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如何回應時代的學術召喚?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4年7月4日,


在Threads上看到同事對找研究方向的一些煩惱與焦慮,


讓我想分享一些我找研究方向的經驗。


許多人對找研究方向的建議,常常都是「找熱門的題目」做就對了。


然而,這樣很容易掉入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的陷阱。


可能做了一兩篇就不知道接下來還能做什麼。


所以,對於熱門的題目,我會去追歷史,


了解熱門的題目熱門的技術,具體是解決什麼以前無法解決的問題。


熱門的題目之所以熱門,常常是因為那個工作開啟了領域很大的想像空間。


而之所以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基本是因為某種「技術」得到了突破。


可能以前沒辦法計算的東西,現在可以計算了,


可能以前逼近的效果不好,現在變得更好誤差都更小了,


這些都是「技術」上的突破。


但技術上的突破,其實不該是你關心的,


因為他人之所以能突破,常常是他人有那個條件或者那個經驗的沈澱。


你應該關注的,是「開啟的想像空間」啟發了什麼「新策略」。


當你去追研究論文的源頭,你會發現都存在一個很根本的問題,


這個根本的問題,一直在召喚每個時代的學者給出「解題策略」。


例如統計科學領域,有上千上萬篇論文,但最根本的問題,其實就是三個:


01 我該怎麼收集我的數據?


02 我該怎麼分析與總結我收集的數據?


03 我從我的數據總結出來的是否準確?


當你回顧「大數據 Big Data」與「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的發展,


你會發現「大數據 Big Data」對第一個問題提供了很多想像,


你會發現「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對第二個問題提供了很多想像,


這也促進了2010-2020年代統計科學的研究。


而現在「生成式AI」,引發了哪些想像空間呢?


什麼又是你心中的「基礎問題」呢?


或許研究,就是不斷作為學者的我們,響應時代召喚的本性罷了。

avatar-img
531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體驗前後的差異: - 「學習,一言以蔽之,就是‘體驗前與體驗後的差異’。」這句話出自日本作者荒木博行與海老澤潮的著書《独学の地図》中的第58頁。他們認為,體驗某件事以前的你,與體驗某件事後的你之間的差異,就是學習。這種透過「體驗前後的差異」來定義「學習」的角度相當新穎。 2. 將日
「速度才是最重要的經營資源。」 「提高決策的速度,就能增加單位時間內能做到的事,生產力就能再上升。」 「影響力 = 工作量 (輸出) X 速度 (時間)。」 這3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出口治明[1]的著書, 《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 》[2]的第153頁, 引發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我一直都是多工的愛好者,總是喜歡有多個事情同時進行,然後每天每個方向推進一點,一天推進多個方向,我就會覺得很有進展。有一類的人似乎很能熬,可以一整天都做一件事情,我則不然,常常一個東西做一下就覺得可以了,其他的事情明天再說。而具體我是怎麼管理我的多工進展呢?
1. 挑戰:在極限邊緣工作 - 「挑戰 Challenge」這個概念來自於Matt Beane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這本書強調,透過在極限邊緣工作(Work ne
與其體驗失敗,不如管理失敗。失敗其實有很多類型,而由於是親身體驗,失敗前後自己感受到的差異,很值得寫下來,記錄下來,接著去提煉其中得到的領悟,化成一些秘訣,教給後輩。以我在科學研究的經驗,失敗是一種,讓我的嗅覺變得更加敏感的寶貴經驗。很多研究的思路,一開始真的是死路,處處碰壁。
1. 體驗前後的差異: - 「學習,一言以蔽之,就是‘體驗前與體驗後的差異’。」這句話出自日本作者荒木博行與海老澤潮的著書《独学の地図》中的第58頁。他們認為,體驗某件事以前的你,與體驗某件事後的你之間的差異,就是學習。這種透過「體驗前後的差異」來定義「學習」的角度相當新穎。 2. 將日
「速度才是最重要的經營資源。」 「提高決策的速度,就能增加單位時間內能做到的事,生產力就能再上升。」 「影響力 = 工作量 (輸出) X 速度 (時間)。」 這3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出口治明[1]的著書, 《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 》[2]的第153頁, 引發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我一直都是多工的愛好者,總是喜歡有多個事情同時進行,然後每天每個方向推進一點,一天推進多個方向,我就會覺得很有進展。有一類的人似乎很能熬,可以一整天都做一件事情,我則不然,常常一個東西做一下就覺得可以了,其他的事情明天再說。而具體我是怎麼管理我的多工進展呢?
1. 挑戰:在極限邊緣工作 - 「挑戰 Challenge」這個概念來自於Matt Beane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這本書強調,透過在極限邊緣工作(Work ne
與其體驗失敗,不如管理失敗。失敗其實有很多類型,而由於是親身體驗,失敗前後自己感受到的差異,很值得寫下來,記錄下來,接著去提煉其中得到的領悟,化成一些秘訣,教給後輩。以我在科學研究的經驗,失敗是一種,讓我的嗅覺變得更加敏感的寶貴經驗。很多研究的思路,一開始真的是死路,處處碰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可否和未來人有關?和根源有關?
Thumbnail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科研工作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學術論文的數量每天都在增加,研究領域的交叉和融合日益頻繁。如何在海量的文獻中迅速找到對自己研究有價值的信息,成爲了科研人員必須面對的問題。同時,科研工作的複雜性也在不斷提高,從文獻閱讀到數據分析,從實驗設計到論文撰寫,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現今網路資訊中使用引人注目的標題,吸引讀者的心理和方法。標題經常使用誇大的效果來吸引讀者產生好奇心,因而點閱。然而,這些標題不一定都是百分之百的真實,讀者需要保持冷靜的思緒,以避免誤導。請給小編一個喜歡,或者打賞稿費贊助,讓我們更有動力創作更多的內容。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透過具體案例展示如何將新學的知識與現有知識體系結合,並解決現實問題。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探討如何運用創造性思考來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並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
Thumbnail
透過先進的技術將繁複的書籍內容轉換成精煉的摘要。這不僅是對當前技術進步的展現,也象徵著未來人工智慧與人類知識互動的無限可能性。
很多人面對時代潮流,經歷了 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四個階段   人類歷史上很多重大的創造和發現, 看似是在know how上突破, 實則是在know what 或者know why上突破, 也就是在見識上的突破。   這個現象還在繼續上演,不同的是, 我們都不會看不起ES
Thumbnail
當你渴望開創和發明新技術時,必須敢於跨入未知的領域。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可否和未來人有關?和根源有關?
Thumbnail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科研工作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學術論文的數量每天都在增加,研究領域的交叉和融合日益頻繁。如何在海量的文獻中迅速找到對自己研究有價值的信息,成爲了科研人員必須面對的問題。同時,科研工作的複雜性也在不斷提高,從文獻閱讀到數據分析,從實驗設計到論文撰寫,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現今網路資訊中使用引人注目的標題,吸引讀者的心理和方法。標題經常使用誇大的效果來吸引讀者產生好奇心,因而點閱。然而,這些標題不一定都是百分之百的真實,讀者需要保持冷靜的思緒,以避免誤導。請給小編一個喜歡,或者打賞稿費贊助,讓我們更有動力創作更多的內容。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透過具體案例展示如何將新學的知識與現有知識體系結合,並解決現實問題。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探討如何運用創造性思考來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並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
Thumbnail
透過先進的技術將繁複的書籍內容轉換成精煉的摘要。這不僅是對當前技術進步的展現,也象徵著未來人工智慧與人類知識互動的無限可能性。
很多人面對時代潮流,經歷了 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四個階段   人類歷史上很多重大的創造和發現, 看似是在know how上突破, 實則是在know what 或者know why上突破, 也就是在見識上的突破。   這個現象還在繼續上演,不同的是, 我們都不會看不起ES
Thumbnail
當你渴望開創和發明新技術時,必須敢於跨入未知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