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讀碩博士的過程中,尤其是理工科系的同學,常常會面臨一個問題:理論與實務的連結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新進的研究生,甚至許多經驗豐富的博士生也未必能清楚地解答。而近期讀到吳軍老師《矽谷來信》中的一段話,讓我重新思考這個議題,並反思如何將我們的研究真正應用到現實世界。
▌直覺與知識的衝突:不要讓直覺誤導研究方向
碩博士生在研究過程中常會依賴直覺,但直覺並不總是可靠的,特別是在缺乏知識和數據的支撐下。就像吳軍老師提到的,很多時候,憑直覺下的結論會讓我們誤判現實中的限制。這在理工科的研究中尤其重要,因為很多看似可能的科技突破,實際上早已被物理定律或理論所限制。碩博士生在做研究時,一定要小心避免陷入「想當然」的陷阱,尤其是在還沒有足夠數據支撐的情況下。
▌從理論到實務:碩博士生如何避免「手上有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許多碩博士生,特別是來自數學、統計或電機相關科系的同學,和我一樣,會有很強的數學理論背景。我們往往擁有一套精密的數學工具,比如泛函分析、測度論等,並習慣直接使用這些工具來解決研究問題。然而,當我們過度依賴這些工具時,往往會落入一個陷阱:手上有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我們可能會做出非常精緻的數學模型,卻忽略了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
這讓我重新思考:我們的研究,不應該只是單純在理論上發現新穎性,而是要關注它能否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我們應該問自己:這個理論能幫助解決工程或產業中的什麼挑戰?能不能突破現有的技術限制?
▌機器學習理論與工程應用:從碩博士研究中學到什麼?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在普渡大學攻讀統計學博士時,我的研究方向是機器學習理論。在學習這些理論的過程中,我發現,除了設計更精密的算法,我們還需要了解這些算法的極限。例如,什麼樣的問題是「可學的」?達成一個學習任務需要多少樣本數?如果缺少某些關鍵資訊,學習的難度會如何變化?這些理論問題其實與工程實務息息相關,因為它們決定了機器學習模型在現實中的可擴展性。
這些問題的探討,不僅讓我的理論研究更加扎實,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到真實場景中。這也是碩博士生需要培養的思維方式:理論的目的並不是停留在學術論文裡,而是要能夠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提升研究品味:碩博士生如何讓理論為實務指路?
碩博士生做研究時,常常會專注於如何發現新的理論或方法,卻忽略了這些理論是否能真正為實務提供指引。吳軍老師的分享讓我領悟到,好的研究不僅僅是探索未知,更是能夠幫助我們提前預見未來的技術極限。這種思維方式,對於碩博士生的學術發展至關重要,因為它能讓我們的研究具備更高的實際價值,並且在未來的職場或學術道路上走得更遠。
因此,當我們在研究中遇到瓶頸或迷茫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這個理論研究能帶來什麼實際效益?這不僅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規劃研究方向,還能讓我們的學術生涯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