無法超越沙塵 因為活著當人總有片荒漠走不出去 暫住回憶綠洲 洗乾淨心中汙泥
Thumbnail
  死亡,是古往今來人類無法逃離的永恆困境,所有生命不管再如何長壽,最終都會走向乾癟、虛弱以至於腐敗。正因為死亡代表著對於在世的割裂,它大多時候都乘載著某種負面形象,陰森恐怖的骷髏頭、代表不祥的黑袍、可以將人攔腰斬斷的鐮刀……人們大多避談死亡,這事畢竟總帶著一些淚水和遺憾。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不能接受他出現在這裡。) 滿腔怒火灼燒得我心痛。 這如果是器官意義上的心痛就好了,那麼如果痛死了,至少我死時還是個好人。憤怒帶來的心痛總是能點燃我身體每一個細胞,把良善燒得連灰燼都不剩,把我變成自己不認識的樣子。 「妳沒事吧?」 友人拉拉我的衣角低聲問道。或許是因為我上一秒還在談笑,下一秒
Thumbnail
生命的感覺,消失在創傷發生的那一刻或積累。 那是恐懼在低語, 逐漸消蝕我內心得以居住的空間......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當親人離開我們時,他冰冷的身體安靜地躺在那裡。最後一眼凝視著他,過去數十年的相處與愛護在腦海中一瞬間閃過。當棺木蓋上,知道再也見不到他時,心中的悲傷無法控制地洶湧而出。 當棺木被推進火化爐,看到親人化為一片慘白的骨頭時,內心被無法言喻的悲痛充滿。那個小小的骨灰格子,成為了親人最後的家。但我願他能回
Thumbnail
回想那時握著死亡 感覺那手掌從溫熱變得冰涼 回想那日抱著死亡 感受那身體變得癱軟且冰涼 生命盡頭 有我想念也有不願再見 或許如眼界無法超越沙塵 因為活著當人總有片荒漠走不出去 暫住回憶綠洲 洗乾淨心中汙泥
Thumbnail
  死亡,是古往今來人類無法逃離的永恆困境,所有生命不管再如何長壽,最終都會走向乾癟、虛弱以至於腐敗。正因為死亡代表著對於在世的割裂,它大多時候都乘載著某種負面形象,陰森恐怖的骷髏頭、代表不祥的黑袍、可以將人攔腰斬斷的鐮刀……人們大多避談死亡,這事畢竟總帶著一些淚水和遺憾。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不能接受他出現在這裡。) 滿腔怒火灼燒得我心痛。 這如果是器官意義上的心痛就好了,那麼如果痛死了,至少我死時還是個好人。憤怒帶來的心痛總是能點燃我身體每一個細胞,把良善燒得連灰燼都不剩,把我變成自己不認識的樣子。 「妳沒事吧?」 友人拉拉我的衣角低聲問道。或許是因為我上一秒還在談笑,下一秒
Thumbnail
生命的感覺,消失在創傷發生的那一刻或積累。 那是恐懼在低語, 逐漸消蝕我內心得以居住的空間......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