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小職管筆記#41|問不出就業動機怎麼辦?

最近同事在服務討論時出了這一題「問不出就業動機怎麼辦?

在解這一題前,要先談談另一題「沒有就業動機的服務對象,會被開案服務嗎?

多數的人應該都會覺得,沒有就業動機的人,就不想工作啊!鐵定不會被開案服務的吧!的確,是否能開啟職業重建服務,很重視當事人有沒有就業動機。那麼接下來,另一個有趣的議題是,為什麼沒有就業動機的人要尋求職業重建服務呢?

沒錯!沒有就業動機的人,怎麼會尋求職重服務呢?

有人會說,可是實務上,有些被社工轉介來的,只想領補助,根本不想工作。有些被父母逼來的,也根本不想工作。的確,實務上,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非自願個案;但大部分的人能夠透由實際的行動駕臨職重服務據點的人,即便是所謂的非自願個案,也可能有潛在的就業意願或動機。

所以,有沒有機會促成開案服務,如何問出就業動機就很重要了。


如何探詢就業動機

了解一個人的就業動機,除了透過服務申請表中有一題「我想要工作」的選擇題,答案分別設定了非常想、想、不想、非常不想。我們還常用開放式問句「為什麼想工作?」、「工作賺錢要做什麼用?」、「工作會為你帶來什麼好處?」、「賺到錢之後要做什麼?」來詢問求職者。不乏得到「想要賺錢」、「為了生活」、「買自己想買的東西」、「想要協助家計」等等之類的答案。

如果有辦法回答,就會被認定就業動機嗎?

有些時候,職管員會透過資訊的核對或詢問一些假設性的問題,來更加確認。如:「目前生活費用都是由誰負擔?」、「如果繼續一直沒有工作,對你會有什麼影響?」

如果回答不想、不知道,就真的沒有就業動機嗎?

往往這時候,職管員需要透過詢問「不想」的原因,區辨所謂的不想,是因為真的沒有意願,還是擔心自己做不到。有時候,回答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想工作,有可能是因為未曾好好思考過這個問題,也有可能因為不知如何表達而怯於回答。不管如何,我認為職管員在判斷個案無就業動機而決定不開案前,要做到嘗試促發動機。


如何促發就業動機

回到最初的問題,問不出就業動機怎麼辦?所謂的問不出就業動機,有可能是問了,個案回答不想、不知道,或是個案說了非自願的就業動機,如「被家人逼來的」,或是說了一個薄弱的就業動機,與他生活現況相違。不管是哪一類個案,起手式可以是--在晤談適時帶入生涯觀點,用真誠開放的態度,了解關心他們的現況生活與需求想望

#首先針對回答「不想工作」的個案

一旦區辨出不想工作的原因是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到,往往就能引導其說出自覺的弱項(如:學習力、速度、體耐力),說明職重服務可以協助的部份,往往拋出「我陪你,一起努力看看,好嗎」的邀請,很有機會得到yes的答案。

#針對回答「不知道」的個案

可以嘗試投石問路,提供一些選項(過去其他求職者想要就業的原因),詢問其對這些選項的看法或是否有也一樣的想法,有些人的想法與動機不是沒有,而是需要幫忙整理才會清晰的

#針對回答「非自主意願」的個案

可以嘗試了解其想望,了解雖然不願意但仍到服務據點其背後的需求,有些主訴被家人逼來的個案,有可能內心仍期待被家人看好、在意家人的評價,有些可能跟「不想工作」的個案一樣因為擔憂能力而怯於求職。找到那個看似不願意但卻採取了某個行動的需求與動機

#針對那些說了「薄弱就業動機」的個案

我往往相信他們說的是真的所想,此外協助他們找出其他的動機,有些人的就業行動可能是因為一個強大的就業動機而促成,也可能是因為數個看似微小薄弱的動機而促成。因此,也不要小看那些看似微小薄弱的動機在個案的價值中代表的重量,將它越談越大,發掘背後的重要性也是一個方式。


如何檢驗就業動機

就業動機如此重要是因為就業從來不是輕鬆簡單的事情,工作會勞累、會辛苦、會有壓力,我們希望了解一個人的就業動機,說到底是希望可以知曉一個人有沒有內在的力量支撐自己繼續為工作努力。

就業動機的資訊往往透由晤談獲得,如何檢驗真的有就業動機呢?大多會從個案是否有實際的行動觀之。有些人會看個案有沒有自主的求職行動、願不願意配合調整影響就業的態度行為。我會依據服務對象的能力,促成一個一個行動的機會,一旦有行動,即便個案嘴上仍說自己不想工作,我還是會相信他是有就業動機的。

為什麼要以行動檢驗就業動機呢?是不相信個案說的話嗎?

我認為以行動任務檢驗,不是為了確認個案沒有就業動機,而是讓職管員了解個案的狀態與準備度,是否仍需多一些促發動機及培力。不是每個人被促發動機後就能一路到底,有些人是在行動的同時需要持續促發與培力,有些人是需要走走停停。


被逼著就業的個案

我有一位總是號稱自己是被逼著就業的個案,一開始跟著母親來洽詢服務時,堅決且倔強地表示到死都不想工作,主張是母親逼他到來。在家待業多年,早年雖然曾自行就業,但多數的職場經驗都是負面的,做不好被罵、速度太慢被罵。此外,成長的生命經驗也都是負面的,在同輩的親族中能力最差,經常被貶低、否定、瞧不起。陪同而來的母親,言語之中雖然盡是對孩子職場遭遇的心疼,也盡是對其能力的貶抑,以及因為養了這樣的孩子自己有多麽不幸。

透過一些促發動機的討論及行動檢驗,我發現這位個案,雖然嘴上說被母親逼來的,卻在我約他單獨到站時,願意準時出席,請他提供一些工作與職訓相關資料時,願意為我帶來全部的資料。從討論中,我了解到除了他說出的生活想望(希望有錢可以每天到咖啡店坐著喝一杯咖啡),還有他沒說的需求想望(希望被看好、希望自己被相信)。

基於這樣的想望與需求,我們開啟了合作,在連結每一項服務前,除了盡可能地讓他了解所連結的服務資源目的為何,可能會面對怎樣的場面,以及他需要做出的行動與付出,更重要的是,我一定會確認他的自主意願。

即便如此,在服務過程中,還是會遇到反覆意願與行動。比方說,我為他連結了一個個別化訓練服務,他卻跟對方說無意願參加,然而我們再次進行討論釐清拒絕的原因,才發現他是因為聽不懂對方的介紹,對於不懂的事物一率拒絕。幫助他理解後,在這個訓練服務中,我看到他的認真及願意嘗試。另外,在確認獲得庇護就業的機會時,他跟家人鬧著不去工作,我們再次討論釐清原因,才發現他卡在數個自以為的困難難解。一一梳理、提供行動策略,及陪同支持部分事務的處理後,也就進入庇護職場工作了。在這個他的努力能達到要求及獲得正向回饋的庇護職場中,我看到他的使命必達。

然後我才了解,原來有些意願反覆,不是因為缺乏動機,而是問題解決能力的困境。

即便到現在他已經進入職場工作,面對「為什麼想要出來工作」的問題,他仍始終是個回答「因為家人逼我工作」的人,就像他始終是個面對讚美跟鼓勵會第一時間出言否認的人。真要說有什麼改變,除了他從待業者變成了工作者外,大概就是在我們持續給予讚美跟肯定回饋時,他能夠慢慢練習接受而不是堅持否認到底,以及那位總是貶抑他的母親告訴我們,他似乎較有責任感了。


結語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我的經驗中,那些沒能肯定表達就業意願與動機,但卻又願意踏出家門到職重服務窗口的人,不管他們是因為什麼原因表達不想就業、不知道要不要工作、被別人逼著來的。通常諮詢下來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對於就業,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而往往這樣的服務對象,需要花較多的時間晤談、建立關係與培力,需要投入的資源較多。有些人主張與其服務這類需要促進就業動機的個案,不如服務那些一開始就有明確就業動機的個案。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我是小職管,我還在陪伴就業的路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小職管@職重宇宙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