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 5 年前開始,就是一個愛買課跟上課的人。
買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解決生活或工作中的具體問題。
後來我自己整理了以下的 4 步驟,讓我能夠隨時提醒自己:「ㄟ朱騏,別忘記自己買課的初衷!」
這 4 步驟分別是:
下面讓我一個個解釋給你聽。
找到「你在學習的為什麼」。
這個概念,是我從 Simon Sinek 的 《找到你的為什麼》中,得到的啟發。
我們人很神奇唷。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做,往往做個 1 天就不想幹了。但如果你知道自己做事情的理由,要你撐個 1 年都沒問題。
學習也一樣。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學了之後能幹嘛,別人送你這堂課程你都不會想看。但如果課程內容能解決你的問題,在學習預算許可內,自己都會湊出錢去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不過怎麼知道「自己的學習為什麼」呀?
分享一個訣竅:
寫下你在生活或工作遇到的困難,觀察自己缺少什麼技能所以無法克服。
例如我在剛轉職成技術寫手的時候,就發現自己一直對怎麼組織文件很頭痛。當我發現,自己 1 個月內竟然有高達 20 天,都在日記上無意識提到這個問題時,我就知道出問題了。
於是我就寫下這個「學習的為什麼」:
我想要學習 Divio Documentation System,藉由將該架構導入到工作上的技術文件,讓自己可以寫出好讀又好查詢的產品技術文件。
知道「自己在學習上的為什麼」很好,但是具體到底該幹嘛阿?
不知道。
所以如果自己要開始行動,勢必需要具體的學習目標。
在這一步,我會將「學習的為什麼」拆解成具體要學的主題,並且列成清單。
但是該怎麼拆解呢?我分享一個訣竅:
使用 SMART 原則來拆解目標。
SMART 原則是各大商管書籍,最喜歡提到的目標制訂法。但不光是在工作上,其實在學習上訂目標也挺好用的。
SMART 原則是由 5 個英文字母組成,分別是:
我們直接來看一個舉例,會比較有感。
例如「跑馬拉松」,如果你只有寫「今天我想要參加馬拉松」。
這看起來很模糊,對吧?
我們用 SMART 原則,改成下面這樣:
這樣就具體多了。
有了目標以及學習資源,接下來就能開始學了。
但這裡有個很容易踩到的坑,叫作「你的學習環境,跟最後應用的場景是不一樣的」。
這是什麼意思阿?讓我舉 3 個範例你就懂了:
發現問題了嗎?
就是「你的學習環境,跟最後應用的場景是不一樣的」。
那該怎麼解決呢?
學習專家 Scott Young 在《超速學習》 這本書中,就提到:
雖然我們感覺自己在看書、看線上課程學習知識,但實際上都在繞遠路。
在學習上,正確的作法叫作 直接學習。
也就是「直接把你想學的技能,用到你想做的那件事情上」。
想想之後要在哪裡使用那個技能,盡量就在那個場景中學。
學習了一陣子後,這趟「學習之旅」也即將到尾聲。
但如果只是學完課就算了的話,其實挺可惜的。
這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個技巧,叫作「寫學習 AAR」。
AAR 是 After Action Review 的意思,也就是記錄以下 3 個問題與答案:
這個動作看起來很不起眼吼,但意外的有效。我們在做的事情,叫作:
打包經驗,帶到下一次的學習。
如果你看過 “重生類” 網路漫畫,或是玩過 “1 周目/2 周目” 的重生類電玩,就會發現這簡直是開外掛的行為。
因為第一次做事情,大家肯定都很笨拙。但如果做了第二次、第三次,你會發現:「其實,事情好像也沒這麼困難嘛。」
學習也一樣。
你可以打包經驗,帶到下一次的學習中。
讓自己學的更好,將線上課程或書中的知識,盡快的應用到生活當中解決現實問題。
快速複習一下:
現在,你已經掌握系統化的學習方式了。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我有一個消息想分享給你。
我的最新課程《現代人的學以致用全指南 | 21 天建立高效學習的輸出習慣》已經上線了。
這是一堂,教你怎麼系統化「輸出知識」的課程。
但為什麼要學呢,下面讓我跟你分享我的想法。
透過先輸出、再學習,學習效果會更好。
使用這個連結下單購買,還可以再減 NT.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