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誰來關心教師的心理健康?一位高中老師的觀察與自身經驗談

在這個資訊爆炸、網路發達的時代,人們的心理健康逐漸受到重視,今年高中職身心調適假全面上路,學生每學期有3天可以請,每次以半天或一天為單位,惟定期評量及學期補考期間不適用身心調適假,經家長或實際照顧者同意方得請假。


有時滑滑學生社群,會看見對身心調適假各式各樣的聲音……有些學生認為,身心調適假能讓自己稍微喘口氣,調整後再出發,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所助益;但也有些學生認為,很多時候,壓力來自於家長,要取得家長同意很困難,因此身心調適假形同虛設。


113年衛福部也積極推動「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將112年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擴大適用於30~45歲的壯年人,每人每年有3次的免費諮商服務,種種政策都告訴我們,心理健康愈來愈重要


在教師心理健康方面,若教師於教育部主管的學校任職,由教育部教師諮商輔導支持中心提供服務;若教師的服務單位是各縣市政府轄下,則由各縣市政府提供諮商服務。(不過,某些縣市的諮商服務並不適用於代理教師,這又是另一個可以深入討論的議題了。)


回顧我自身的成長歷程,在某些接近死亡的時刻,確實是社工、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們把我從鬼門關前拉回來的。好不容易能回歸正常生活,卻也不知不覺吃了7年的身心科藥物、持續諮商約4年了。也許你會問,有憂鬱症的人適合當老師嗎?關於這個問題,我能問心無愧地回答:「雖然我有憂鬱症,但我確實做好了一位老師法規上該做的事情,甚至是更多。」然而我也明白,每個病患精神疾病的狀況不盡相同,是否適任教職還是得交由專業的精神科醫師進行診斷。


在實務上,也因著自己深受憂鬱症所苦,對於學生的身心狀況有更多覺察與包容,並且能以自身經驗提供學生一些認知行為調整。(我並非輔導諮商背景出身,所以當我評估學生需要第二級輔導介入時,還是會轉介給更專業的輔導室)


大多數時候,我都能好好地同理、陪伴學生,在自己有情緒時,也會調適後再出現在學生面前,盡量不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學生。然而,作為老師,我也會有低潮的時候,甚至疑似憂鬱症復發的跡象——常常掉淚、覺得不開心、在學校常常有窒息感、以往覺得快樂的教學也開始提不起勁等等。


近期的我正面臨這樣的情況,偏偏又擔任導師工作,請假變得難上加難。也許你會問,「不就是依法請假嗎?有什麼困難的?」學生在校期間,若學生有任何狀況,第一時間都是得要導師處理;再者,一旦請假,勢必同科老師負擔會加重,甚至需要調整課表,影響更多老師;最後則是欠下難以償還的人情債,心中總覺得對同事有虧欠。因此,教師們的補休常常是「看的到吃不到」,甚至在下班後、休假期間仍然要處理學生事務,無法好好休息。於是,我們都會戲稱「寒暑假是老師進場維修的時間」,學期中即使生病,也要強撐著到學期末,等到寒暑假再好好處理自己的身體及心理狀況。


回到我自己身上,與主任溝通過後,主任同意我先以補休短暫離開校園、調適心情,職務則由副導師代理。但我也不敢肯定未來我的狀況會如何,所以也向主任預告了請病假和留職停薪的可能(當以補休暫離校園的方式無效時,我會採取的方式)。有時候,甚至也開始思考離職這件事——當整體教育環境氛圍對於教師如此不友善時,或許離開也是一件好事,尤其聽聞多位離職教師的分享以及媒體報導,讓我更確信「原來不是只有我這麼想」。


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其實無非就是希望教師的補休能由公假派代,而非課務自理,落實教師的補休權益;抑或是思考開放「教師身心調適假」的可能,讓老師在學期中也能透過教師身心調適假好好照顧自己。


忘了是哪個協會的標語寫著:「支持老師就是支持學生。」然而,在第一線教育現場的我,目前並沒有感受到足夠地支持——當投訴成為常態,當校園成為法院,如此的教育環境,怎麼能夠不令人憂心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