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一直是位充滿自信的中年女性,她在以男性為主的投行爬到中階領導的位置,有一個可愛的孩子,以及一位在學識和經濟實力都比她強的先生。 她在家庭與事業兩頭得意,但她發現近幾年的年輕下屬成為她工作中的煩惱。
Mei發現現在的年輕人很難驅動,以前通過金錢、職位等誘因,可以很好地驅動下屬加班、犧牲假期。 但現在年輕下屬寧願放假、休息,也不願為了一點金錢加班。
她仔細觀察了一下下屬們的休閒生活,基本也花不了什麼大錢,就是一些很平常的旅遊,頂多就是偶爾吃好一點。 她很困惑,困惑於為什麼年輕人對這些物質價值不感興趣了。
不難發現,和Mei有相同困惑的人大多屬於八零后,或比八零后更早的世代。 當時還沒有「情緒價值」這樣的明確概念,訴說那個時代人們相較情緒價值,更看中物質等有形價值。
這個世代差異背後,凸顯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呢? 對我們又有什麼影響呢?
「情緒價值」是指產品、服務或品牌所產生的情感和情緒上的價值。
換句話說,能夠讓人情感上感到滿足,能給人帶來愉悅、快樂等正面情緒的,就是情緒價值。 自然,帶來的程度越高,價值就越高。
以疫情后,文旅市場持續火爆的情況,可見人們為「開心」、「爽」等情緒買單漸漸成為一種潮流。 這種趨勢不僅反映了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更揭示了情緒商品在當代消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較於傳統的物質消費,年輕一代越來越傾向於為情緒商品買單,這背後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和心理因素。
為什麼年輕人更願意為情緒商品買單?
首先,年輕人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和高度競爭的社會中,情緒壓力較大。 通過消費情緒商品,他們能夠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放鬆。
例如,通過參加音樂節、藝術展覽或旅遊,年輕人可以短暫地逃離日常的壓力,享受一種放鬆和愉悅的體驗。
其次,情緒商品提供了一種即時的滿足感。
與購房等傳統大宗消費不同,情緒商品的消費過程和結果都是即時可見的。 更何況房價節節高升,越來越多人連被房貸「折磨」的機會都沒有。
相較之下,一個週末的短途旅行、一場現場音樂會,或一次精心策劃的美食體驗,都能立刻帶來愉悅和滿足。
此外,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的興起也推動了情緒商品的消費潮流。 或者用更科幻——某個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是魔幻——角度述說,「演算法」的力量控制了年輕人消費的方向。
通過分享自己的情緒消費體驗,年輕人不僅能夠展示自己的生活品質,還能獲得社交認可和點讚,從而進一步增強其消費慾望。 比如每周去個最近網紅的地方喝杯咖啡、吃個下午茶、露營等地打卡,藉此滿足分享欲和被關注的喜悅,相較之下顯得迅速多了。
情緒是心靈的窗戶,幹一件事、跟某個人在一起,到底開心不開心,我們會非常自然的湧現相應的情緒反應,騙不了自己。
所以就像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家蘇珊. 大衛(Susan David)在其《情緒韌性》一書所指出:「每一種情緒背後都隱含著我們在意的事物。」
感到悲傷,是因為我們珍惜所失去的; 感到憤怒,是因為不公不義違背我們的原則; 感到緊張,是因為我們在乎即將發生的事。 正視並擁抱自己的情緒,其實就是擁抱最真實的自己。
然而,現代社會常鼓吹追求正面情緒,視負面情緒為禁忌。 久而久之,我們學會壓抑甚至逃避那些所謂的「負面情緒」,卻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在背離自己,導致內心空虛迷惘。
消費情緒商品,某種程度上是在尋求一種情感的出口和慰藉。 但若單純將之視為逃避現實的手段,無疑本末倒置。 真正有價值的情緒消費,應該是那些能引領我們直面並疏導內心情緒的體驗。
或許一部觸動心靈的電影、一場宣洩壓力的搖滾演唱會、一次寧靜自省的湖光山色之旅,都能成為我們探索和擁抱自我情緒的契機。 它們提供一個安全且有意義的空間,讓我們得以暫時卸下偽裝,誠實地面對自己、感受自己。
這樣的情緒消費體驗遠比一時的感官刺激更有價值,因為它幫助我們更深地連接和理解自己,從而打開通往自我、通往他人的心門。 在擁抱真實情感的過程中,我們也許會經歷掙扎和不安,但那都是走向心靈成長的必經之路。
選擇適合自己的情緒商品,關鍵在於個人的「興趣」和「需求」。
通過合理規劃和選擇高性價比的情緒商品,我們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還能更好地管理情緒壓力,實現身心的全面健康。 更重要的是,情緒消費不應只是單純的情感發洩或逃避,而應成為一段探尋自我、連結他人的心靈之旅。
只有以包容和接納的態度擁抱自己的情感世界,我們才能找到最能慰藉靈魂、昇華生命的情感體驗。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許會經歷掙扎和不安,但正是在這些真情流露的時刻,生命才散發出最動人的光采。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物質消費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情感需求。 而情緒消費的崛起,正是人們重新審視生活意義、追尋心靈慰藉的體現。
年輕一代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構建有意義的人生,不僅需要物質基礎,更需要情感的滋養。 他們不再滿足於被動地接受社會或父母強加的生活方式,而是希望通過情緒消費,主動探索生命的可能性,創造獨特的生活體驗。
最後,正如蘇珊. 大衛所言:「擁抱脆弱、擁抱不完美、擁抱真實的自己,是通往勇氣、同理心和慈悲的唯一道路。」
在這個講求效率與物質的時代,情緒消費提醒著我們:「心靈的需求同樣重要,甚至更為珍貴。」
它讓我們看到,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們不應忽視情感的力量。 畢竟,正是內心的感受,賦予了我們生活的意義,為我們的奮鬥注入了動力。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