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事實,只是片面的個人觀點。
要說語文,或者說基本的認知能力上,以前、十幾二十年前的教育普及度更差,文盲更多。
所以說我在這邊想討論的,會是表面上能輕易觀察到的「港絕」。
當然最簡單的,社群媒體、上網管道的普及,整個門檻的降低,看到的群眾更加多元了。
但除去人員結構的組成,有些個人覺得相關的因素。
類似科普這些內容普及是何時開始的?
不知道,但這樣的二手三手資訊擴散想必需要一些時間,而現在的普及程度似乎到了,隨便誰、哪個領域、什麼事件都是懂懂瘩。
雖然不是專業出生,但隨便誰都能說嘴個一兩句,像是心理學、MBTI這種。
欸不好意思,MBTI的測驗也是需要專業知識才會有效,然後現在隨便誰都能自以為很懂。
然後因為很多、很多人在使用,因此即便是錯的用法,依然可以讓人自信充滿的用著。
懂的人想要改正還無從下手。
像是「這是支語嗎」系列,其中各種的冷門詞彙被挖出來。
雖然不是現今中國流行語,但是少被拿來用,因此被當成陌生,或乾脆無緣無故銃出新玩法。
要說不懂得由來,只以自己的感覺胡用,這很糟糕。
但有些詞彙、成語之類的,要說在現代用也是挺古怪了。
然後臨時想不到舉例,隨便抓一個。
現在還是有在用「八卦」,當作小道消息、名人軼事的意思,但有多少人會碰到易經五行。
其他像是有典故的成語,含意是沒錯,但是現在就已經不會有那些典故的場景。
要是寫作時無意識地使用各種脫節的典故,沒人看懂事小,整個給人誤解誤讀真是會傷心。
有些教學現場的經驗是這樣,老師使用一些「知名」的流行文化,也許是「七龍珠」、「灌籃高手」之類的內容舉例。
結果下面的學生完全沒聽過,沒看過還算了,沒聽過就很讓人傷心了。
以前在「得到」聽到的觀點「盲維」,也就是那怕在思考的時候多次檢視,但要是是在自己從未認識過的領域,根本無法認知到自己不理解。
而沒有共同經驗是這樣,即便換了一個例子能夠互通,但是不同例子的解釋力不完全一樣。
例子本身是為了傳遞知識的一種媒介,要是傳遞效力有差,有些經驗是無法傳達的,但這種不懂是難以自我發掘的。
而現在看似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社群對話,但同時要不是同一掛的,也常有畫地自限的行為,像是「懂得就懂」。
這篇寫的部分只是在於認知內容的影響,也僅只是個人觀點,至於其他像是輸入習慣的差異、短影音的影響......,想找是舉之不盡的。
雖然說我寫的東西都不是為了有用而寫,只不過是個人的整理再輸出。
但至少想過不同的面相,而不是把低於自己標準的對象當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