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教養的迷思》:重新定義父母角色,讓孩子在同儕世界中成長!

    犯人不會學習如何成為監獄看守,而是學習如何成為犯人

     

    《教養的迷思》這本書的書名之所以叫做《教養的迷思》,是因為它挑戰了我們對於父母教養方式的傳統認知。最大的迷思在於,許多人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然而,作者朱迪絲‧哈里斯在書中提出,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她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大,真正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是同儕和社會環境

     

    這本書是一部心理學著作,旨在顛覆傳統的育兒觀念。哈里斯在書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和實例,來支持她的觀點。她指出,孩子的行為和人格發展更多地受到同儕群體和外部環境的影響,而不是家庭環境。這一觀點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和討論。

     

    書中的核心論點包括三大原則: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和組間對照效應。多數裁定原則指的是孩子會根據群體中的大多數行為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融入同儕群體。啄食次序原則則強調了孩子在群體中的等級次序,這種等級次序會影響他們的自尊心和行為模式。組間對照效應則指出,孩子會根據自己所屬的小群體來強化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並與其他群體形成對比。

     

    朱迪絲‧哈里斯是一位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作家和獨立研究者。她同時也是一位全職母親,在帶孩子之餘,她撰寫兒童心理學的教科書。她在研究和生活實踐中發現,理論和現實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這啟發她開始發表論文和書籍,挑戰傳統認知。1995年,她在《心理學評論》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影響有限的觀點,這篇論文引發了巨大爭議,後來她將這篇論文擴展成為《教養的迷思》這本書。

     

    在《教養的迷思》這本書中,朱迪絲‧哈里斯提供了許多例子來說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大,而真正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是同儕和社會環境。以下是幾個書中的例子

     

    1. 移民家庭的語言習得

       哈里斯提到,在美國的移民家庭中,父母作為第一代移民,通常會講帶有口音的英語。然而,這些家庭的孩子作為第二代移民,從小在美國長大,他們往往能講一口流利的英文,並且沒有父母的口音。如果家庭環境是更重要的,那麼孩子應該會講帶有父母口音的英語,但事實並非如此。這表明,孩子在學校和社會環境中學到的語言技能比在家庭中學到的更為重要。

     

    2. 孩子在不同環境中的行為差異

       哈里斯指出,有些孩子在家裡非常聽話,但到了學校卻變成了小霸王;有些孩子在家裡非常拘謹,不願跟父母說話,但在學校裡卻非常活躍,和朋友們有說不完的話。這些行為差異顯示了孩子在不同環境中會採取不同的行為模式,這是因為他們在不同環境中學到的規則和技能不同。

     

    3. 瑞典的挑食研究

       在瑞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不是在家裡挑食,就是在學校挑食,只有8%的孩子在家裡和學校都挑食。這表明,孩子在不同環境中的行為會有所不同,家庭環境並不是唯一決定因素。

     

    4. 監獄看守和犯人的比喻

       哈里斯將孩子比喻成犯人,將父母比喻成監獄看守。犯人不會學習如何成為監獄看守,而是學習如何成為犯人。同樣,孩子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成年人,而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孩子。他們會學習如何在同儕群體中生存,而不是僅僅依賴父母的教導。

     

    這些例子都強調了同儕和社會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而非僅僅依賴家庭環境。哈里斯的觀點挑戰了傳統的育兒觀念,讓我們重新思考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

     

    兒童世界的三大原則

     

    在《教養的迷思》這本書中,朱迪絲‧哈里斯提出了兒童世界的三大原則: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和組間對照效應。以下是書中的一些例子來說明這些原則:

     

    1. 多數裁定原則

       多數裁定原則指的是,當某人的行為與群體中大多數成員的行為不一致時,這個人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哈里斯舉了一個語言的例子:如果孩子在家裡講的是方言,但到了學校,小朋友們講的都是國語,那麼這個孩子肯定要學講國語,否則就會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排斥。這表明,孩子會根據群體中的大多數行為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融入同儕群體。

     

    2. 啄食次序原則

       啄食次序原則指的是群居動物透過爭鬥取得社群地位的現象。在人類社會中,這種現象也存在。哈里斯提到,孩子在學校裡有沒有朋友,有多少朋友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否被整個群體排斥。一旦孩子被群體排斥,將會對他的自尊心造成巨大打擊。例如,哈里斯自己小時候因為個頭小、戴眼鏡而受到班上女孩們的排擠,這讓她從一個活潑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拘謹、害羞的孩子。

     

    3. 組間對照效應

       組間對照效應指的是,孩子會根據自己所屬的小群體來強化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並與其他群體形成對比。哈里斯舉了一個學習的例子:如果一個孩子被同學們視為“好學生”,他就會更多地去跟學習好的孩子交往,對學習有更多的正面態度。相反,如果一個孩子被同學視為搗蛋鬼,他就會和搗蛋鬼們混在一起,覺得不學習才酷。

     

    這些例子都說明了兒童世界的三大原則,強調了同儕和社會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這些原則幫助我們理解,孩子的行為和人格發展更多地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不是僅僅依賴家庭環境。

     

    父母可以為孩子做的三件事

     

    1. 教導孩子如何離開家庭

       哈里斯強調,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學習在外界生存的技能。例如,如果孩子熱愛體育,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在家裡練習打籃球或羽毛球,這樣孩子在與同儕相處時會更有自信。同樣,父母可以教孩子彈吉他、做飯或開車,這些技能都能幫助孩子在離開家庭後更好地應對外部世界。

     

    2. 給孩子選擇好的環境

       哈里斯提到,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選擇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和同伴。例如,如果孩子在學校裡經常受到排擠或欺負,父母可以考慮讓孩子轉學到一個更友善的環境。她還提到,父母可以選擇讓發育較晚的孩子晚一年上學,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在班上因為個頭小而受到欺負。

     

    3. 不做焦慮的父母

       哈里斯強調,父母應該放下過度的壓力和焦慮,重視自己的生活。她提到,在傳統社會中,父母的生活並不是圍繞著孩子轉的,照顧孩子是整個家族的責任。她建議父母應該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時光,不要讓自己的焦慮影響孩子的成長。

     

    結語

     

    《教養的迷思》這本書提醒我們,孩子是我們的親人,就像配偶是我們的親人一樣。在處理夫妻關係時,我們學會了尊重彼此的個性和選擇,同樣地,我們也應該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和成長過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像是朋友,父母無法賦予孩子在社會上的自尊和地位,也無法替孩子走屬於他們自己的路。這本書鼓勵我們放下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和期待,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讓他們在自己的道路上成長和探索。最終,孩子會在自己的世界中找到屬於他們的位置,而我們則應該享受與他們相處的每一刻,並以開放和放鬆的心態面對育兒的挑戰。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