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8|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改變了我一生的好書 -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23 歲到 27 歲時大概是我人生最焦慮的階段。


那時候已經在職場打轉了三年,薪水還是只有 28k,漫無目的。


每天看著身邊的朋友領著高薪,回頭看看自己,不曉得自己的下一站在哪。


工作上我很少會去試著了解主管在乎什麼,基本上就是我行我素。


然後也很少去接觸新知識,偶爾想學個新語言報名補習班也是半途而廢。


簡單來說,就是一事無成 🫠


-


回頭看看自己最荒唐的歲月,原來是自己的惡習導致的:


1,被動且消極:我很想學東西,但是只停留在想。行動上蠻被動的,而且我也不積極,就算積極也就兩三天,很多技能都沒有繼續深耕 (像是 excel 就學得七零八落)


2,錯把不重要的事擺第一:剛踏入職場的時候以為多認識點人就是經營人脈,所以我汲汲營營的去參加講座、跑趴、交朋友。後來發現這些朋友對職涯發展幫助很有限


3,沒有願景,漫無目的:我那時候只是好高騖遠,沒有去規劃一個願景然後拆解成小目標,以為在工作上靠年資撐著,船到橋頭自然直


4,鮮少會去換位思考:我不太瞭解自己的強項,也很少會從主管的角度思考為什麼這件事情不可以這樣做


5,造成雙輸的局面:在我行我素不太理主管的情況下,我多次為了堅持己見造成了雙輸的局面,與升遷無緣還黑掉


6,看不到大局:連自己的生活都顧不好,自然錯失看到更宏觀的機會。曾經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


7,拒絕再學習:那時候的我學了很多東西,但是因為都沒有專精,所以也等不到成效。到後來真的呈半放棄狀態,覺得學這些都沒用,幹嘛這麼努力


-


第一次接觸七個習慣這本書大概是在我 29 歲左右的時候,讀完之後覺得真的相見恨晚。


那時候我轉換跑道,慢慢的找回自信和學習的節奏,才知道這些習慣在默默的幫助我。


1,主動積極:主動的去學習那些困難的技能,然後積極的向別人展示這些稀缺技能的價值


2,要事第一:放棄多數對於精進自己沒有幫助的習慣,找出那些 20% 最重要的事情然後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頭


3,以終為始:開始練習規劃短期目標,下個禮拜要學什麼,下個月要做到多少事情,慢慢的去思考半年甚至一年的成長曲線應該長什麼樣子


4,知己解彼:在工作上瞭解每一個利害關係人在乎什麼,自己的強項可以說服對方什麼,提出對方不好拒絕的提議


5,創造雙贏:不再只是在乎自己的事情,而是也在乎別人的事情和看法。學會為了達成遠一點的共同目標而選擇短期的退讓


6,統合縱效:把雙贏的局面從個人擴大到多數人,以團隊為單位。把格局從 1+1 > 2 放大到 2^3 如果能夠創造三方雙贏,那成效就可以從加法變成立方


7,持續更新:不斷的學習 > 消化知識 > 輸出實踐,反覆操作。然後學會隨時歸零,保有學習的動力


-


至今我才體會到這本書為什麼按照這個順序打造習慣。


因為先把個人能掌握的事情顧好,自己主動,自己規劃,這些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能夠做好要求自己後,再去要求別人。而要求別人時,必須要瞭解別人要什麼,不要什麼。才能慢慢的把可控制的因素從個人放大到團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