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0|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我們的大腦為什麼這麼“懶”?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總是喜歡待在舒適圈裡?為什麼面對新事物時會感到不安?甚至,為什麼我們會相信一些明顯不合理的事情?這些行為背後,其實反映了我們大腦的兩個基本驅動力:尋求熟悉填補空缺

尋求熟悉:舒適的“懶惰”

想像一下,你每天早上醒來,習慣性地刷牙、洗臉、穿衣服。這些動作已經成為你的日常習慣,你幾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這正是大腦尋求熟悉的表現。

為什麼我們喜歡熟悉的事物?

  1. 省力:大腦處理熟悉的信息時會消耗更少的能量,就像走一條每天都走的路,輕鬆又快速,而探索新路則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和判斷力。例如,早上刷牙、穿衣這些習慣動作,幾乎不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
  2. 安全感:熟悉的事物能帶給我們安全感,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比如,當你購物時,經常會選擇自己熟悉的品牌,因為這樣能讓你感覺更安心。
  3. 效率:熟悉的事物讓我們可以更快做出決策。大腦依靠以往的經驗快速處理信息,幫助我們節省時間並提高效率。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更容易相信那些與自己已有觀點一致的信息,因為這樣可以避免過多的思考和分析。

填補空缺:大腦的“補丁”

當我們面對未知的事物時,大腦會自動啟動填補空缺的功能,試圖將新的信息與已有的知識聯繫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圖景,從而幫助我們快速理解和處理信息。

為什麼我們要填補空缺?

  1. 認知一致性:人類本能地追求認知上的一致性,當我們面臨不完整或不確定的信息時,大腦會通過填補空缺來保持認知平衡。例如,當我們對某個群體缺乏了解時,往往會根據社會的刻板印象來填補這些空白,這樣能使我們更容易做出簡單的判斷。
  2. 意義建構:大腦渴望理解和解釋世界,填補空缺幫助我們構建一個連貫且有意義的認知框架。比如,在聽故事時,我們會不自覺地將零碎的片段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情節。而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們也常根據已有的數據和理論提出假設,填補知識的空白,並通過實驗驗證這些假設。

平衡兩者,擁抱變化

尋求熟悉填補空缺是我們大腦運作的兩大驅動力,它們相輔相成。過度依賴熟悉感會讓我們變得保守,而過度追求新奇則可能讓我們迷失方向。因此,我們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如何平衡?

  1. 保持好奇心:對新事物保持開放的心態,勇於探索未知。
  2. 批判性思維:對接收到的信息保持懷疑,學會分辨真偽,不盲從已有的觀念。
  3. 終身學習: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擴展認知邊界,避免陷入熟悉的思維定式。

總結

了解大腦的這兩個基本驅動力,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為和思考模式。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平衡尋求熟悉填補空缺這兩種力量,我們可以更加靈活地適應變化,促進個人成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