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別再唸我不專心了,我需要幫忙!

    最近看到《專注力:幫助孩子更輕鬆有效的學習》這本書,書中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專注力以及提升學童專注力的方法,許多的研究發現和介入方式與Adler心理學有異曲同功之妙,看完整本書讓我更理解專注力缺陷的孩童,也學到許多實務上的合作方法。

    我很喜歡書裡的一個比喻—「偶爾血壓高沒關係,但是如果血壓一直很高,那可能會造成中風或腎臟病 」,作者藉此來說明如果孩子偶爾缺乏注意力是沒有關係的,但是,如果這個現象是常態,那麼,我們的孩子可能得要面對因專注力不足所引發的學習、人際、生活任務和情緒困難。這也點出,現今常成為師生衝突之一的專注力議題,並非情緒化的論誰對誰錯,而是需要客觀全面的觀察孩子,理性的評估討論如何做才能找出對孩子最有利的預防和協助方式。

    Adler認為大人應該穿透表面行為,理解孩子的心靈運作,而《專注力》作者也提醒我們,孩子的不專心不是他願意的,而是一個求助訊號,因此,不被外在行為的煙霧彈矇騙是最重要的,而我們要幫什麼、怎麼幫,在書中有許多詳細又實用的說明。

    理解專注力

    什麼是專注力

    • 專注力是一個人能將注意力聚焦在目標上,運用大腦連結舊經驗,提取訊息、運用策略來完成任務。

    專注力需要整個大腦一起合作

    • 專注力不是依賴大腦的某個區塊發揮功能,而是藉由分布在廣闊神經元網絡一起合作。

    專注力不足的影響

    • 難以忍受挫折、易怒、不耐煩、難有動機學習新事物、甚至因情緒累積而有攻擊性。當孩子被這些困難所困,若在加上大人的不理解以及合適的教導,容易讓他們成為缺乏成長訓練的寵溺生命風格,越是長大,要教導他們就越是困難。

    理解孩子的困難

    • 專注力是多元因素,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全面的,專注力困難,易落入 Adler提及三個缺乏社會情懷的高危險族群,其中,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便是屬於器官缺陷的類型,孩子容易因缺乏成長練習,形成只要求別人為他服務的生命風格。
    • 這樣的孩子不是願意當好孩子,而是他們遇到了困難,不專心是孩子的求助訊號,表示他們在生活任務上遇到了阻礙,其形成的因素十分多元,在《專注力》的說明,以及Adler心理學的理解,可依內外在因素來理解:
      • 外在因素:
        • 現代生活的改變,生活步調緊湊,再加上3C產品的推波助瀾下,孩子習慣高強度的外在刺激。
        • 家庭影響-家庭關係的衝突、高壓或寵溺的教養方式都讓孩子缺乏足夠的訓練機會。
      • 內在因素:
        • 孩子個人可能因大腦發展或心理影響其專注力。
        • 有些孩子身體較為敏感,對於外在的環境因素如物品觸感或空氣味道等都會感到不舒服。

    全面啟動的協助方式

    當孩子被評估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時,除了與醫療專業合作外,家庭和學校的合作更需要成為孩子的支持:

    • 系統的合作上,書中提出的方式為
      • 醫療協助和父母諮商
      • 醫療協助和行為治療

    以台灣文化來說,父母諮商尚未普及,不過,這也道出了父母合作對於協助孩子的重要性。父母在家中可以安排固定30分的陪伴遊戲或學習,增加孩子的依附安全和生活架構的穩定性。

    此外,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和適時的活動,更是對所有孩子都有益的成長因素。

    • 在學校裡,老師和父母一樣,維持情感連結和正確回應的穩定環境能讓孩子在安心中更願意合作。具體的專注策略可以視覺化的提示來引導孩子「停」、「想」、「選」、「做 」,鼓勵孩子在過程中內化思考策略,從行動中感受自我控制的成就感。

    孩子的笑容是最關鍵的學習啟動鈕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指出愉悅情緒有助於學習,當腦內分泌多巴胺時,孩子能專注並啟動學習的熱情,如同Adler所重視的情感連結,當孩子在關係中能感到安心愉悅時,內在的好感覺能讓他學得更好,學得好,自我的價值感便能提升,更願意接受學習的挑戰。或許,對父母師長而言,陷在專注力不足引起的各式問題行為時,不妨抬起頭來,把聚光燈拉大拉達,多看到孩子在問題以外的長項,引導孩子發展優勢,找到自己的舞台,讓笑容成為引領他的那道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